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立秋,別忘了「吃3樣,做3事」,遵循節令,家人健康入秋

2024-08-04     簡食記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標誌著秋季的正式開始,通常在每年的公曆8月7日或8日交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立秋,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這裡的「揪斂」二字,形象地描繪了自然界從繁盛生長到成熟收斂的轉變過程。

立秋之名,最早可追溯至周朝,當時已有「四時八節」的概念,立秋便是其中之一。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在黃道上的運行,將一年劃分為二十四個等分,每個節氣代表著特定的氣候變化與農業生產指導意義。立秋的到來,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涼爽的秋天開始降臨,農作物進入成熟期,農民們開始準備收穫。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立秋有著豐富的民俗活動與文化寓意。古時,皇帝會在立秋這一天舉行「貼秋膘」的儀式,象徵著為身體儲存能量以抵禦即將到來的寒冷。民間則有吃瓜果、嘗新米的習俗,既是對夏日的告別,也是對豐收的期盼。此外,「咬秋」一說頗為有趣,人們在立秋當天吃西瓜或甜瓜,以消暑解渴,同時也有「啃秋」之意,象徵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今年,8月7日立秋,別忘了「吃3樣,做3事」,遵循節令,家人健康入秋

「吃3樣」

1:立秋有「啃秋」的習俗,尤其在江南一帶頗為流行。「啃秋」即是在立秋當天吃西瓜,象徵著炎熱夏季的結束,同時也有清熱解暑、潤燥的功效。西瓜性涼,汁多味甘,能有效緩解夏日累積的暑熱,讓人體感到舒爽。此外,啃食西瓜還寓意著驅除夏日的不快,迎接清涼秋天的到來。除了西瓜,其他時令瓜果如甜瓜、哈密瓜等也是不錯的選擇,它們同樣富含水分與維生素,適於秋季食用。

2:雞肉「貼秋膘」是立秋另一重要習俗,意味著在經歷了炎夏後,人們需要通過增加營養來彌補夏季可能的消耗,以備冬日之需。雞肉因其肉質細嫩、易於消化,且具有滋陰潤燥、強身健體的作用,成為了貼秋膘的理想食材。家庭中常見做法如燉雞、燒雞或是烤雞,既能滿足口腹之慾,又能適時補充能量。當然,「貼秋膘」並非僅限於雞肉,豬肉、牛肉等其他肉類也是不錯的選擇,關鍵在於適量,不宜過量,以免身體負擔過重。

3:秋梨。秋季氣候乾燥,易傷肺津,因此食用滋陰潤肺的食物尤為重要。秋梨便是一種極佳的選擇,其汁多味甘,能生津止渴、潤肺清心。民間有制梨膏、梨汁的習慣,用於潤喉止咳,預防秋燥。此外,銀耳、百合、芝麻、蜂蜜等也都是秋季滋陰的好食材,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能夠滋養身體,幫助適應季節變換,保持體內陰陽平衡。

「做3事」

稱體重。「貼秋膘」是立秋的一項重要習俗,源於古代人們觀察到立秋之後天氣轉涼,人體容易消耗脂肪,為了抵禦秋冬季節的寒冷,需要在立秋後適當增加營養,增強體質。因此,在立秋這一天,民間有稱體重的傳統,以此來衡量自己是否需要「貼秋膘」。人們會在立秋前先稱一次體重,然後在立秋之後再次稱重,如果體重減輕,則認為需要加強營養,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如燉肉、烤鴨等,以補充體內消耗的能量,為冬季儲備體力。

曬秋。曬秋是一種展示和慶祝豐收的方式,尤其在農村地區更為普遍。立秋時節,各種農作物如玉米、辣椒、稻穀等都進入了成熟期,農民會將收穫的作物晾曬在自家門前或者空地上,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曬秋不僅僅是保存糧食的一種方法,也是農民對辛勤勞動成果的自豪展示,同時,色彩斑斕的曬秋場景也成為了鄉村旅遊的一大亮點,吸引著遊客前來觀賞體驗。

秋遊。立秋之後,天氣逐漸涼爽,正是出遊的好時節。秋遊是人們親近自然、享受秋天美景的傳統活動。不同於夏季的炎熱和冬季的嚴寒,秋天的氣候宜人,萬物呈現出一片金黃的景象,落葉紛飛,果實纍纍。在這一天,許多家庭會選擇外出踏青,欣賞秋色,呼吸新鮮空氣,同時,秋遊也常常伴隨著野餐、登山等活動,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這兒,如果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轉發,關注,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小簡和您一起探討!人生是一場荒蕪孤獨的旅行,冷暖自知,苦樂在心,照顧好自己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63fde14f137e68445baa8662ea86e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