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倫倫:潮汕方言是潮汕文化自覺的重要手段

2019-10-15   潮汕說

在潮汕文化中,最為獨特的印記與符號,莫過於潮汕方言。潮汕話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這片土地的歷史和文化印記,也將潮汕人的獨特文化符號刻畫得淋漓盡致。

本周千人閱讀計劃我們請到了林倫倫老師。


嘉賓介紹



林倫倫

當代著名語言學家 教育家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

廣東技術師範大學教授

國家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核心專家組成員

廣東省首席專家

歷任汕頭大學副校長

韓山師範學院校長



專訪實錄


01.

緣起《新編潮州音字典》

·呂小霞:

歡迎林老師光臨我們的《城市新空間》,如果從結緣角度來說,我和林老師的結緣應該追溯到二十幾年前了。

當時我剛剛參加電視台的工作,那跟您結緣就是通過您編纂的潮汕音字典。



潮汕字典應該說,真的是我們一代潮語播音員必備的工具,這本字典應該來說對潮汕文化,也是文化體系的載體,老師當時在編纂字典的時候,有什麼樣深刻意義的事情和我們分享一下?

·林倫倫:

這個字典是我長年以來研究我們潮汕話的成果積累,看起來可能沒什麼,就是字典注注音,然後解釋。

但是我前面做準備是從我讀研究生開始,1982年我大學畢業,然後就讀研究生,從那時候就開始積累資料。

在這個字典之前,我已經做了兩本書了,一本叫《潮汕方言詞考釋》,很大本,用手抄出版30萬字,那個就是把潮汕話裡面,我們認為是有音無字的字。

我通過閱讀大量的古書,從古代文獻裡面把這些字找出來,有些是通過我們學的叫漢語音譯學的知識,把本來很簡單的字跟古代對應起來以後,發現原來這麼簡單,就是這個字,所以這本書,我做了最原始知識的積累。



02.

潮汕文化的傳播應從娃娃抓起

隨著近年來本土文化力量的興起,學習潮汕話也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林倫倫老師看來,如何吸引新一輩的潮汕人,引發他們對於潮汕話的興趣,是潮汕話是否可以持續穩步發展的根基。

·林倫倫:

對於傳統文化的保留,我覺得就不應該從大學講起,我認為要從娃娃抓起,要從幼兒園、小學就開始做,這個也不是我一個人的想法。

我和北京大學的陳平原教授、韓師的黃挺教授,經常有學術上的交往,15年的時候,開玩笑說我們都老了,想要為我們家鄉的孩子做點事。於是我們就一起編了《潮汕文化讀本》,包含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套教材,比如小學我們有三本,一本童謠,一本古代的詩詞,還有一本民間故事,初中就是一本潮汕文化的散文,高中就是一本潮汕文化的小論文。

我們就想從小做起,然後讓他們在語文、數學其他的課程之外,有一個課餘的閱讀或者空間可以讀一些課外的書。

這些年,潮汕話的歌曲發展起來了,小品也是,特別是話劇這種形式也跟著發展起來。我認為要趁熱打鐵,就是說要利用各種各樣少年兒童喜歡形式來推廣。按我在小學和幼兒園推廣的經驗,是讓小孩子喜歡的形式是最好的。


03.

學習母語是文化自覺的重要手段


·呂小霞:

在新時代中,我們在提倡文化自信的同時,更要明白因何而自信,那麼,在林倫倫老師看來,潮汕文化尤其潮汕話中,我們又可以因何而自信呢?



·林倫倫:

這個自信前提是有文化自覺,我們得知道我們文化裡面,我們的鄉土文化、傳統文化裡面,有很寶貴的東西。

比如說我們從語言角度來講,我們本身就保留了很多漢唐時代中國古代漢語的成分,全世界的很多人都要到這裡來調查、學習我們潮汕話,我們通過潮汕話我們保留很多文化的東西,比如潮劇,潮州歌冊,現在大家喜歡的潮州話小品,民間故事,通過這些東西表達出來的,沒有語言這些東西全沒了。



人是生活在語言中的,整個生活是通過語言來表達、來存在的,如果沒有語言,人跟動物就一樣了。但是每一個地方的人,他都有每個地方的人文氣質,不一樣的。



潮州人跟客家人不一樣,客家人跟廣府人也不一樣,我們跟廣府人也不一樣,那通過什麼呢,其實很大方面是通過母語方言來表達,如果你說我是潮州人,然後你又不會潮汕話,那就是「隔層皮差一半」。

所以我是主張我們學好普通話,學好英語,但重要是從小就學會自己的母語方言,這樣我們人就可以活的更自由自在,表達更流暢,可以把自己想表達的感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出來。

來源:城市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