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
英魂不泯,浩氣長存。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身影如璀璨星辰般閃耀,他們是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為了人民而英勇獻身的英雄。
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樑,是時代的先鋒。他們,曾在槍林彈雨中衝鋒陷陣,在艱難危險時刻挺身而出,在雪域邊疆守護一方安寧。他們,以鮮血澆灌理想,用生命捍衛信仰,構築起一座座永恆的精神豐碑。
烈士的故事觸動人心,精神的燈塔光照千秋。每年的9月30日,是烈士紀念日,這一天,我們懷著崇敬與感激之情,緬懷那些不朽的英靈,向他們致以最深的敬意。
向陳壽昌烈士默哀。
忠魂永駐
烈士紀念設施再提質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遍布於四明大地的每一處烈士紀念設施都承載著英烈驚心動魄的故事和永垂不朽的精神,見證了這片紅色熱土的崢嶸歲月。
建設好、維護好、保護好烈士紀念設施,是深切緬懷英烈的重要方式,更是激勵人們銘記歷史、奮發圖強的重要舉措。
今年以來,北侖革命烈士紀念館對主碑和外立面進行了精心修整,營造莊重肅穆的祭掃環境;同時對展館進行了數字化提升,讓參觀者能夠更加身臨其境地感受烈士的英勇事跡與革命歷史的厚重。奉化烈士陵園對烈士墓區平台和周邊道路進行改造,使用花崗岩重新鋪設,消除了公眾參觀的安全隱患。餘姚市對陸埠鎮撞鐘山革命烈士陵園進行了維修改造,整修了18處烈士墓穴,更換烈士墓周邊草坪,顯著提升墓區整體環境。
前段時間,寧海縣發現一處零散無名烈士墓,因年代久遠信息缺失,沒有被安放在烈士陵園內。按照「應遷盡遷,集中管護」的原則,在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後,9月20日上午,在寧海縣躍龍街道烈士陵園,寧海縣零散無名烈士墓遷移入園儀式正式舉行。
在前來緬懷的人群中,尤永平格外激動,這次遷移入園的正是他的父親尤宏章守護了七十餘年的墓。關於那場激烈的戰鬥,尤永平從小到大聽父親講過無數次:1951年7月,駐紮在象山的海防隊發來情報稱,數十名土匪要來寧海,登陸地點就在向洋港附近,上級派了一個團的兵力駐紮在寧海縣胡陳鄉張韓村,準備阻擊土匪。
7月3日,剿匪部隊將土匪包圍在九郎山,展開激烈鬥爭。當時,尤宏章是村裡的民兵,親歷了這場戰鬥。「戰士們沖在前,我父親在後,親眼看到他們中槍倒下。」這些戰士犧牲後,就被葬在胡陳鄉的城志廟。
市民和學生到奉化烈士陵園新墓區獻上白菊。
戰士們的英勇、無畏深深烙在尤宏章的心上。每逢清明,他都會帶上些祭品去墓地看望這些犧牲的戰士,風雨無阻。
受地勢影響,原墓地經常遭遇積水侵蝕,當地政府和老百姓於心不忍,便於1965年將墓地從原址遷到大賴村。
距離近了,尤宏章往墓地跑得也更勤了。「像清明、『八一』、國慶、春節……大大小小的節日,他都要蹬著小三輪去祭掃,好像去看望自己的家裡人一樣。」尤永平說。
潤物細無聲。慢慢地,來祭掃的隊伍越來越龐大。除了大賴村及周邊村莊的村民,「我們還經常組織附近學校的學生來接受紅色教育,傳承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大賴村黨支部書記葉蘇君說。
這次寧海零散無名烈士墓遷入烈士陵園,是我市做好烈士褒揚工作,進一步提升全市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舉措,在全社會營造了崇尚英烈、緬懷英烈、學習英烈的濃厚氛圍。
今年6月,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寧波市市級烈士紀念設施認定標準》文件,規範管理流程,明確認定標準。
9月份,按照部門聯合認定驗收、向社會公示等規定程序,報經市政府批准同意,鎮海革命烈士陵園、北侖革命烈士紀念館、奉化烈士陵園3處烈士紀念設施確定為市級烈士紀念設施,進一步規範提升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水平,更好發揮烈士紀念設施褒揚英烈、教育後人的紅色資源作用。
在92815部隊開展「紅色精神照亮築夢征程」宣講。
關愛烈屬
用心用情續寫英魂篇章
關愛烈屬是告慰英烈的重要方式,也是弘揚擁軍優屬光榮傳統的重要體現。通過市、區(縣、市)兩級的「一攬子」舉措,如今,我市關心關愛烈屬的氛圍愈加濃厚。
近年來,市、區(縣、市)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定期開展烈屬走訪慰問,做好政策宣傳,了解家庭生活情況,為烈屬提供上門維修電器、家政等服務;組織烈屬開展短期療養活動,為烈屬進行健康體檢、康復理療、外出參觀、健康講座等,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烈屬身邊。今年上半年,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積極開展「致敬英烈關愛烈屬」專項行動,對7名家庭困難烈屬進行走訪慰問,發放慰問金23000元。
2022年起,鎮海區慈善總會聯合區退役軍人事務局開展「關愛功臣烈屬」社會化擁軍崇軍項目,為全區烈屬和60周歲以上榮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軍人提供節日慰問、代辦代買、聊天談心、衛生打掃、改善生活環境等服務。
「我們開展這一項目的初心就是提升烈屬及功勳榮譽退役軍人的幸福感、獲得感、榮譽感,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功臣烈屬得到更多關愛,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鎮海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江北區和慈溪市,每逢重大節日和紀念日,退役軍人事務局都會聯合相關街道(鎮)、社區(村)開展走訪慰問活動,為烈屬提供打掃衛生、檢修電路、愛心理發、過生日等個性化服務,增強對烈屬的人文關懷和精神撫慰。
關心關愛英烈家屬,社會力量從不缺席。象山縣持續開展「為烈士尋親」活動,依託「我為烈士來尋親」志願服務隊伍,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積極配合,主動提供烈士埋葬地、墓碑及個人照片等信息,為已犧牲70餘年的山東籍烈士郭順榮、聶延忠順利找到親人,告慰烈士英靈。
今年5月,海曙區發起「致敬英雄母親」特別行動,「我為烈士來尋親」團隊負責人孫嘉懌在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不久,就帶著一顆火熱的心和慰問禮品,趕往轄區兩名英雄母親的家中,向她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節日的祝福。
「媽媽您好,我是小孫,母親節這束鮮花送給您,相比傳統的康乃馨,我們選擇了玫瑰,也是希望英雄的媽媽能夠得到更多的愛和關心。」在江廈街道新街社區周川躍烈士母親張麗華的家中,孫嘉懌向烈士媽媽送上鮮花以及節日問候。雖已89歲高齡,老人的狀態看起來還不錯,握著孫嘉懌的手連連感謝。
孫嘉懌等志願者走訪慰問烈屬。
近年來,孫嘉懌和全國各地400餘名志願者組建烈士「尋親」志願團隊,收集整理700多座烈士墓地的4萬餘條烈士信息,幫助1400多位烈士成功找到家,她的故事,也感動不少人。看見孫嘉懌來到家中,周川躍烈士姐姐周川婭激動地說,「我知道你,幫助很多無名烈士找到了親人。」
聊天中,講起周川躍烈士的故事,母親張麗華一下紅了眼眶。「他從小就孝順,他的同事們來看望我,都說他是個很好的人。」
周川躍烈士是家中的小兒子,他在讀書、工作時,就多次被評為勞動積極分子、廠級優秀青年。1989年8月23日下午,因下罐搶救暈倒的見習技術員,周川躍烈士也不幸暈倒在罐內,後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以身殉職。
離別時,孫嘉懌跟張麗華老人親切地說,「我們會常常來看您的!」她還跟周川婭交換了聯繫方式,說常常聯繫。
隨後,孫嘉懌看望俞康華烈士母親張秋月。父親當過兵,又是村書記,母親是村裡的婦女主任,出生在這樣的家庭,俞康華烈士深受影響。1974年,年僅19歲的他,放棄復旦大學讀書深造的機會,毅然入伍,成為一名飛機修理員。一年後,俞康華烈士在江蘇南京不幸犧牲,時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空軍39865部隊某部副班長。在俞康華烈士母親張秋月的家中,孫嘉懌送上了暖心的慰問和祝福。
其實此次行動中,除了看望英雄母親,送上祝福,孫嘉懌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收集烈士故事,並整理成冊。近三年來,在為烈士尋親之餘,孫嘉懌還聯動政府部門、高校等,發起「我為烈士修遺物」「我為烈屬代祭掃」「我送英烈回家去」等衍生志願服務項目,賡續紅色血脈。
此次「致敬英雄母親」特別行動也是「我為烈屬來服務」項目的其中一塊,今年,孫嘉懌及其團隊將走進全區73戶烈士遺屬家庭和因公犧牲軍人遺屬家庭,持續做好關心關愛工作。
英烈不朽
擴容紅色教育「供給庫」
一口氣攀上望海岩,眺望旭日東升,聆聽松濤林風,少年沙文求深吸一口氣,胸中頓有「心納百川天地闊,豪情壯志震雲霄」的浩瀚。
這個愛讀經史、兵書,學練少林拳術,對俠義滿懷憧憬的少年有一個夢想——當英雄!要當一個怎樣的英雄呢?他在書里找答案,他在貧苦農民信任的眼神中找答案,他在寫給兄弟、戰友的書信中找答案,他在槍林彈雨中找答案……1927年廣州起義後,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用年僅24歲的生命作答「當一個怎樣的英雄」這道人生大題。
今年是沙文求烈士誕辰120周年,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沿著先烈足跡前行」項目組(以下簡稱「項目組」)會同鄞州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等單位先後奔赴寧波、杭州、上海、廣州等地56處紅色地標,尋訪沙文求的「解題思路」,這也是他留給年輕一輩珍貴的「參考答案」。
1904年12月,沙文求出生在今寧波市鄞州區塘溪鎮沙村。沙文求9歲那年,父親沙孝能去世,靠母親陳齡一人養家餬口。因為家境困難,陳齡只能集全家之力供長子沙孟海讀師範,剩下的四個兒子,就暫時輟學在家務農。
1919年的中國風雲激盪,新舊思想激烈碰撞,民族意識覺醒。尤其是五四運的爆發,讓廣大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走出書齋,加入為國家命運吶喊的隊伍中。這一年,沙孟海從師範學校畢業,從母親手中接過供四個弟弟讀書的重擔。
1920年春天,沙文求重返校園,在鄞縣梅墟求精小學補習半年,並於同年秋考入寧波效實中學。在這裡,他第一次體會到成為英雄的路,從不會是坦途。
1925年春,他考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師從瞿秋白、惲代英等一眾革命先驅和理論大家。在上海不到短短一年裡,20歲出頭的沙文求如同一棵幼苗瘋狂吸收養分,向下紮根,向上伸展,愈發堅韌而挺拔。
尤其是在這所由中國共產黨創辦並實際領導的大學裡,沙文求見到原先只在報紙上見過名字的「大人物」,聽他們傳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翻閱《嚮導》等新思潮雜誌,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
1925年5月,上海日本紗廠日籍職員槍殺中國工人,引起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和商人罷市,反帝愛國的五卅運動爆發,迅速蔓延至全國。示威遊行的人群中就有沙文求。
1927年,廣州起義失敗後,沙文求和幾個戰友一起撤退到香港。此舉原本是對他的一種保護,因為像他這樣被國民黨反動派通緝的人,應當撤退到安全地區。然而,在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以退為進」的戰略意義。
在香港逗留幾天後,沙文求就潛回廣州,出任共青團廣州市委委員兼秘書長,協助恢復和建立黨、團基層組織的工作。1928年8月,沙文求不幸落入敵人魔掌,受盡酷刑,但他錚錚鐵骨,至死不屈,對黨的機密守口如瓶、不吐一字,最終犧牲於紅花崗上。
「歡迎『回家』!」4月18日上午,寧波革命英烈紅色教育「供給庫」建設暨第二期「沿著先烈足跡前行」活動啟動儀式在鄞州區塘溪鎮沙村舉行,沙文求烈士的孫輩劉爽、沙克及其家屬的到來,讓人既動容又振奮。
在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廣州公社烈士之墓前,項目組成員「沉浸式」感受沙文求短暫一生中最為驚心動魄的一段歲月;在越秀公園的觀音山戰鬥遺址處,項目組成員登高遠眺,仿佛能聽到隆隆的槍炮聲在耳畔響起;在沙文求烈士的母校上海大學,滬甬兩地聯手舉行主題沙龍,探討紅色教育如何「圈粉」……
英烈事跡和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歷史記憶和寶貴精神財富。近年來,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市委黨史研究室、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等部門,通過實地探尋、史料挖掘、事跡梳理等方式,不斷豐富寧波籍英烈事跡。
目前,已完成李敏、柴水香等知名甬籍英烈革命生涯及精神內核調查研究,正在全方位開展相關史料收集保護、烈士英名錄編纂等搶救性工程。
革命英烈紅色教育「供給庫」建設暨第二期「沿著先烈足跡前行」活動啟動儀式。
傳承不息
紅色宣講「聲」入人心
講好紅色故事,賡續紅色血脈。在寧波,「小紅纓」已成為頗具影響力的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品牌。
8月26日,第二屆寧波市童聲頌英雄·豐碑勵少年「小紅纓」紅色故事展演活動在寧波市青少年宮新城活動中心舉行,22位「小紅纓」宣講員以飽滿的熱情和精彩的表現,訴說著寧波英烈精神與紅色歷史文化,充分展示了新時代青少年愛國、自強的精神風貌,贏得了在場評委和觀眾的熱烈掌聲。
「寧波是一片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熱土,紅色資源豐富,通過搭建展演平台,讓青少年成為紅色故事的主講人,積極引導他們學習英雄烈士事跡,激發愛國主義情懷,在全社會樹立尊崇英烈、愛國奉獻的良好社會風尚。」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舞台上,他們用生動的語言、真摯的情感,講述了一個個震撼人心的紅色故事。張人亞之父冒著危險,將黨章等大量珍貴文獻秘密藏在張人亞衣冠冢內,展現了革命先驅的勇敢與智慧;20歲的女區委書記李敏任憑威逼利誘始終保守黨的秘密,最後被敵人連刺27刀,為革命事業流盡最後一滴血;紅色女特工朱楓深入敵後傳遞情報,被捕後大義凜然、堅貞不屈,用生命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忠誠與信仰……
第二屆寧波市童聲頌英雄·豐碑勵少年「小紅纓」紅色故事展演活動。
一個個寧波紅色故事,讓人心潮澎湃;一個個甬城英烈事跡,令人熱血沸騰。現場觀眾沉浸在濃厚的紅色氛圍中,被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和英勇事跡深深打動,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
「22位『小紅纓』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聲』入人心才能深入人心,他們帶著現場所有人員進行了一場紅色精神的洗禮,非常精彩。」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浙江省青少年主持表演學科帶頭人周婷點評道。
掌聲迭起與高度評價的背後,是「小紅纓」們精心準備、專注研磨的努力,蔡鎮澤為了講好殷夫的故事,特地跑去殷夫故居;屠詩婕在不到4天的緊張環境下完成展演稿件的創作、背誦以及錄製等一系列工作;朱晨瑄為講好「老」故事,花更多時間琢磨情緒的表達……
展演結束後,「小紅纓」們組成紅色故事宣講隊,深入學校、機關、軍營、社區、企業、鄉村開展宣講活動,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激發奮進力量。
據了解,2020年底,寧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聯合全市各大中小學發起「小紅纓」培養計劃,組織中小學生講好革命英烈故事、紅色文物故事、英雄先進事跡。4年來,越來越多青少年加入其中,爭當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弘揚者。
不同於「小紅纓」紅色故事宣講團,寧波英烈事跡宣講團是由熱愛並善於講述英烈事跡的軍休幹部、消防救援隊員、退役軍人等組成的「尖兵」團隊。
開展「入伍第一課」和「退伍第一課」宣講,走進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海警學院,赴衢州、溫州、台州等地參加巡迴宣講……他們不僅深耕寧波本土,傳播甬籍英烈的感人事跡,更積極走出寧波,將這份紅色記憶與不朽精神播撒至更多人的心田。
今年「八一」建軍節前夕,「紅色烽火——浙江英烈故事進軍營」主題宣講活動走進中國人民解放軍91115部隊,寧波英烈事跡宣講團成員聲情並茂講述了《戰地日記述烽火》,引領官兵們在「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堅定信念中,感悟年輕的新四軍戰士背負青天、身盈雲氣的英雄氣概。
近年來,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著力構建紅色宣講「人才庫」,匯聚各界力量,共同打響寧波英烈事跡宣講品牌,推動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征程中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歲月無聲,豐碑為證。烈士的名字或許不為人們所熟知,但他們的精神卻永遠鐫刻在人們的心中。山河永念,向英烈致敬!
撰文孫亞君任寧徐麗敏 圖片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