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一寒衣節!記住:1物不擺、2地不去、3樣要吃,莫忘老傳統

2024-10-27     簡食記

聲明:本內容已開通全網維權,嚴禁抄襲、複製或搬運,侵權必究。

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秋祭」「十月一」「授衣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掃燒獻,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寒衣節相傳起源於周朝《詩經·豳風·七月》記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農曆九月開始天氣逐漸轉涼,人們也開始為越冬添置禦寒的衣服,因此寒衣節也被稱為「授衣節」。由於十月剛入冬,九月授衣過早,宋朝時期這一習俗就被移至十月朔日。

北宋:寒衣節的習俗主要有兩個方面,即授衣和燒衣。皇帝會向文武官員賞賜棉衣以示關懷,而民間則開始興起在十月朔日掃墓並焚燒衣物的習俗南宋民間開始興起在十月朔日掃墓,並焚燒衣物元代:將十月一日祭先上墳稱之為送寒衣節。

明代:送寒衣的習俗進一步發展,寒衣也更加豐富多彩。為了表示對逝者的尊重,當時送寒衣十分講究,不但衣服有一定的規格尺寸,還會在上面鄭重地寫上故人的名字輩分清代:寒衣節基本上沿用了明代的舊俗,但在規模和所送物品上卻較前更為講究,不但送衣服,還送鈔票

各地習俗差異。

廣西南寧:多在十月初十修理祖墳,舉行冬祭。此時天氣漸冷,人們製紙衣焚化於墳前,叫送寒衣,以表示關懷追緬先祖之情。

山西:部分地區一般要到墳地進行,雁北地區和晉中等地,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傍晚到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徵布帛類,意為救濟些無人祭祀的絕戶,以免送給親人的寒衣等物被他們搶去。山西講究服斬衰的兒女,孝滿三年,十月初一換常服。遷墳合葬也習慣在十月一進行。十月初一,民間婦女忌出行,多數人這天會吃蕎面、莜麵。

河南:在豫西一帶,當日晚飯後,人們端上托盤,或提個竹籃,放上用五色紙做成的「衣服」和「陰鈔」及一碗餃子,來到自家大門外或大路邊致祭。先用草木灰撒五個圈,以代表祖宗五代;一邊另撒一個,代表那些「孤魂野鬼」。灰圈要留口,面向墳墓方向,然後口念祭語並燒掉「衣物」和「陰鈔」,把餃子連湯潑灑到紙灰上。十月初一寒衣節!記住:1物不擺、2地不去、3樣要吃,莫忘老傳統!

「1物不擺」

破舊的鞋子:在寒衣節這樣的日子裡,破舊的鞋子是不宜留在家裡的。在我國漢字文化中,「鞋」與「邪」同音,因此鞋子被視為不太吉利的物品。尤其在祭祖這樣莊重、嚴肅的場合,更要避免擺放或穿著破舊的鞋子,以免帶來不好的運氣。因此,在這一天,人們會扔掉破舊的鞋子,為家人祈得平安順利。

「2地不去」

墓地之外的喧囂之地。寒衣節是祭祖的重要節日,人們通常會前往祖先的墓地掃墓祭拜。然而,除了墓地之外,一些喧囂之地如娛樂場所、商業街區等則不宜前往。這些地方往往人聲鼎沸、熱鬧非凡,與祭祖的莊重氛圍格格不入。因此,在這一天,人們應避免前往這些喧囂之地,以免打擾到祖先的安寧。

陰氣較重之地。此外,一些被認為陰氣較重的地方,如荒廢的廟宇、陰森的樹林等也不宜前往。老人們普遍認為,這些地方容易招惹不幹凈的東西,對身體不利。因此,在寒衣節這一天,人們應儘量避開這些地方,以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3樣要吃」

紅豆飯。紅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著思念和牽掛。在寒衣節這個祭祀祖先的節日裡,吃紅豆飯寓意著對逝去親人的思念之情。紅豆飯的做法簡單,將紅豆與米飯一起煮熟即可。這道美味可口的傳統菜肴,既能品嘗到紅豆的香甜,又能感受到家人的關愛。

麵條。麵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著長壽和團圓。在寒衣節這個特殊的節日裡,吃麵條寓意著祈求家人健康長壽、幸福美滿。麵條是一種簡單易做、營養豐富的食物,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添加不同的佐料和配菜,讓這道傳統佳肴更加美味可口。

餃子。餃子是寒衣節必不可少的傳統食物之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餃子寓意著團圓和幸福。在寒衣節這一天,人們通過吃餃子來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和敬意,同時也寓意著家庭的團聚和幸福。此外,餃子的形狀也寓意著「元寶」,代表著財富和好運。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這兒,如果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轉發,關注,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小簡和您一起探討!人生是一場荒蕪孤獨的旅行,冷暖自知,苦樂在心,照顧好自己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7d75f2d607c352af491e8d0cece6b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