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大蘆村古宅完全是個意外,但卻是個美麗的意外。因為在廣西的實際行程比計劃的多出了半天時間,是在酒店裡葛優癱,還是把握在廣西的最後的時刻,多走走看看呢?打開地圖,發現剛好距離南寧不遠就有一座古宅,資料顯示,這裡是「廣西楹聯第一村」,且古宅內保存了三百多幅明清時期創作、沿用至今的傳世楹聯,當即決定前去看看。
因為這次旅行在雲南劍川的時候,看過了家家戶戶各具特色的對聯,所以得知廣西還有一個「楹聯第一村」 的古村落的時候,便毫不猶豫的出發了。大約經過兩個小時的路程,我們從北海來到了廣西欽州靈山縣東郊8公里處的大蘆村。
進入大蘆村以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參天的古木,後來才了解到,原來在大蘆村古宅村落里,以前每當有家族添丁,家人就會依照靈山當地的傳統習俗,在房前屋後栽種一棵品種優良的荔枝樹或其它樹種,長此以往,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大蘆村便成了古木林立的靈秀之地。村子裡一些三四百年樹齡的參天古樹,需要十來人牽手才能環抱,有的裡面形成了比人還大的樹洞,甚至可供小朋友在樹洞裡捉迷藏。
在大蘆村古宅,最值得一游的是有著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古文化住宅群。大蘆村古宅村落始建於嘉靖二十五年,清朝康熙五十八年完成整體建設。現在能看到的大蘆村勞氏古宅共有九個群落,分別建於明、清兩代。走進大蘆村,明磚青瓦,石梯磚牆,雕樑畫棟,工藝無不精湛,即便在歲月的洗禮下,很多地方早已是斑駁影綽,但透過那些精美的線條,精心的設計,古人的智慧和對生活的熱愛,依舊可以據此推測。
就在我們參觀遊覽的時候,偶遇了兩個穿著改良唐裝,同來這裡遊玩的小仙女,她們一襲長裙,衣帶飄飄,在青磚黛瓦的古宅里,她們身上的桃紅柳綠色,讓古色古香的古宅里,增添了些許活力和生機。後來閒聊中得知原來她們是大蘆村的,來這裡是為了拍照,看著她們談笑快活的身影,竟讓我有些恍惚,難道是穿越了?
如果說古宅是大蘆村的形,那麼楹聯便是大蘆村的魂。楹聯是我們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文學形式,中國楹聯的種種表現和格式,在大蘆村古宅中都幾乎可以見得到,大蘆村古宅的先人們,運用最言簡意賅的楹聯文化,反映他們當時對生活的認識、理想和祝福。
「讀書好耕田好識好便好,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這幅自大蘆村古宅開創沿用至今的家訓,每年都會翻新,用紅紙重寫並張貼好,但楹聯內容數百年一直沿襲到今天不變,勞家的子子孫孫都要誦讀。除此之外,古宅里還有很多傳世楹聯,有寫景狀物,寄情抒懷的;有勸人向善,篤學勵志的;還有教人養心,嚴於律己的……這些延續了幾百年的傳世楹聯,無不傳承了勞氏家族治家、治學和為人處世的理念。
歲月留痕,大蘆村的每一處宅院都留下了明顯的時代特徵和烙印。到十九世紀末,大蘆村人口累計總數不足八百的勞氏家族,卻相繼培育出縣、府儒學和國子監文武生員102人,47人出仕做官,78人次獲得明、清歷代王朝封贈。富而思進,科宦之眾,使得這個家族的基業得到不斷的充實和擴展。
在經歷幾百年的風風雨雨之後,大蘆村勞氏古宅為何能夠如此完整保護下來?很多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惑,我也不例外。帶著這樣的疑惑,我查閱了大蘆村的古宅的歷史,發現在歷史上,大蘆村古宅也並不是一直都平安無事,也曾兩次差點被毀:一次是1940年春天,日軍入侵靈山縣城,據說當地人說,當時日本人已經到了勞式古宅,甚至列隊參觀了古宅,但並沒有毀壞古宅,原因至今不詳,當地人推測可能是大蘆勞氏古宅實在太雄偉了,連日本鬼子都捨不得毀壞。
另外一次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破四舊立四新」的時期,大蘆村裡為了響應上級「破四舊」的號召,準備讓勞式後人自己毀壞古宅,但因為當時正值農忙時節,勞式後人忙著在生產隊幹活,也沒有人提起拆古宅一事……就這樣,大蘆村勞氏古宅再次躲過一劫,得以幸運地保留至今。
在古宅里遊覽的時候,古宅的一處廳堂里,我們遇到了一位老奶奶,今年已經80歲了,但每天仍然製作一些好看的牙籤,剛看到老奶奶面前堆得像一座小山一樣的東西的時候,我們還以為是小傘,後來有當地人說是外國人用來剔牙的牙籤,前面的小傘是為了剔牙的時候擋住嘴巴,老奶奶每天要差不多從早做到晚。我們和老奶奶交流的過程中,因為語言不通,有時候表述不準確,但老奶奶都很耐心的微笑著看著我們。
雖然在大蘆村古宅呆的時間不長,但是很喜歡這裡的氛圍,在我們遊覽期間,並沒有遇到其他的遊客,不過古村落周邊也已經開始建新房子了,如果對古宅感興趣的遊人,看古宅要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