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自己為什麼出發嗎?

2022-02-17     Lens

原標題:你還記得自己為什麼出發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句話,「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

這是一個變化太快的時代,永遠不缺熱點,也永遠不缺聚光燈,我們常常不得不隨著外界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選擇,但卻忘了自己為什麼選擇出發;

這也是一個變化很慢的時代,近處是日復一日的工作與生活,遠方是渺茫而飄忽的希望,我們也常常被這種日常消耗了自己的希望與初心,就像在沙漠中隱約出現的一抹綠色,不僅帶給了我們前進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保留了更多的希望與可能。

不要忘記自己「心中的綠洲」,我們也問了一些朋友們為何選擇出發尋找「心中的綠洲」,下面是他們的故事。

馬寅:

擔心有一天自己停止生長

在秦皇島的海邊,一座叫阿那亞的北戴河小鎮自然生長出來,圖書館、禮堂、美術館……因為有太多的景觀、建築和公共空間,住宅只是巧妙自然地散布其間,很容易讓人忽視這是一個文旅社區項目,好似一個自然生長的海邊小鎮。

但這個生長卻用了將近10年的時間,背後都離不開馬寅。2013年,馬寅剛接手的時候,還只是一個幾乎爛尾的地產項目,40歲的他,不得不帶著人生上半場的疲憊與困惑在一個選錯了的項目中尋求解答:我想要什麼?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在移動網際網路開始改變商業格局的那年,他因為意外而開始了自己創業之旅,「如果沒有冒險的話,就沒有阿那亞」。如今,他也還走在自己冒險尋找綠洲的路上,吸引了和他一樣去尋找「心中的綠洲」的青年藝術家,比如越發堅定自我的畫家孫一鈿、「享受自我質疑、敢於揭開一些黑暗」的秘密行動樂隊;去年作為阿那亞戲劇主席舉辦了首屆海邊戲劇節,未來還會持續開闢藝術家工作室……阿那亞的生命美學是「讓一切美好自然生長」,和阿那亞一樣,馬寅也是不斷成長的,儘管這也意味著更多的風險與不可控,但馬寅說希望自己永遠保持一種「應激」的狀態,不要陷入一個「老男人的狀態」——停止成長,心智閉合,「超越的驅動力就在行動中」。

「跟年輕人在一起,去做更多與文化藝術內容相關的事情,去看不同角度的意見、觀點,可以讓自己每天都在不斷成長。」 對自我的不斷超越和挑戰,這不僅僅是BMW iX的精神,也是那些始終在「尋找心中的綠洲」 的人們的內心之光。

i超越自己,i尋找綠洲

Uma Wang:

「自然界一直是我汲取靈感的重要來源」

今天,每當我們談到「中國設計師」的時候,無法繞開Uma Wang(王汁)的名字。如果說過去她還只是在小眾設計圈與買手店走紅,2018年《邪不壓正》的上映則讓Uma Wang走進了公眾的視野,她以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旗袍為靈感,為周韻設計了電影中的十幾套服裝。

曖昧、內斂、肌理、閱歷……是很多人對她的設計的感受,也往往會把她的設計與「東方」聯繫在一起,但在Uma看來,「我根本不會去想著東方與西方,這兩個詞不是 divide,不是分開的」。

更多時候,她的設計創作往往只是因為面料而開啟,「某一塊面料它適合哪一種款型」,比如Uma Wang 2016春夏系列就是從芭蕾舞演員常被汗浸濕而有點褪色、發黃的肉色布料開始,整個秀場用了大量裸色,在層層疊疊的薄紗、蕾絲、綢緞中,呈現出一種自由與流動;2020年春夏系列,則在面料中勾勒出一座穿越千年的龐貝古城的一系列故事:不僅保留了牆面斑駁的紋理和色彩,那種風吹日曬留下的時間痕跡也會相應在其他細節中顯現。

「自然界一直是我汲取靈感的很重要的一個來源」,Uma Wang的設計源於「眾生」,也讓人們在其中看見「眾生」,正如一位國外客人曾對Uma說過的一句話,「我看你的衣服像是穿越了很多文化與國家,穿上真的就像是從喜馬拉雅走到了中世紀。」

正是這種將自然與設計的巧妙結合吸引了同樣推崇自然之美的BMW,探討對「原生態」、「自然與科技」的理解,在Uma看來,「自然而然的設計,原生態的氣質可以把人的距離拉近」……

i像一片葉子,i剪裁了自然

原石、水滴、樹葉皆為靈感,創新BMW iX的設計語言取之自然,在科技之餘保留了自然的溫度與質感,受到BMW自然與科技和諧共生的啟發,Uma將自己這次的創作靈感轉向了BMW iX自身的材料,將BMW iX橄欖葉糅制的皮質、水晶控制項等設計,轉化為此次跨界合作的靈感,將自然與科技的迷人設計在人身上延展,「內斂而靈動」。

徐震:

解構物質,重組意識

徐震在24歲的時候就參加了2001年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他的「沒頂畫廊」是唯一一家入選artnet「2016年全球十大最具創新性畫廊」的中國畫廊,他的亞洲首個概念藝術作品《徐震超市》被搬上蘇富比拍賣會……他藉助大家熟悉的中介物和符號,用裝置和影像,來探討當代物質與精神文化之間的連結與轉譯。

「很多人看到我作品會『扣帽子』,其實我感興趣的,只是現有經驗通過怎樣的創作、調整、組合產生一種新的經驗,而不是關心作品的意義。」

他所說的「新的經驗」,或許可以在BMW iX的「自然哲思」單元的作品《山》看見,這是他對自己2019年作品《山》的再創作。《山》將古哲學家的頭像截取、倒置、放大,遠看就像一座座中國假山石,但在殘缺之下又能發現其中的古希臘元素。而在2021版本中,徐震將其升級為一種新的人與車、與自然的集合景觀。在古哲學家與山石之間對立著的雙重鏡面,放置了一輛以「親生物設計」理念為靈感的創新BMW iX,而植物元素點綴其中,讓人文、科技與生態等多種形態的物質,解構之後重新組織和表達為新的意識表達。

徐震,山,2021

「寶馬:景觀意象」-「自然哲思」單元

西岸穹頂藝術中心,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有人稱呼他為「意識的捕捉者」, 徐震一直在思考不同時期的文化符號,捕捉物質與意識的關係,靠物體產生藝術,在人類文明符號中的創作,包括對待「自然」的態度,但 「一直在城市生活的孩子到了中年,就會去向自然、野外中尋找」,也對生態、人文和科技的關係,在當下這個時代有了新的解讀與理解。「以前我們會把生態簡單理解為跟自然有關的環保,今天會發現是跟我們的科技發展同步造成的一些關係。「

i解構物質,i重組意識

BMW iX在「自然哲思」單元藉助徐震《山》作品,展示出BMW iX始終蘊含的科技加人文的雙重關懷。山石的造型與BMW iX的整體原石切割設計相呼應,呈現出了一種「原石」的最返璞歸真的質感,植物元素所共同營造的自然意象也如同BMW iX的設計理念,試圖在喧囂的城市環境中去打造一片富有生命力的精神綠洲。

究竟何為綠洲?

徐震不斷對自我意識與邊界的探索、馬寅對於「美好自然生長」的嚮往、Uma Wang 始終挖掘的自然與設計之美……讓我們看見「綠洲」在不同人心中的不同樣子,但它常常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希望。

面對不斷變化的未來,我們又帶著怎麼樣的期待和希望,BMW iX也始終在探尋「心中的綠洲」,在多年之前,BMW一直用靈感、希望和探索,尋找改變世界的可能性。而面對大眾對於電動車產品的固化想像,它依然發出了新的提問——電動一定要犧牲駕駛的樂趣嗎?我們對於未來出行、對於車的想像是怎麼樣的?還會有更多想像的可能性嗎?

在到達未來之前,BMW iX也發出了自己對於答案的追尋,將願景與創造結合,從未停止追尋「心中的綠洲」的可能性:

BMW推崇自然與科技的和諧,無論是BMW iX原石切割設計的整體造型,水滴型尾部設計流暢有型,流光溢彩玻璃控制項鑲嵌於FSC認證原木面板之上,橄欖葉糅制的皮質……無不在科技之餘,保留了自然之美,讓駕乘者仿佛身處自然之境,獲得深層次的精神放鬆與慰藉。

BMW iX靈感源於自然,但卻由內而外演繹出現代極簡主義風格,匠心工藝勾勒未來豪華品質移動座艙,而作為一台純電車,BMW iX並不以犧牲駕駛樂趣為代價,同樣可以擁有震撼人心的引擎聲浪,無論是平穩靜謐之旅,抑或是激情澎湃之旅,充分領略多元化駕駛樂趣。

BMW iX心中的綠洲,是希望和大家一起去探索「超越電動」之外的美好想像,抵達「多元駕趣之地」, 只為回歸本真感受,達到人、車、自然三者融洽共生的和諧狀態,讓未來豪華出行體驗近在眼前。

如果有人問,未來的我們需要電動車嗎?

或許我們可以想到BMW iX的答案——超越電動,駛向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84c4374e577c9b2d475202128037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