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馮曉暉——三蘇三訪圓通寺

2023-06-10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文史】馮曉暉——三蘇三訪圓通寺

說明:本文近期發表於《九江日報·長江周刊》,改寫自《九江歷史上的今天》系列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仙可以是神仙、聖人,也可以是「詩仙」李白、「書聖」王羲之,或者是「真神仙中人(黃庭堅語)」的蘇東坡。正是這些人在廬山留下了千古流傳的詩文與典故,才造就了華夏第一「人文聖山」的美名。

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三蘇」,都曾造訪過廬山,並在同一寺廟下榻。這座寺廟就是廬山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圓通寺。

北宋時期的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位列「唐宋八大家」,後人並稱為「三蘇」。父親蘇洵,字明允。北宋文學家,四川眉山人,曾任校書郎、主簿等微官,有《嘉祐集》傳世。蘇洵長子早卒。二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嘉佑二年進士,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學士,禮部尚書,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三子蘇轍,字子由,晚年自號潁濱遺老。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有《欒城集》傳世。

本篇以蘇軾初訪廬山為主線,講述「三蘇」訪廬山的一段佳話。

元豐七年(1084) 四月,蘇軾從黃州(今湖北黃岡)轉任河南汝州(今河南汝州)團練副使,特別轉道筠州(今江西高安)去會見弟弟蘇轍。蘇軾一家人從黃州出發,途經瑞昌,二十四日到廬山北麓,夜宿圓通寺。

早在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台詩案下獄,幾死,後改謫黃州團練副使安置。團練副使相當於地方武裝部副部長,有職無權。在黃州的四年多時間,是蘇軾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這四年是他文學創作的高峰期,也是他學術思想、哲學思想的建構期。東坡先生之名,就是在黃州時期得來的。

元豐七年,蘇軾改授汝州團練副使,屬平級調動,但汝州離京城開封很近,顯然是被優待處置,準備復職了。蘇軾心情大好,他離開黃州,準備先到弟弟蘇轍處探望後再前往汝州。蘇轍數年前受他連累,也遭貶謫,在筠州就職。

有研究蘇軾的學者稱,蘇軾這次會晤蘇轍,從黃州泛舟而下抵達江州,再轉陸路前往高安。這就有些奇怪了,既然坐船到了江州,為何不轉入鄱陽湖到洪州(今江西南昌)再到高安?

筆者查到的另一個記錄,蘇軾並非坐船,而是從陸路前往高安,他途經興國軍(今湖北陽新)、瑞昌後過江州,四月二十四日到達廬山北麓。

筆者以蘇軾在黃岡寓居的定慧院為起點,高安市為終點,在地圖上做了個步行導航,有趣的是雖然已時過千年,即便是現在開車,跟當年的路線也差不多。即過江後從黃石、大冶(北宋興國軍轄地)進入江西境內,路過瑞昌後到達九江,後沿著廬山西北麓南下,地圖中紅箭頭所指的,是圓通寺的位置。筆者覺得,這個記錄可信度更大。

蘇軾晤蘇轍路線圖 Google地圖

今已荒廢的廬山圓通寺建於南唐,曾為皇家寺院。南宋年間有數位高僧在此寺駐錫、掛單,其中幾位與歐陽修及蘇軾的父親蘇洵都有很深的交往。

時間迴轉,來到慶曆七年(1047),也就是蘇軾抵達廬山的 37 年前。38 歲的蘇洵在東京汴梁再次受挫,名落孫山的他意興闌珊,決定來個祖國大好河山深度游。蘇洵約同伴一起遊逛了中嶽嵩山,再南下江州,在廬山一帶流連。圓通寺那時候叫圓通禪院,其中有位跟蘇洵相熟的同鄉,早先落第後在此出家。於是蘇洵就住在圓通寺內,游遍了廬山後,當他準備在江西省內飽覽河山時,卻收到了父親過世的噩耗,於是火速返回四川。

清宮殿藏本蘇洵畫像 圖源:故宮博物院

回到四川後,蘇洵收斂改性,發奮讀書,並擔當起父親的責任,正式管教起十歲、八歲的兩個兒子,並為他們取名為「蘇軾」「蘇轍」(之前兩位只有小名)。九年後,蘇洵帶著兩個兒子到開封,一時間名聞京師。次年蘇軾、蘇轍應試,同登金榜,「三蘇」之名自此開啟。

治平三年(1066) 四月二十五日,蘇洵病逝於京師,年五十八。

元豐二年(1079) 因受到兄長蘇軾牽連,蘇轍被貶為筠州監理鹽酒稅。他前往高安的途中,路過廬山,到了 32 年前他父親住過的圓通禪院,並在廬山遊玩,留下詩賦多首。蘇轍到高安後,與廬山寺廟多有書信、歌賦往來,他為廬山所作的多首辭賦,後成為千古流傳的名作。

清宮殿藏本蘇轍畫像 圖源:故宮博物院

元豐七年四月二十四日,蘇軾終於來到了圓通禪院,這座曾經接待過父親、弟弟的寺院,「三蘇」的軌跡在廬山腳下第一次重合,那位因落第在此出家的蘇洵的同鄉仍在寺中。這天,是父親蘇洵忌日的前一天。顯然,這是蘇軾計劃好的,就是為了這一天趕到這座父親曾經流連的禪院。是夜,蘇軾在寺中追祭父親亡靈,並在佛前供奉的寶蓋上題寫《寶積獻蓋頌佛》一偈,贈予禪院住持可遷禪師。可遷禪師見此,撫掌笑道:「也是可巧,昨夜夢寶蓋飛下,著地之處冒出火來,必有祥瑞之事」。蘇軾為此賦詩一首並序:

圓通禪院,先君舊遊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明日,先君忌日也。乃手寫寶積獻蓋頌佛一偈,以贈長老仙公。仙公撫掌笑曰"昨夜夢寶蓋飛下,著處輒出火,豈此祥乎!"乃作是詩。院有蜀僧宣,逮事訥長老,識先君雲。

石耳峰頭路接天,梵音堂下月臨泉。

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

袖裡寶書猶未出,夢中飛蓋已先傳。

何人更識嵇中散,野鶴昂藏未是仙。

蘇軾像 【元】趙孟𫖯 繪 圖源:維基百科

本詩並非蘇軾的名作,也不深奧,故不作譯文。「此生初飲廬山水」一句,證實這是蘇軾第一次到訪廬山。

次日,蘇軾離開圓通寺,前往高安會晤弟弟蘇轍,他第一次到訪廬山的故事到此結束。

宋代的圓通寺,是廬山香火最盛的寺廟之一,據稱有僧眾三千人。其後近千年,圓通寺屢建屢毀,今已不存。20 世紀 20 年代,有學者到廬山做學術考察,見圓通寺僅存廢殿一宇,佛塔地宮已被挖開,墓塔還在。筆者未曾到原處考察,不能確定照片及描述的可靠性。

廬山圓通寺遺蹟,攝於1920年代 圖源:網易

大部分史料聲稱,蘇軾造訪過廬山兩次,其實是四次。其中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因為相隔不遠,幾乎所有的史料都將其合併為一次。

元豐七年四月二十四日,蘇軾初訪廬山,僅住一晚後就離開,未曾遊玩。他著急去看自己的弟弟,怎麼可能先在廬山遊山玩水,再者又遇上父親的忌日,到處遊逛也不合適。

蘇軾在高安蘇轍處逗留半個月後返回(請注意這符合他北上就任的路程),這次他的時間更充裕,見過弟弟後心情更放鬆了。蘇軾再次入住圓通寺,盤桓多日。這一次他將廬山、江州玩了個遍,創作出多篇詩文,使廬山、九江的美名傳頌於天下。其中有《題西林壁》《游石鐘山記》被選錄到當代中小學課本中。

蘇軾二訪圓通寺的故事,咱們以後再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5c56f1754ddd053b36f44dd70a942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