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而已》可惜了,本能給傳統婚戀觀刨墳,卻為了甜迷路了

2023-03-29     塵飛揚說經典

原標題:《愛情而已》可惜了,本能給傳統婚戀觀刨墳,卻為了甜迷路了

《愛情而已》是部讓人輕鬆愉悅的愛情甜點,未必是高營養的精神食糧。

說它是愛情甜點,因為編劇懂得用各種細節,彰顯愛情的小美好。

比如不吃香菜。女主梁友安和男主宋三川第一次共同吃餛飩,宋三川發現梁友安不吃香菜。

第二次,宋三川主動給梁友安把香菜挑出來。

第八集,梁友安和閨蜜一起吃餛飩。她慢慢挑出香菜,觀眾們都開始嗑糖,如果宋三川在這裡,他會主動給梁友安挑出香菜的。

再比如,梁友安是狗控,裸辭後,她想做遛狗師。對她來說,和人類相處,不如和狗狗相伴。

宋三川的微信頭像是狗狗,寓意他可以成為梁友安的狗狗。

通常來說,小狼狗指的是長得帥,年齡小,但能給女友安全感的男孩子。

編劇用小狼狗的概念塑造宋三川,這就註定宋三川是個理想標準。很多人都可以是梁友安,但很少有男人能成為宋三川。

宋三川既能讓梁友安擺脫油膩男奈特,也能助力梁友安遠離精神霸凌的傑總。

這個時間點掐得准,准到懸浮。

說《愛情而已》不是高營養的精神食糧,主要是戲劇衝突依舊是俗套的「全世界對你不公,而我依舊對你溫柔相待」。

像奈特這樣的職場精英,想要娶個聰明能幹顏值在線的女同事當賢妻良母,這種衝突能說得過去。

像傑總這種突破人情社會,依舊能逆襲的職場精英,發現梁友安的不滿,不斷對宋三川PUA,就不合乎常理。

我能理解編劇的用心,他想用職場和情場的雙重打擊,來彰顯宋三川的珍貴。

只是,這種處理不高級。

宋三川和梁友安的姐弟戀,明顯是仔細打磨的結果。宋三川22歲,1998年生人,梁友安32歲,1988年生人,可見劇中背景是2020年。

劇中有《三十而已》沒毛病,播放2021年的《小捨得》就離譜。這兩部劇的製片方都是檸萌影業,為了宣傳自家作品,夾帶私貨可以理解,但讓劇作失真,不可原諒。

劇名《愛情而已》讓人想起《三十而已》的人,同樣的編劇張英姬,同樣的製片方檸萌影業。

如果《愛情而已》收視能打,張英姬還能將「而已」系列繼續下去。

話說回來,而已是語氣助詞,它放在愛情後面,有一種對愛情的洒脫勁兒,不過是愛情罷了。

這個詞很了不起,國人接觸到愛情的概念並不久,但對愛情有非常世俗的要求, 愛情就是結婚的序章,因此總有人相信,「不以結婚為目的戀愛就是耍流氓。」

面對這麼重要的愛情,編劇說愛情而已,夠洒脫。

我刷完前八集,發現這部劇愛情觀念是對傳統愛情觀的否認。

什麼是傳統的愛情觀念?

簡單講,就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什麼時候成家,什麼時候立業,什麼時候生娃,有個大致的模式,每個人都需要遵循這個模式就行了。

否則的話,女的被稱為剩女 ,男的就是黃金單身漢——這個說法當然有厭女的嫌疑,不代表我的觀點(男的也可以叫剩男了)。

但我能解釋為何會有這種偏見。

在婚配市場上,年輕貌美是稀缺資源,原因是年輕女子具有較高的生育價值。這是進化心理學領域大佬戴維·巴斯的觀點(感興趣者,可以讀讀他的《慾望的演化》)。現代醫學認為,女性的最佳生育期大致是22歲到30歲,男性的則是25歲到35歲。

《圍城》有過調侃,「科學跟科學家大不相同,科學家像酒,越老越可貴,科學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錢。」

這是一句調侃,單從生育價值判斷,沒大問題。

最佳生育期的不同,也影響了人類的求偶策略。

女性為了生育,需要付出極高的生育成本。任何思維正常的男性都應該認識到,女性付出的生育成本比男性多得多。社會結構沒有給女性足夠的資源,也加重了女性對男性的倚重。為了給後代較好的成長環境,資源豐富的多金男,就容易成為女性的理想配偶。

通常來說,老男人的資本積累要高於小年輕,《愛情而已》中的奈特就比宋三川有錢。老夫少妻成為婚姻主流,不是說這樣子生活更幸福,它首先強調的是生育價值。

奧斯丁寫那麼多愛情小說,有個共同特點就是老男人娶小嬌妻。然而,我們現在不是維多利亞時期,女性也有工作機會了。

梁友安和宋三川有十歲的年齡差,現實中確實有這樣的配偶,即便是少數,但和以前來說,這是時代在進步的證據之一(本人贊同多元化的生活形態)。

姐弟戀能逐漸被接受,也能看出當代人的狀態,我們進入一個低生育率的時代。造娃不再像其他時代那麼重要,女比男大的年齡差就不再是問題。

宋三川和梁友安的權力關係,也是對傳統婚戀關係的一種反叛。

在傳統婚戀關係中,男人負責賺錢,擁有最高話語權。

我們再來看看《愛情而已》的婚戀模式,女性通過經濟獨立,開始對以奈特為代表的多金男說不。我看到彈幕上有人吐槽奈特「油膩」,其實他不過是傳統婚戀關係的遵守者。在當代社會,他依舊做著傳統婚姻關係的夢。

像宋三川這樣的職業女性可以對奈特說不,但並非每個女性都能成為宋三川,生活中希望給事業小成多金男當家庭主婦的人依舊很多。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但未必就是同一時代的人。

《愛情而已》是一部給當代年輕人拍的劇——準確講,主要受眾還是一二線城市的當代獨立女性。

劇中就改變了男女之間的權力關係。馬拉松段落,宋三川是乙方,梁友安是甲方,她能決定宋三川能否賺到錢。

宋三川是個只有感情沒有資源的潦倒王者,梁友安是個擁有資源 ,能點化他的金手指。職場上的親密關係,能升華成婚戀關係,這也契合都是男女的日常。

可惜的是,直到第八集,我依舊沒有看到《愛情而已》給梁友安和宋三川設置必須的精神困境。

兩人代表的是當代年輕人理想的婚戀關係,他們共同的敵人應該是傳統的婚戀關係,用奈特這種檔次的反派——主要是做得粗糙,衝突就顯得輕浮了。

本能給傳統婚戀觀刨墳,卻在甜劇套路中迷路了。

畢竟,大多數都市男女,想要追求劇中人的男女關係,未必是他們遇不到,而是這種關係還要與傳統價值觀,比如說原生家庭鬥智斗勇。

編劇真有創作雄心的話,應該給出一個更有力量更真實的傳統婚戀關係捍衛者。然而,無論是宋三川的父母,還是梁友安的父母,他們都無法擔任這樣的角色。

因為缺少這種當代婚戀觀念和傳統婚戀觀念的碰撞,《愛情而已》的故事就像個美麗好看但容易破碎的肥皂泡。

說它是一部好看的肥皂劇,也算是誇獎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4a711d79167f1e8032369361d62cd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