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昭和男兒」到「平成廢物」,日本到底做錯了什麼?

2019-11-06     九門憶史

「昭和」指的是日本裕仁天皇在侵華時期的年號,取自《尚書》中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昭和男兒就是指那些暴力主義至上,會持強凌弱和進行慘無人道的手段的日本士兵們,而「平成」是昭和下一代日本天皇的年號,這是出自《五帝本紀》中的"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是指日本那些終日沉迷於網絡和漫畫動漫的年輕群體。

但是大多數時候昭和男兒和平成廢物是連用的,因為可以通過對比來諷刺那些平時只知道遊手好閒,沉迷二次元,毫無鬥志和進取心的的年輕群體。從積極進取的一代到喪氣頹廢的一代,如此巨大的差異背後,這些年的日本的經歷不由讓人深思。

一「昭和男兒」的養成

在日本與其他法西斯國家發動二戰前,當時的年輕人就深深地受到了軍國主義統治的影響,在天皇的鼓動與主流輿論的大肆宣傳之下變成了狂熱的戰爭主義分子,他們打著「尊皇討奸」的旗號,侵略別國,想一步步成為全球的統治者。

「昭和男兒」們普遍都英武決絕,他們對天皇誓死效忠,對自身的族文化精神極其自信,對英美侵略者們滿懷著仇恨。這也離不開日本的精心教育,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與忠君愛國的軍國民教育,結合發展,著重培養士兵的射擊練習,小小的島國卻擁有數百萬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優秀士兵。那時候的年輕人,大多積極向上,有才氣又有本領。

然而「昭和男兒」往往未能善終,除去被俘獲的戰犯,有的被送到極苦之地當苦力,回國後往往還要遭受著嘲笑,承受著極其沉重的心理壓力。

二,日本戰爭和經濟局面的極速轉折

日本當時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之一是亞洲戰場的主力軍。在二戰中,日本大規模地發動瘋狂的侵略,包括中國、越南、緬甸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甚至跨越海洋去偷襲美國的珍珠港,靠一己之力攻克太平洋戰場,其強勁的軍事於經濟實力不容小覷,在亞洲是實實在在的資本主義強國。

日本雖然是個海洋島國,但是日本的危機意識十分強烈,在當時作為世界主要工業強國之一,雖然日本和西方的幾個強國有著不小的差距,可在亞洲卻是出類拔萃,經濟軍事實力不容小覷。況且在當時的日本,由於經濟飛速發展,人口數量也在急劇增長 有強大的兵員補給能力。

殊不知戰敗後,日本遭受到了深深的打擊,經濟衰退,軍事實力銳減,甚至在國際上都沒辦法獲得有利的的政治地位,這深深地的打擊了那時日本人地驕傲自信,淫威覺得不久後就可以超越其他西歐資本主義國家,這讓他們感到了巨大的心裡落差。

而日本同美國、德國、英國和法國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了「廣場協議」,導致了日元極速升值,人人都是資本主義家,他們陷入了紙醉金迷的狂歡之中,他們不停地消費還認為自己是消費升級。,只要有大學文憑就能有一份好工作,大學生們也開始懈怠,沒有學到真本事的他們卻效仿起來有錢人的作風。但是這終究只是虛假的繁榮,股價暴跌,企業破產倒閉,成千上萬的人破產,失業,一大批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他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之中。

三「平成廢物」的養成

二戰之後,新一代的「平成廢物」們就崛起了,或許是是昭和男兒的後勁太大,也或許是政府後來調整的寬鬆教育模式的影響,把昭和年代的熱血鬥志都消耗殆盡了,讓下一代覺得太拚命似乎不是件好事,所以平成男兒才變得佛系起來,甚至有日本國民這樣說:「如果國家需要我做出犧牲才不會滅亡,那就讓國家滅亡吧」。這足以看出平成廢物們的喪氣,這和昭和男兒的誓死效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他們的生活極其樸素,衣食住行方面,能節省就節省,能簡單就簡單,這和當今日本推崇的「極簡主義」一說有相似之處,可這並是不因為窮苦才節儉, 因為他們的收入並不低。

有本日本人出版的《低慾望社會》一書中一針見血地說:「日本年輕人沒有了慾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日本已經陷入了低慾望社會」。低慾望社會的含義是,不管物價高低漲落,消費仍然近乎停滯,,國民經濟就無法發展起來,年輕群體買房買車的慾望也不高,那怕是一日三餐都十分的簡單,這樣無法刺激經濟增長,但是如二次元宅文化卻在年輕人當中十分流行。平成廢物仿佛被精神閹割了一般。

這可能也與日本階層的固化有關,他們認為既然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不如放棄掙扎,過好自己的生活。

四,結語

不論是「昭和男兒」還是「平成廢物」,我們都要用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來看待,「昭和男兒」固然積極進取,但是卻沒有用對地方,他們不是去強大自己的國家,而是處心積慮地掠奪其他國家的資源,「平成廢物」雖然看起來麻木喪氣,但是卻過好了自己的生活,努力尋找著自己的「小確幸」。

他們本身沒有絕對的對和錯,都是不同時代不同時期的產物罷了,日本的領導人沒有以正確的態度去指引他們,應該頒布一些適當的的教育政策和經濟政策。不要像培養「昭和男兒」那樣過激,也不要像對「平成廢物」太過寬鬆,這種社會現象,反映的是本國的精神面貌,

這與政府的決策是分不開的,只有國家強大起來,青年才能有底氣更有動力,為國爭光,積極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浜野潔 《日本經濟史》

2,約翰·托蘭 《日本帝國的衰亡》

3,徐杭 《平成十二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GTAQm4BMH2_cNUgHcY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