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產自美洲的舶來品,中國引入用作觀賞,現成十四億國人必需品

2023-04-02     奇趣談史

原標題:一個產自美洲的舶來品,中國引入用作觀賞,現成十四億國人必需品

現如今,川菜館遍布全中國,無論南北的中國人好像都喜歡吃辣,辣椒成為中國十四億人離不開的一種調味劑。尤其是年輕一代,幾乎無辣不歡,仿佛全中國人都加入了四川省籍。其實,我們現在吃的辣椒,並不是中國土生的調味料。明朝之前,絕大部分地區的中國人是看不見辣椒的。

我們現在常見的辣椒最早出產於北美洲墨西哥,由西班牙殖民者在1590年左右引進中國。剛開始,中國人把辣椒當作一種觀賞性植物,綠葉映襯著紅彤彤的果實,著實美麗。

明代小說《牡丹亭》中,辣椒被種在後花園裡,作為珍奇花卉供主人欣賞。當時的人們把它稱為番椒,其果實看上去不是很飽滿,味道又辣,所以沒有當成食物。

其實中國本土也有原生辣椒的,在雲南的熱帶地區,早就有辣椒的種植,只是沒有向其他地區普及。雲南的辣椒被稱作「涮辣椒」和「小米辣」。

在辣椒傳入之前,中國人吃辣嗎?也有吃的。唐代時,通過西域絲綢之路,從中亞地區傳入胡椒。這種香料很昂貴,有時價格堪比黃金,明朝時,還曾經被當作官員的俸祿發下來。

歐洲人開闢新航線的主要動力之一,就是尋找胡椒之類的香料。歐洲人對香料的痴迷是中國人很難理解的。因為歐洲的烹飪技術比較簡單,需要香料來增加食物的味道和口感。

更重要的是,香料可以用來腌制肉類,一點點香料就可以大大增加肉類的保質期限。所以歐洲人日常生活離不開香料,為了爭奪香料貿易權都不知道發生過多少次戰爭了。

歐洲人發動十字軍東征,除了宗教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經濟因素。當時的香料貿易控制在阿拉伯人手裡,歐洲人每年要花費大量的金錢購買香料。如果能奪取西亞地區,控制香料產地,不就可以省下很多金錢嗎?

歐洲殖民者在印度尼西亞大量種植胡椒、丁香、桂皮、肉豆蔻等香料,供應歐洲市場,因此印尼曾經被稱作香料群島。很多歐洲和阿拉伯商人因為販賣香料而富可敵國。

荷蘭人的海上霸權在17世紀就已經被英國人取代,但荷蘭對印尼的殖民直到二戰後才結束。由此可見,這塊長滿香料的殖民地,對於荷蘭有多麼的重要。

另外一種香料肉豆蔻,在一段時期內,是歐洲非常貴重的緊俏商品,可以預防黑死病,還能防止跳蚤。荷蘭人為了完全壟斷肉豆蔻生產,用北美洲的一個沒什麼用的小島,從英國人手裡換取了泰國的蘭島。這座北美洲小島現在的名字叫曼哈頓。

除了胡椒外,中國本土的辣味調料還是很豐富的,常見的蔥姜蒜,還有花椒和茱萸。對,就是重陽節登高時需要用到的那種茱萸。

茱萸還有一個名字叫「越椒」,可見這種植物的真正功用就是調味品。其果實類似於現在的小蕃茄,紅紅的也很惹人愛,和紅辣椒頗有幾分相似。

辣椒傳入中國後,沿海地區原本口味就淡,對辣椒的興趣不大。雲貴地區是把本土辣椒當作鹽的補充,吃得也很少。美洲辣椒傳到西南地區後,由於種植容易、產量高、對土地友好,因此很快得到大面積的栽種。於是,西南地區的人們把辣椒當作蔬菜,染上了辣癮。

從生理學角度來說,辣味實際是一種痛覺。剛剛嘗到辣味時,是有一些痛苦,但這一陣痛苦過後,會體驗到一種很強烈的舒適感,使人慾罷不能,從而更加想吃辣。雲貴、四川、湖南等地都很快被辣椒的這種特殊味覺所征服。

而且辣椒不像蔥姜蒜和茱萸那樣有腥味,吃完後口氣熏人,所以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可。佛教講究的禁葷,其原始含義就是指蔥姜蒜等味重食品。至於辣椒可不可以吃,佛祖不知道辣椒的存在,所以也沒有規定。

清朝中後期,對辣椒的嗜好,已經占據了中國的大半壁江山。到了近代,四川人因為抗戰、打工、移民等原因,大量進入到全國各個省份,造成了四川人愛吃辣的印象。其實整個西南地區都酷愛吃辣,比四川人更愛吃辣的比比皆是。

動物吃東西是為了生存,人類吃東西已經演變成一種文化和享受,對美味的追求,貫穿著整個人類歷史。在此過程中,有人發財、有人流血,甚至送掉性命。但人類不會因此而卻步,也許這正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吧。

【參考資料:《清稗類鈔》、《蜀游聞見錄》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964e64f71bb7a75493e09a1d110c2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