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迷們可能覺得,是對動畫的熱愛催生了這部劇集,這當然是很大一部分原因,不過就我個人而言,更多是出於對文字的熱愛……對故事的熱愛。
——蒂姆·米勒
《愛,死亡和機器人》製片人
4 年,3 季,35集。
今年 520,NetFlix 現象級神劇《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三季回歸,末日廢土、賽博朋克、蒸汽朋克、架空歷史……對劇迷而言,這場腦洞炸裂的幻想盛宴,比任何「告白」都要浪漫。
同一時間,譯林出版社推出兩本原著小說,雲集星雲獎、雨果獎、奧斯卡獎、艾美獎得主等重磅科幻作家,從第一季到第三季,一口氣讀完。
愛,死亡和機器人,以文字的形式再次被闡釋、被解讀。
本周六晚上,單向空間聯合譯林出版社,邀請當代藝術家,音樂製作人、唱作人陳陳陳,《大護法》導演不思凡,科幻作家、時裝攝影師房澤宇,B 站 up 主情節,一起聊一聊《愛,死亡和機器人》,以及他們眼中的虛擬現實、死亡暴力、科幻和人工智慧。
「把自己扔進去,肉體會被破壞,思想可能被保留,也許死,也許生。加入我吧!」
愛比死更冷,比機器更永恆
《愛,死亡和機器人》新書分享會
嘉賓:陳陳陳、不思凡、房澤宇
主持人:情節(B 站 up 主 情節嚴重社)
時間:6 月 18 日(周六)19 : 00-21 : 00
地點: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 1F 十三邀小酒館
主辦方:單向空間、譯林出版社
掃碼報名
01
「我到底要讓這個罐子踢多遠?」
執導過麥可·傑克遜、麥當娜、滾石、U2的 MV,拍過《搏擊俱樂部》和《社交網絡》,也涉獵過劇集,《紙牌屋》和《心靈獵人》。
但在《愛,死亡和機器人》之前,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唯獨沒嘗試過動畫。
時間要追隨到 2000 年,大衛·芬奇和朋友蒂姆·米勒(Tim Miller)打算重製動畫作品《宇宙奇趣錄》。8 年後,派拉蒙宣布擔任製片,因為沒找到資金,項目流產。
又過了 8 年,蒂姆·米勒執導的《死侍》剛上映,芬奇打來電話,要不要跟 Netflix 做一個劇集?3 年後,《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一季播出,成為全球現象級神劇,豆瓣評分9.2。
《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一季海報
大衛·芬奇認為,動畫與真人電影不同的地方在於,這是一個可以隨意塑造的空間,能夠用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自由、大開眼界且拓展思維的方式」來講述故事。
「當然,也是因為不需要實拍,你可以在之後的時間裡做任何修改,你必須要問自己:『我到底要讓這個罐子踢多遠?』」
蒂姆·米勒則將「愛死機」的製作風格總結為「Go and make it great」,創作者只需對作品負責,只管偉大,預算管夠。
大衛·芬奇(左)和蒂姆·米勒(右)
2021 年,《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二季推出,相比第一季的 18 集,第二季只有 8 集。
執行製片人珍妮弗·尤爾·尼爾森(Jennifer Yuh Nelson)說: 「動畫使你能夠以一種如此自由的方式來創建世界,即使在15分鐘之後,一切都會結束。」
今年「520」,《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三季回歸,9 集一次放出。其中有一集,是大衛·芬奇首次創作的動畫短片,《糟糕的旅行》(Bad traveling)。
故事改編自英國科幻作家尼爾·阿舍(Neal Asher)的同名短篇,由芬奇長期合作的金牌編劇安德魯·凱文·沃克(Andrew Kevin Walker)改編,兩人曾合作過《七宗罪》。
這個故事,在大衛·芬奇的工作室存放了 12 年之久,「我覺得最後必須有人把這個做出來,很高興這份榮譽落到了我的頭上。」
「就像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無人生還》由導演大衛·利恩來拍攝一樣。」芬奇形容這部短片。
由大衛·芬奇執導的《糟糕的旅行》
「我到底要讓這個罐子踢多遠?」
從第三季的口碑可以看出,大衛·芬奇當年踢出的這個罐子,像一顆子彈,還在飛,並且還會飛很遠。
02
「天堂的海灘上
既獨特又美麗的貝殼」
曾經有記者問導演楊德昌,拍電影最重要的一環是什麼?
楊德昌毫不遲疑,回答:劇本。「劇本好的話,導演或者執行上面有任何的疏忽或者有任何的困難,有好的劇本的話,通常不會出太大的問題。」
動畫,也一樣。《愛,死亡和機器人》之所以成功,最大的一個秘密武器,是那些故事背後的作者——
劉宇昆
首位華裔「雨果獎」「星雲獎」雙冠作家、《三體》英譯
約翰·斯卡爾齊
美國科幻與奇幻作家協會前主席、雨果獎和軌跡獎得主
喬·R.蘭斯代爾
11 次斬獲布萊姆·斯托克獎
J.G.巴拉德
「科幻小說之王」 「賽博朋克流派文學導師」
布魯斯·斯特林
賽博朋克創始人之一
阿爾貝托·米爾戈
第 94 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獲得者、西班牙天才編劇、導演、動畫師
《溺水的巨人》
「劇迷們可能覺得,是對動畫的熱愛催生了這部劇集,這當然是很大一部分原因,不過就我個人而言,更多是出於對文字的熱愛……對故事的熱愛。」
蒂姆·米勒在挑選這些小說和劇本時,將這些原著故事比作「天堂的海灘上既獨特又美麗的貝殼」。
隨著第三季《愛,死亡和機器人》的播出,譯林出版社推出官方唯一授權的「愛,死亡和機器人系列」小說,那些獨特又美麗的貝殼,首次以中文呈現。
《愛,死亡和機器人》,譯林出版社
正如蒂姆·米勒所說,動畫就好比攝像鏡頭捕捉好的、精心剪輯到足以讓你驚奇的《動物世界》,而閱讀這些原著則更像是「野外觀察欣賞野生動物」,「讀者背著想像力的背包,踏上與它們零距離探索之路。」
03
愛比死冷
比機器更永恆
1950 年,阿西莫夫出版短篇集《我,機器人》,並在《引言》中提出著名的「機器人學的三大法則」,也被稱作「機器人三大定律」:
1、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者目睹人類遭受危險而袖手旁觀;
2、在不違反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給予它的命令;
3、機器人在不違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況下要盡力保護自己。
《三個機器人:退場策略》
《愛,死亡和機器人》中,這個定律,開始搖擺。在末日廢土、賽博朋克、蒸汽朋克的世界,機器人越來越冷酷,也帶來更多的殺戮,這不禁讓人類開始懷疑和困惑:
愛,死亡和機器人,究竟誰比誰更冷,哪個更永恆?
《三個機器人:退場策略》
前段時間,當代藝術家,音樂製作人、唱作人 陳陳陳推出虛擬演出IP「新武林」,並舉行首場演出「故障四方」。他宣布未來將在這個IP下,做一系列的虛擬演出,「是武俠和科幻,音樂和藝術,虛擬和現實的結合。」
陳陳陳團隊OXYZ3作品
「新武林:故障四方」虛擬演出場景
《大護法》在國內上映時,自主分級 PG-13,這部動畫充滿了暴力和死亡,導演不思凡說:「故事裡暴力是一種必須,並不是噱頭。」
《大護法》宣傳片
科幻作家、時裝攝影師房澤宇希望用攝影師的感官,寫出有鏡頭感的科幻,「科幻不能只是一層皮,而是故事的主要推動力。」
B 站 up 主情節(情節嚴重社),推出「成為恆星的方法」系列視頻,聊了聊科幻作家萊姆,以及進化論、語言學、遞弱代償,在他看來,這些都是科幻,「覺醒後的人工智慧沒興趣統治人類,它們都成了哲學家。」
本周六晚上,我們邀請陳陳陳、不思凡、房澤宇和情節,一起聊一聊《愛,死亡和機器人》,以及他們眼中的虛擬現實、死亡暴力、科幻和人工智慧。
愛比死更冷,比機器更永恆
《愛,死亡和機器人》新書分享會
嘉賓:陳陳陳、不思凡、房澤宇
主持人:情節(B 站 up 主 情節嚴重社)
時間:6 月 18 日(周六)19 : 00-21 : 00
地點: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 1F 十三邀小酒館
主辦方:單向空間、譯林出版社
掃碼報名
【嘉賓簡介】
陳陳陳
當代藝術家,音樂製作人、唱作人,本科與研究生就讀於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專業,博士在首都師範大學攻讀西方哲學。另有樂隊計劃「香料」和實驗配樂計劃「FAT CHANCE」。擅長將主流詞曲審美結合獨立實驗製作,形成他獨樹一幟的「太空民謠」風格。2019 年開始擔任製作人,合作藝人有尚雯婕、錢正昊、沈以誠、張洢豪、顏人中等。
不思凡
又名「悠無一品」,本名楊志剛,中國導演、編劇,生於浙江杭州。作品有動畫《黑鳥》、《小米的森林》、《妙先生之雁落大道》、《妙先生之憤怒的鴨子》、《妙先生之火澤睽笑人傳》等。2017 年,執導原創動畫片《大護法》,該片是首次自主分級 PG-13 的動畫電影。
房澤宇
科幻作家,未來事務管理局簽約作者,時裝攝影師。酒醉時披上件黑色幽默,在舞台上演繹了場荒誕的秀。代表作《向前看》、《青石游夢》。
情節嚴重社
B 站 UP 主@情節嚴重社。
【圖書簡介】
《愛,死亡和機器人》
[美] 劉宇昆、J.G.巴拉德 等著
耿耀 等譯
譯林出版社
「愛,死亡和機器人系列」由故事獨立、風格迥異、短小精悍的多篇小說構成,涵蓋懸疑、恐怖、喜劇、科幻、奇幻等風格,包含末日廢土、賽博朋克、蒸汽朋克等科幻元素。
它跨越了時間和空間:20世紀初的美國西部荒野、阿富汗戰場、近代的中國香港、二戰時期的西伯利亞、未來的倫敦、人類滅絕後的地球……
它跨越了歷史、文化與傳統:《捕獵愉快》中的狐狸精和跳屍、《靈魂吸食者》中的吸血鬼德古拉原型——弗拉德三世、《魚出現的夜晚》中印第安人的曼尼托神靈……
通過愛、死亡、機器人這三個關鍵詞,切入對人類文化、感情、精神和身份的探討,以及對存在、自由意志、技術理性等哲學命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