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農業成功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問題的暴露!解決

2019-06-29     有農有藝

提到規模化機械化農業,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地廣人稀的農業國家,而絕不會與日本這樣零散、小塊土地的農業國家聯繫起來。《有農有藝》全球農業研究室之所以稱日本農業道路為「規模化、機械化」,是因為他們的土地整治和全面小型機械化。

在日本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也曾經因為農藥、化肥的過量施用,造成土壤的板結、酸化、鹽漬化、水資源污染等問題。意識到「化學農業」的弊端之後,日本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土地整治和改良。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就開始推行這一計劃,一直到21世紀第一個10年才基本完成。該計劃主要是將原本小片、分散、坡度高且難以適應機械化耕作的水田標準化,通過工程改造,統一為長100米、寬30米、水平高度小於2.5厘米的「標準水田」,以方便機械化作業。

這一措施,通過零碎農田重新規劃,將日本分散的農田加以集中,並在此基礎上,為改造後的水田提供良好的農業作業輔助措施,如興修排灌設施、平整農田道路、加強農田連片等,有利於耕地標準化作業和管理,使新的農業作業區能夠適應機械化耕作。在耕作方式上採取輪作休耕,保持生物多樣性平衡。

日本土地整治成效十分顯著,在全國建立了很多土地改良區,新造農地,有效彌補了耕地的非農占用。儘管受工業化、城鎮化影響,日本的耕地面積總體不斷下降,但耕地質量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

此外,日本還在智慧農業機械上做了布局,研發農業機器人,不同類型的機器人可分別用於樹木嫁接,農產品自動收穫以及輔助農民攜帶和運輸物品等日常作業情況。

日本現在已經有一整套相當成熟的種植規範,如果按照嚴格的流程進行種植,即使是毫無種植基礎的小農戶,也能種出高品質的農產品。日本重視農業生產中配套的水利工程設施的建設,灌溉流壩、水塘等遍布日本鄉村。截至2015年底,日本的灌溉水塘多達30萬處,其中面積在2公頃以上的水塘接近7萬個。

相比美國農業的規模化機械化模式,日本結合自身實際,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規模化機械化模式。到目前為止,日本已基本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機械化,水稻栽插和收穫的機械化普及率分別達到98%和99%。

我國農業國情與日本相似,人多地少,土地分布不均勻,除了西北、東北部分地區的規模化機械化農業之外,很多地區仍長期處於小農的分散經營狀態。在這一點上,日本的土地整治方案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此文由《有農有藝》全球農業研究室編寫,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OZlQ2wB8g2yegND5i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