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痛風目前已成為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但是關於痛風,很多人還是缺乏認識,大部分人當作累及關節的疾病,甚至容易和關節炎、類風濕等關節病混淆。
那麼,到底什麼是痛風呢?關於痛風,你有4個不可不知的常識。
真相1:查出高尿酸血症到底治不治?
高尿酸血症是指血中尿酸超過正常範圍上限的一種狀態,其診斷具體為男性或絕經後女性血尿酸濃度>420μ mol/L,女性血尿酸濃度>350μ mol/L。
那麼,查出高尿酸血症,到底治不治療呢?這要取決於三方面:
血尿酸值:嚴格的控制飲食,血尿酸水平可以下降60μ mol/L,但通過飲食控制,血尿酸依舊不達標,這就需要藥物治療。
併發症:如果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或者體型肥胖,同時患有高尿酸血症,就會增加得痛風的風險,必須在發現高尿酸血症的時候,就及時降尿酸治療。
家族史:如果血尿酸高,父母一方有痛風,那就需要在生活和飲食上及時干預。
真相1:高尿酸血症與痛風的區別
高尿酸血症是體內嘌呤代謝紊亂,或腎臟排泄尿酸減少引起的疾病,這時高尿酸血症還沒給身體帶來病變。
如果高尿酸血症已經身體帶來關節紅腫、熱痛等病變時,就變成痛風了。
簡單來說就是,高尿酸血症和痛風的區別就在於是否出現關節疼痛,不疼就是高尿酸血症,疼了就是痛風。
高尿酸血症可以說是痛風的前驅表現,但高尿酸血症並不一定都會發展為痛風,有的人首發疾病為腎病、冠心病、高血壓,因為過高的尿酸會加劇動脈粥樣硬化,對血管造成損傷。
痛風是由嘌呤代謝紊亂造成的炎症反應,長期的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除了會使關節疼痛難耐,還會導致骨破壞和骨侵蝕,長期痛風還會出現骨質疏鬆。
真相3:為什麼痛風偏愛「大腳趾」?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痛風總是首發在大腳趾關節呢?醫學上叫做第一跖趾關節,其次為足、背、踝、膝,整個病程中有90%以上會累及大腳趾關節。
這是因為大腳趾關節位於肢體末端,單位面積承受壓力最大,溫度低、血液循環差、皮下脂肪少,而且酸性環境明顯,運動多、血運差、組織缺氧。
真相4:肉眼看不到痛風≠身體內沒有
痛風石是痛風進入慢性期的標誌,是由尿酸鹽長年累月的沉積而來,幾乎全身的組織都能形成痛風石,一般好發於反覆發作的關節周圍,如耳輪、跖趾、指間和掌指關節。
通常是多關節受累,受累關節表現為以骨質缺損為中心的關節腫脹、僵硬及畸形,形狀不規則且不對稱。
不過,有些痛風石是沒有外觀表現的,用肉眼無法看到,那是不是就代表體內沒有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從痛風的首次發作到形成痛風石的時間為4-42年,平均11.6年。
一般來說,病程小於5年的患者,痛風石的發生率為10%;5-20年的患者為55%;大於20年的患者為70%,肉眼看到痛風石,說明痛風已發展到了一定程度。
也就是說,肉眼看不到痛風石≠身體里就沒有,最好做相關檢查。如果有了痛風石,就需要堅持服用降尿酸藥物。
那麼,如何避免痛風發生呢?
為了健康,為了告別高尿酸血症、痛風,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必要。
(1)合理飲食
合理飲食預防痛風的關鍵,痛風和高尿酸血症患者在飲食上應做到:「少葷多素不飲酒」。
少葷——少吃海鮮、動物內臟等肉食,各種肉類、淡水魚也是高嘌呤飲食,肉、魚濃湯更是含有大量的嘌呤,痛風急性期應完全禁食;牛奶、雞蛋、海參、海蜇皮可以吃。
多素——多吃蔬菜水果,不過痛風發作期最好不要食用大量豆製品,水果要儘量選擇含糖量低的。
不飲酒——酒是痛風急性發作的重要原因,因為酒精中的乙醇會使體內乳酸增加,而乳酸會抑制腎小管對尿酸的排泄,乙醇還能促進嘌呤分解從而直接使血尿酸升高。
(2)積極適度運動
對於患有痛風和高尿酸血症的人群來說,更需要積極適度運動,通過合理的運動可控制影響痛風相關的血糖血脂血壓指標異常。
需要注意的是,痛風患者如果趾跖關節紅腫疼痛,運動時一定不要穿過緊的鞋子,避免患處受傷,避免劇烈運動。
(3)別貪涼勿勞累
受寒、過度勞累都有可能使人體的神經調節紊亂、體表及內臟血管收縮,包括腎血管收縮,從而引起尿酸排泄減少。
所以,痛風患者尤其要做好保暖工作,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過分勞累和精神緊張,以免尿酸沉積導致痛風發作。
更多痛風調理方法,點「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