從招聘30萬外賣騎手,理解靈活就業的新變化

2023-12-31   獨角鯨工作坊

原標題:從招聘30萬外賣騎手,理解靈活就業的新變化

撰文丨沸雪

許多人在職業過渡時,腦海里可能都曾經飄過一個念頭——「沒關係,不行就去送外賣」。最近,有些人卻對此給出了一個全然相反的誇大說法。

由於經濟增速放緩,就業狀況受到格外關注,一些謠言應時而生:一張不知道哪裡來的外賣站點暫停招聘截圖,可能會變成全國外賣騎手爆滿的消息;某地爆出網約車司機暫停受理車證,就會有人順勢驚呼就業蓄水池已滿……

圖/圖蟲創意

實際上,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就業市場本身就應該是動態流動的大江大河,而非容量有限的「蓄水池」,而靈活就業本身也存在快速波動性以及地域和季節差異。

更為重要的是,當我們已經進入數字化生存時代,近年來出現的網約車、外賣騎手、快遞小哥正逐漸從一種新職業變成司空見慣的職業類型。這也意味著,在數字經濟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時,不能再用舊有的、固定的眼光看待經濟和就業結構。

大量存在的靈活就業機會市場也在實時波動,而這樣的靈活變化正在支撐社會的韌性,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大活力。

只有那些還生活在馬車時代的人才會覺得,馬車夫的崗位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去開汽車了,意味著經濟就要完蛋了。

01

靈活就業市場的波動性變化

顧名思義,靈活就業本身就有階段性、臨時性、彈性工作時間的特點。而在很多靈活就業的行業中,就業的季節差異和地域差異尤其明顯。

從過往的數據就能夠發現,每到出現比如酷暑、低溫這樣的天氣,網約車、外賣這樣的需求都會出現極大增長。

圖/CFP

以外賣行業為例,從季節上看,冬季慣例上就是消費旺季,運力需求擴大,但勞動力市場在年前供給會出現緊缺,特別是北方以及一線城市等由於天氣和人口流動原因,人力缺口會更加顯著。

從區域性看,潛江、西藏地區的騎手具有半農半工的屬性,在捕蝦旺季、蟲草收穫旺季,不少騎手會回家務農,由此出現騎手在農忙時回家務農,農閒時跑外賣的特有現象,這樣也保障了當地勞動力持續性獲得收入。

對於這種由於這些季節性、區域性差異產生的人力缺口,外賣平台和合作企業也會加大招募力度,以緩解用工問題。

前段時間,美團外賣宣布啟動冬季騎手招募,開放30萬騎手崗位,持續擴大就業供給,為保障冬季外賣消費提供支撐。據了解,此次冬季騎手招募主要用於應對北京、上海等城市,以及東北、華北等區域面臨的運力緊張情況。

開放30萬崗位,足以證明在這一行業有充沛的需求驅動企業去增加供應。所以這本來應該是需求拉動供給,而不是供給過剩的邏輯。而從中觀產業觀察回到宏觀視角就會發現,也正是各行各業崗位的增加,才共同組成了經濟復甦的確定性。

近期,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成立課題組,用兩個月時間,先後走訪了深圳、杭州、鄭州和北京四座城市的零工市場,和兼職就業者、大齡農民工、短期工、日結工人深入交流。

在張成剛看來,並不是固定工作的人多,就意味著社會是進步的,就業結構的變化更多要看背後的經濟結構。而對勞動者最好的保護方式,就是創造足夠多的就業崗位。

在這種情況下,把靈活就業崗位增加所導致的從業人數增長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等同起來,不僅僅是杞人憂天,甚至多少是有點「何不食肉糜」式的天真了。

02

固定工作VS靈活就業

在過去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時代邏輯之下,我們往往容易以固定工作作為思維慣性來考量就業。但環顧全球發達經濟體的發展歷程都會發現,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逐漸超越第二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

從各國產業變化趨勢來看,就業崗位的轉換一般分為幾個階段。

最開始是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第三產業的比重也不斷上升——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前40年,我們都充分感受到了這種變化;而接下來,包括第一、第二產業的物質生產部門的比重都不同程度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持續上升。這種變化趨勢在已開發國家都呈現了明顯的一致性。

到目前為止,已開發國家第三產業的產值和就業人口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成為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產業。而在發展中國家,除新型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以外,總的說來其產業結構層次都相對落後,轉變的進程也不快。

這也提醒我們,就業形式更為靈活的服務業人數增長,不該被曲解為衰退的表征。

隨著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工作類型不斷豐富和多樣化,產業結構的豐富也帶來了各種各樣豐富的就業形態。

圖/圖蟲創意

事實上,早在2023年8月,國家統計局已經調整了社零的統計範圍,首度公布了「服務零售」的相關數據,服務零售額數據被納入整體消費數據。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無論是從在消費中的占比還是增幅來看,服務消費都在變得越來越主流。而在服務零售的業態中,到店和到家是主要的場景,那些被人擔憂的騎手,恰恰是產業結構變化背景下的重要參與者。

應該看到,經濟結構的轉型正在深刻地影響著就業結構的演變。這種變革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行業興衰,更是深層次的生產關係和就業模式的調整。

在傳統的工業化時代,大量的勞動力被吸納在固定的工廠流水線上。然而,隨著服務業、科技創新等領域的崛起,我們看到了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這種多元化的經濟結構,使得人們有更多選擇,而就業結構也不再單一,呈現出更為靈活和差異化的特徵。

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是外賣員還是網約車司機,新就業形態本質上就代表著社會就業和經濟結構的轉型和不斷豐富,靈活就業與經濟形勢並非此消彼長的關係。我們的當務之急恰恰可能是需要儘快調整觀念,以更理性的心態看待靈活就業、共享經濟等新型就業形式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