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有個塞罕壩,是一片林子,有一個用蒙語演繹的姓名,意為「美麗的高嶺」。
這個區域在地理上是山地高原交錯帶形成的接壩山地,屬陰山山脈和大興安嶺余脈的交接地帶。這裡的海拔在1010~1940米之間,屬寒溫性高原氣候,冬季漫長寒冷,夏季涼爽短暫。
這裡的水系河流分別是灤河、遼河的集水區。
這裡的森林像一條綠色長龍橫亘於內蒙古高原南緣,有效地阻滯了渾善達克沙地南移,成為「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保水源、為國家增資源、為地方拓財源」的綠色生態屏障。
這裡是農林牧交錯帶,是森林草原交錯帶,又是生態交錯帶,非常豐富多彩地演繹了植物多樣性,植被演替、競爭與交換的規律。
這裡又是植物的基因庫,物種資源豐富,是珍稀瀕危物種更有重要的基因價值和研究價值。
高嶺、平原、森林,濕地,湖泊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展現給世人一個多彩的塞罕壩。
塞罕壩是一個新興的旅遊區,用其多彩的身姿迎接著全國各地的客人。
過客看的是色彩,留都觀其內涵。多彩的塞罕壩處處展現的內涵與表象的統一。
塞罕壩一年四季,風光各異,不同時節,不同色彩,不同的情調,舒展著不一樣的胸懷。
塞罕壩是一個世界知名的攝影基地,秋天是攝影師最最喜歡的季節。
秋季的塞罕壩色彩是最張揚的。令人震撼的色彩變化,令人嘆服的壯美畫卷。第一場霜來臨,把葉子打紅、打黃、褪綠、增白。紅的是楓、是山杏,黃的是樺葉、是落葉松,是草。綠的是雲杉、是沒有變色的松。黃、橙、紅、綠、紫、還有叫不出來的各種顏色斑斕著,張揚著。
金色的金蓮花漫山遍野、雪白的干枝梅無語卻在爭奪觀者的眼球、黃的野罌妖野著又透著羞澀。千山皆變,萬谷流丹。
秋葉經過風霜的洗禮,一天一變,一時一變,分分秒秒都在變。秋風拂金樹,湖光挂彩霞,車行林海中,人在畫中游,眼醉心醉。
湛藍的天空,潔白的雲朵,柔靜的湖水,變換的霞光,這就是壩上金秋。清流遠去,松濤低語,牽動著人們的思緒。醉也、樂也!
這就是塞罕壩的色彩,不管嬌羞,不問張揚;不評燦爛,不語內斂。淺紅、深黃、綠鋪、白砌的大地,萬樹叢中一點「紅」、一點「粉」、一點「黃」、一點「紫」,諸多調色盤中藏著、掖著的色彩都無法描繪著這美麗的高崗。
從塞罕壩的色彩看去,讓你認識一個數字的塞罕壩。
塞罕壩林場是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直屬的大型國有林場和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經營面積140萬畝,森林覆蓋率80%。
半個多世紀以來,塞罕壩林場幾代人艱苦創業、接續奮鬥,建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創造了「沙地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綠色奇蹟,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目前,塞罕壩林場有林地面積由建場前的24萬畝增加到現在的112萬畝,林木蓄積由建場前的33萬立方米增加到現在的1012萬立方米。
塞罕壩百萬畝森林有效阻滯了渾善達克沙地南侵,每年涵養水源2.74億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1.41萬噸,釋放氧氣57.06萬噸;與建場初期相比,塞罕壩無霜期由52天增加至64天,年均大風日數由83天減少到53天,年均降水量由不足410毫米增加到460毫米;
塞罕壩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物種資源,使其成為珍貴、天然的動植物物種基因庫。據中國林科院核算評估,塞罕壩林場森林資產總價值達到206億元,每年提供著超過142億元的生態服務價值。
這裡的植物構成了塞罕壩色彩的主基調。綠色的樟子松、野大豆,生長著小果子的刺五加和光萼山楂;黃色的黃花胭脂花、金蓮花;更多的各色顏色的小草小花,如細葉白頭翁、升麻、黃芩等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蕨菜、升麻、小黃花菜等植物是深受歡迎的山野菜;秋子梨、山杏、沙棘、東方草莓等10餘種植物果實是釀造果醬飲料的原料。
這裡還有好多的小動物,野生動物中,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47種,有黑鸛、金雕白頭鶴、大鴇、豹等一級保護動物5種,像馬鹿、猞猁、兔猻、細鱗魚、黑琴雞、大天鵝、小天鵝、紅腳隼、紅隼、黑琴雞、灰鶴、白枕鶴、蓑羽鶴等這些二級動物更是四處得見。
塞罕壩的色彩永在,讓一個游者來了解下塞罕壩的精神。
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地處內蒙古高原南緣和渾善達克沙地的最前沿,最高海拔1940米,極端最低氣溫零下43℃,年均積雪7個月。
建場57年來,幾代塞罕壩人克服極端惡劣生產生活環境,建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是幾代塞罕壩人不忘初心、接續奮鬥的結果,也是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共建共享的結果。
1962年,來自18個省(市)的369名創業者,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奔赴塞罕壩,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創業歷程。他們啃窩頭、喝雪水,住馬架、睡窩棚,戰風雪、斗嚴寒,克服了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戰勝了「雨凇」災害,抵禦住了特大旱災,開創了高寒沙地規模化造林先河,提前2年完成規劃建設任務。
進入新世紀以來,塞罕壩人開始二次創業,在機械設備上不去、飛機播種難成活的陡峭坡地,堅持用肩扛、馬拉、驢馱的原始方式送苗造林,集中力量啃硬骨頭、打攻堅戰,區域內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
塞罕壩人在實現理想的征程中,有的將身軀埋入荒原,有的將骨灰撒在林海,有的落下終生殘疾,第一代建設者的平均壽命僅52歲。「一日三餐有味無味無所謂;爬冰臥雪冷乎凍乎不在乎」,是對塞罕壩人克服艱難困苦、牢記使命、艱苦創業歷程真實寫照。
塞罕壩半個世紀艱苦奮鬥的創業史,始終把個人前途與林業事業、個人選擇與祖國需要、個人追求與人民利益緊緊連在一起,生動詮釋了忠於使命的歷史擔當,用實際行動譜寫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樂章。
經過一代代塞罕壩人的不懈努力,在威脅人類生存的不毛之地,創造出「華北綠肺」「天然氧吧」,為京津冀生態環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為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塞罕壩人只為成事想辦法,不為困難找理由,在物質和技術條件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因地制宜,科學求實,探索出了落葉松等樹種的全光育苗技術,創造出了三鍬半植苗法、苗根蘸漿保水法、越冬造林苗覆土防寒防風法等技術,攻克了高寒地區引種、育苗、造林等一項項技術難關,造林成活率由建場初期的不足8%提高到95%以上,森林覆蓋率由12%提高到80%,實現了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的自我超越。
上世紀50年代,沙塵暴頻襲北京,渾善達克沙地距北京只有180公里,是離北京最近的沙源。塞罕壩人以改善京津冀生態環境為己任,從「一棵松」到今天的百萬畝林海,從當年的黃沙遮天到今天的碧波萬頃,把沙丘荒坡變成了綠水青山,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與建場初期相比,京津地區春季沙塵天數減少七成多。據中國林科院評估,如今塞罕壩的森林生態系統每年可涵養水源、凈化水質1.4億立方米。
塞罕壩林場57年來發生的根本性的變化。據中國林科院核算評估,塞罕壩林場的林木價值40多億元,資源總價值為202億元。
讓每一個喜歡塞罕壩的人不僅僅喜歡它的色彩,更應該宣傳它的精神。
塞罕壩林場通過造林綠化、森林保護、生態利用的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以副養林、以林興場、多業並舉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是大力發展苗木產業。塞罕壩林場搶抓綠色發展機遇,著力建設規格梯次化、數量規模化、品種多樣化、品質精良化的苗木基地8萬餘畝,培育了雲杉、樟子松、白樺、油松、落葉松等多品種、多規格的優質苗木,打出了「塞罕壩苗木」的誠信品牌,苗木產業每年為林場帶來近千萬的收入。
二是適度推進森林旅遊。塞罕壩被讚譽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塞罕壩依託國家森林公園,著力打造國家4A級旅遊景區,年吸引遊客50萬人次,客源遍布全國21個省和世界上10餘個國家,實現門票收入4400多萬元。
三是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塞罕壩林場累計上繳利稅近億元,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林業產業特別是森林旅遊的發展,帶動了周邊地區的鄉村游、農家樂、養殖業、山野特產採集和銷售、手工藝品、交通運輸等外圍產業的發展,每年可實現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
同時,旅遊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周邊地區的鄉村游、農家樂、養殖業、山野特產、手工藝品、交通運輸等外圍產業的發展,每年可實現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
塞罕壩人把「造林保護」和「生態利用」有機結合。一方面主動減少木材採伐量,最大限度增加森林資源儲備,從2012年開始,塞罕壩林場大幅壓縮木材砍伐量,每年的正常木材砍伐量從15萬立方米調減至9.4萬立方米,將木材產業收入占營林收入的比重從66.3%降到40%。
一系列的「加減法」,讓塞罕壩在產業上完成了轉型升級,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另一方面,依託生態資源,大力發展森林旅遊、苗木、林業碳匯等綠色產業,走出了一條以副養林、以林興場、多業並舉的綠色發展之路。
塞罕壩森林旅遊業開始於1992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塞罕壩已經基本形成「吃、住、行、游、購、娛」配套產業鏈。尤其是近幾年,塞罕壩林場累計籌集資金1.7億元,建成了七星湖濕地公園、木蘭秋獮文化園、塞罕塔、金蓮映日園、灤河源頭等高品位生態旅遊文化景區。
目前,來塞罕壩旅遊的年均人數已達50萬人次,僅門票收入就達到4500萬元。除了旅遊,近年來,塞罕壩還重點打造了綠化苗木產業。目前已經完成基地建設8萬餘畝,培育了雲杉、樟子松、白樺、油松、落葉松等多品種、多規格的大量優質綠化樹苗,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賣碳」,是塞罕壩的另一個新的增長點。「賣碳」就是碳匯交易。森林每年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通過森林的「呼吸」也能掙錢。按照中國碳匯基金會測算,塞罕壩林場有45萬餘畝的森林可以包裝上市。根據北京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價格,交易總額可以達到3000多萬元。碳匯交易資金可以用來更好地撫育森林,培育二代林,提高森林質量,形成林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通過攝影師的鏡頭是在看綠,看塞罕壩萬頃林海,這裡是幾代林人綠的暢想;
是林業行業發展目標和希望;是創業者引以自豪的驕傲;
他們也在「看」綠,用鏡頭語言告訴遊人和壩上外面世界的人們,如何來愛護鳥類、保護資源;
他們也在評綠,用美好的、同樣是有感染力的語言告訴人們塞罕壩也是後來人聞誨尋誡的課堂;是騎者縱橫馳騁的原野;是樂人抒發情懷的殿堂;
是學者抒發胸臆的長卷;是畫家潑灑豪情的紙張。他們用鏡頭也在呼喚,呼喚著更多的創業者和投資者去開創更大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