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鑫保險女高管,捲款5億逃亡海外被抓,數千名保戶血本無歸

2022-06-29     看見不如不見

原標題:泛鑫保險女高管,捲款5億逃亡海外被抓,數千名保戶血本無歸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2014年7月10日,整個上海城都籠罩在陰沉的陣雨中,但偏高的氣溫卻讓城裡略顯悶燥。

在這樣糟糕的天氣里,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的門口,卻聚集了數千人。

他們有的身著西裝革履,有的只是便服常裝。但焦躁憂鬱的表情,竟都出奇地統一。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因為一起保險集資詐騙案,首次開庭。

這些到場等待的人中,大多是受害人或者親屬。而該案主犯陳怡的母親林女士,也在人群中。

只見她滿面愁容,對在場的人,不斷重複著一句話:

「她以前不是這樣的人....不是的....」

看著悲傷痛苦的林女士,一些人不禁產生了一種錯覺:難道陳怡被冤枉了?

然而當法院開庭後,大家才感覺似乎「小覷」了,這位柔弱的美女高管:

捲款5億人民幣逃亡海外、公司帳目被盡數毀壞、資金流向成謎、數千名保戶將血本無歸。

可她的母親林女士,為什麼會認為女兒不是「這樣」的人呢?陳怡又為何會走到今天這一步?數千名保戶的血汗錢,還能追得回來嗎?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保險女高管的生活中,來一探究竟吧。

生於改革、其行「開放」

一部《雞毛飛上天》,幾乎涵蓋了整個浙江的改革開放歷程。

從最初的公社年代,到自由市場競爭的輝煌,讓大家看到了浙江經濟發展的活力。

而陳怡,便出生在這個「公社-企業」的變革節點—1979年。

陳怡的人生和陳江河很像,自幼破碎的家庭都沒有打垮他們,反而讓他們養成了獨立樂觀的人生觀。

她喜歡交朋友,這也讓陳怡從小就養成了能說會道的性格。

不過,陳怡的人生比陳江河要稍好一些,因為她在母親的幫助下,還是成功接受到了教育。

可前往學校的陳怡,卻沒有把心思放到學習上。

這主要是因為,浙江在改革的環境下發展迅速,其中出現了一批「先富起來」的人。

這些人的條件,遠超普通人家許多,陳怡的同學和老師中,便也存在著這樣的人。

靠著自己的能言善道,柔弱溫和的外表,陳怡游離於這些上層人群里,還從中有了不少收穫。

可把心力和時間,都花費在迎合別人後,陳怡的學習就開始一落千丈了。

最終在高考的浪潮中,她只考取了上海的一個專科院校。

雖說只是專科學校,但陳怡的母親還是主張,女兒要去入學。

在多番的努力後,母親成功將陳怡,送到了上海這所學校報到,並幫她調劑進了校內的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習。

當時已是千禧年後,計算機應用在國內是一個熱門行業,而且院校又在改革前沿的上海。

如果陳怡能夠刻苦攻讀,那未來在上海,也必然能夠闖出一番事業。

然而,陳怡來到學校後,又開始了先前的交際活動,她把大量的時間都投入到了對外交往中。至於計算機的基礎學習,則被她全部拋諸腦後。

因此在陳怡畢業時,她沒有被一家計算機公司錄用,無奈只能前往當地一家中外紡織貿易公司任職。

該公司的工作,與陳怡的專業,並不對口。

可言善辯的陳怡,似乎天生就有「職場天賦」,她在公司內與同事打成一片,靠著「拾人牙慧」,來不斷充實自己的見識和思維模式。

也正是在這種交流中,陳怡找到了新的商機。

原來,上海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這裡所接收到的信息,也往往是最前沿的。

何況,陳怡所在的公司,還是一家國際貿易公司。

在與公司同事們的交流中,陳怡意識到一件事,那就是我國保險行業,將在「經紀人制度」的影響下,進入高速發展期。

抱定了這樣的想法,在2004年時,25歲的陳怡辭去了外貿公司工作,毅然選擇應聘,太平洋安泰人壽保險公司。

也由此,她正式開啟了自己的保險生涯。

保險新星、「翻身」創業

不得不說,陳怡的眼光確實毒辣。

在「經紀人」政策的影響下,我國的保險行業,進入了急速擴張期。

伴隨著保險行業發展的,是人民大眾對於行業的逐步了解,從最初的「不知所以然」,到京滬等地出現「上險熱潮」。這對於保險行業,就是一種質變。

陳怡作為這股熱潮的「前瞻者」,那自然也不可能在浪潮中落於下風。相反,善於交際的他,一直扮演著「弄潮兒」的角色。

在當時的年代,購買保險的人,幾乎都是上層人士的專屬。

畢竟只有這些上流人士,才有多餘的資金,來進行保險投資。

那些從商的上層人士,往往會更具經濟層面的「居安思危」思維,他們只需粗略計算保險的回報率,便會投入大量資金,為自己的事業和人身上險。

因此推銷保險,對於擅長交際的陳怡來說,可謂得心應手。這是她從學生時代,就一直積攢起來的經驗。

在與客戶交流時,陳怡總是能夠說服他們,出資購險,成為了保險行業的一顆新星。

在別的經紀人,還為了千元保單,而疲於奔波時,陳怡已經可以通過電話,輕鬆談成萬元大單。

她過人的業務能力,也得到了安泰人壽保險公司的重視,公司上層開始重用這位不足三十歲的職場女性。

陳怡也藉此開始認識到更多的保險行業「套路」,其涉及的保險種類也愈來愈廣。

在保險從業的經驗增益下,陳怡開始在業界內漸漸登高,這就好像《雞毛飛上天》的陳江河一樣。

在行業內的多番摸索後,她終於迎來資深式的質變。

不過在這時候,「保險經紀人制度」的弊端也暴露了出來:

客戶,往往都是掌握在各個保險經紀人手上,換句話來說,這些客戶更多的是傾向於經紀人,而不是某一家保險公司。

這種行業局面下,一些精英級的保險經紀人,便開始萌生出「不甘寄人籬下」的心理,對於原東家就會開始提出很多要求。

可作為東家的保險公司,面對經紀人的這種「要挾」,怎麼會一味妥協呢!

所以,經紀人和保險公司的矛盾,開始變得越來越深。

此時正值2007年,保險公司開始呈現出「龍頭競爭」的局面,整個市場都被重新「血洗」了一遍。

小型的保險公司,已經被併購,或是走向了末路。

當整個市場,都歸屬「龍頭」們後,公司對於經紀人的分紅,也基本走向了模式化和統一化。

所以,這些經紀人們,無論如何跳槽,所得到的待遇,都是大同小異的。

這讓,不少經紀人,最終只能選擇向保險公司低頭。

然而,陳怡面對這種窘迫的局面時,竟然找到了「破局」點。

原來,保險市場不斷收縮後,市面上開始模仿歐美保險業,出現了保險代理公司。

「保險代理公司」,就仿佛是「保險經紀人」的加強版一般,他們做著與經紀人一樣的保險代理工作。

但是所代理的公司,卻並不局限於一家。簡單來說,一家代理公司,可以同時代售多個保險公司的產品。

陳怡在保險業內,多年的摸爬滾打,讓她對於保險行業的業務線,十分熟悉。

所以在各大保險公司,紛紛「收割」經紀人時,陳怡選擇開始自己的創業道路,那就是開辦保險代理公司。

不過,初創一家全新的保險代理公司並非易事,不僅要投入大量精力與人力去辦理相關證照,還要花費大量財力,去取得各大保險公司的信任。

「高精力、高人力、高財力」,如此「三高」的門檻,讓力量單薄的陳怡,只能望而卻步。

陳怡在權衡利弊後,陳怡最終選擇「移花接木」的創業方式,即靠著注資小公司,來獲得現成的代理證照。

在一番搜索之後,陳怡盯上了一家,註冊資金僅有50萬人民幣的小型代理公司——泛鑫。

這家名叫「泛鑫」的保險公司,不僅規模小,股權結構也很簡單,僅有原始股東兩人。公司的接手難度大大減小,更易於被陳怡掌握。

同時,陳怡在準備創業的這一段時間裡,保險市場還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洗禮。

整個市場都呈現出低迷態勢,甚至一度達到谷底。這對於陳怡而言,正是創業的好時期。

因為保險市場,不可能永遠低迷下去,它必然會有回升的時刻。

按照「股票術語」來說,陳怡就像一位準備「抄底」的股民,而事實也確實如此。

2009年,在保險市場最低迷的時候,她號召了六名與她一樣的銷售精英,一同辭職,並共同加盟到泛鑫保險代理公司中。

2010年7月,在這些銷售精英的注資下,泛鑫於上海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家門店——上海泛鑫江蘇路營業部。

這在當時可是新鮮事,畢竟市場低迷,大多數代理公司都是走向「關門落幕」,而泛鑫卻反過來「開門大吉」,讓不少保險公司都為之驚嘆。

泛鑫崛起、陳怡的層層「包裝」

可陳怡留給一眾保險公司的,卻不只是「驚嘆」而已,還有無限的景仰。

原來,在陳怡的團隊加盟泛鑫後,泛鑫在市場逆流中,爆發出了驚人的漲勢。僅僅一年的時間,公司保費收入便翻了十倍。

這在當時,簡直就是業界傳說,但泛鑫的神話遠遠不止如此。

在2012年時,陳怡帶領著泛鑫又完成了新一輪的增長,創下年收4.8億元的新高。

藉此,泛鑫成功登上了「上海第一保險代理公司」的交椅,與泛鑫合作的保險公司,也越來越多。

當然,這一切並非是泛鑫的運氣使然。如此快速實現質變,其實是看似毫無攻擊力的陳怡,在背後運籌帷幄。

首先,是客戶群體的維護。

陳怡及其所帶領的精英團隊,先前基本都是各大保險公司的「銷冠」,他們所針對的客戶群體,也普遍是各行各業的上層人士。

陳怡抓住這一點,讓團隊將客戶群體全部共享到泛鑫這個平台中,由此結成了一個龐大的中高端客戶層。

建立龐大的中高層客戶網後,陳怡帶人在這其中,投下了所有心血。

小到實地會談的端茶倒水,大到員工直接到家服務,這些都正是中高端人士所喜愛的服務核心。

簡單來說,陳怡讓泛鑫的代理保險服務,直接比肩五星級酒店的招待服務,由此穩住了大批客戶。

在穩定了這些客戶之後,泛鑫又進而推出,高端化保險的概念。

正如前文所說,中高層人士,往往會更具有經濟層面的「居安思危」思維。所以陳怡抓住這一機會,將保險的周期和金額不斷提高。

甚至,她還對外宣稱這些是高端化訂製,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享受的套餐。讓不少客戶紛紛掏錢買單,為泛鑫創收無數。

最後,陳怡還革新了保險代理公司員工的形象。

這雖然聽著有些誇張,但陳怡確實做到了。

不同於其他保險公司「兼收並蓄」式的招聘,陳怡所招收的員工,大多都是高校畢業生,這讓泛鑫公司在客戶圈的名聲極佳。

因為大家都認為,其他保險公司員工參差不齊,可泛鑫都是正經大學生,這是一種正規化的標誌。

另外,陳怡還會花心思,對這些員工進行包裝。

對此,陳怡親自解釋道:

「如果一個團隊都是比較高端的人,那麼其他高端人士,加盟到這個團隊中,也不會覺得掉價。」

而這種看似高成本的員工包裝,讓外界認為泛鑫,一定是一家資金量充足且實力雄厚的代理公司。

這也吸引了無數新客戶團體,讓泛鑫拿到了許多保險套餐的代理權。

真實的保險套路

然而,以上這些高明的策略,其實不過是陳怡的障眼法罷了。因為泛鑫的賺錢,根本就是靠著「損招」支撐。

首先是,陳怡對外宣稱的「高端化」訂製,其實就是一個「偽命題」。

因為高投入和高時長的保險理財,並不對沖貨幣貶值。

許多人往往是在錢最值錢的時候,買入保險,卻在錢不值錢的時候獲得分紅。雖然資金數量上有所變多,但其實實際價值並不對等。

除此之外,泛鑫在保險代理上,也存在欺詐行為。

因為泛鑫,推出了不少根本不存在的保險套餐,但卻將這些方案吹噓成各大保險公司的銷售方案,讓客戶們紛紛解囊付款。

這時,泛鑫公司會與客戶簽訂兩份合同,一份是委託代理合同,一份則是針對根本不存在的保險合同。他們通過這種方式,取得客戶款項與信息。

然後,泛鑫公司就會拿著客戶的信息與款項,到各大保險公司買成另一種理財產品,進而從中賺取大量差價。

在遞交客戶信息時,他們會故意將聯繫方式,改成泛鑫員工的電話。

這樣,泛鑫公司就能成功應付,保險公司的回訪電話,而被保險的客戶對此卻一無所知。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問:

那泛鑫的員工,知道這是違法行為,為什麼還敢頂風作案呢?

針對這一問題,就要說到泛鑫的招聘方式了。

陳怡制定的招聘計劃,讓泛鑫的底層銷售,幾乎都是保險界的「小白」。

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為犯法了,就算知道也不清楚如此行為的後果,所以,大家才大膽助「泛鑫」為虐。

更令人震驚的是,陳怡制定的這一套詐騙方案不止面向客戶,她還順帶把保險公司,也一起騙了。

原來保險公司會與各代理公司,有所謂「佣金返點」,簡單來說,也就是保險公司,給予代理公司的一種銷售激勵。

可陳怡,卻成功找到了其中的漏洞。

泛鑫會將這些返點,冠以虛假的客戶身份,又一次投入到購買保險套餐中去。這樣,泛鑫就能拿到越來越高的佣金返點,而且還能坐收保險收益。

由此來看,泛鑫公司在代理中,可謂是「損招」頻出。

也是借著這些損招,它在上海越做越大,吸引到更多的投保客戶,進入到了一個良性循環中。

然而這種良性循環,是在資金鍊不斷裂時才能完成,若是資金鍊一旦斷開,直接會被打入深淵,無法翻身。

簡單來說,泛鑫能夠盈利的基礎,就是靠著源源不斷的客戶投保,用後來客戶的資金,來償還前期客戶的收益。

但上海的保險市場是有限的,泛鑫終會出現客戶逐漸「凋零」的情況,屆時它將會迎來滅頂之災。

凋零暴雷、捲款外逃被抓

這種「騎虎難下」的局面,作為掌舵人的陳怡十分清楚,所以她開始積極尋找起脫困辦法。

眼看,後續資金已經開始銜接不上前段虧空,泛鑫破產的結局,已近在眼前了。

然而,陳怡並不能像正常法人一樣申請破產,因為泛鑫的資產積累,是來源於合同欺詐。

如果泛鑫一旦崩潰,那陳怡將會直接成為被告,面臨著巨額的資金償還以及罰款。

所以,陳怡果斷決定「一不做二不休」,既然橫豎都要面臨入獄,那何不趁機「搏」一把呢。

在2013年3月,陳怡卸任了泛鑫總經理一職,並開始查詢數十個國家的移民政策,著手準備起了自己的逃亡大計。

在陳怡卸任的這段時間,泛鑫則由陳怡的情夫江傑,暫時執掌泛鑫大局。

但說是「執掌」,其實也不過是苦苦支撐了,只求能夠讓泛鑫撐到,陳怡的新計劃來臨。

然而,或許是江傑的才能有限,又或是虧空實在太大,在2013年6月時,泛鑫的資金鍊開始出現了大面積斷裂,不僅客戶分紅難以兌現,就連員工工資也成了大問題。

2013年7月24日,陳怡和江傑只能將一切計劃提前,他們將巨額資金轉移到香港,然後攜帶近百萬元的資產,坐上了飛往香港的飛機。

到達香港待了4天後,陳、江二人在此地,將資金進行了支取。並通過電話,暫時穩住國內泛鑫員工,讓泛鑫再表現出些許活力,以此為二人的逃離爭取時間。

可就在他們二人出走後,泛鑫便徹底失去了主心骨,不少保險公司開始提出終止合作的要求。

如此大規模的「斷交」,讓銀保監會意識到,泛鑫可能即將出現大問題,由此開始了對泛鑫的審查。

可不查不要緊,一查嚇一跳,銀保監會發現,泛鑫利用「陰陽合同」,騙取客戶與保險公司的保險金,還順藤摸瓜發現,泛鑫資金鍊已然斷裂。

這在當時,是個十分嚴重的問題,保監會當即將情況上報到上海市公安局刑偵大隊經偵支隊。

經偵大隊接警後,迅速對泛鑫的情況進行了解,並控制了一干負責人。

從他們口中,警方得知陳、江二人,已經很久都沒有回上海了,意識到陳怡很可能已經潛逃海外。

就這樣,一張紅色通緝令下發到了數十個國家,要求他們協同追查陳怡、江傑二人。

而在紅色通緝令發出時,陳怡與江傑已從香港來到斐濟,其間還在韓國進行了轉機。

不過,紅色通緝令發出的很及時,二人仍在斐濟境內。

對此毫不知情的陳、江二人,在斐濟停留一段時間後,便準備從斐濟出發,前往太平洋島國萬那杜。

而那,也正是二人的最終目的,他們計劃在這個小國度過餘生。

8月19日,就在二人即將登機時,斐濟警方在機場扣留了他們。

起初,陳怡還以為是護照出了問題,可斐濟警方將他們拘禁後,直接告知了他們真相。這讓陳、江二人,徹底絕望了。

最終,在上海警方的引渡下,他們二人被重新帶回了上海,接受審問。

尾聲

在陳、江二人出逃時,泛鑫帳面上,粗略可算出有近五億人民幣的虧空,所以圈子裡風傳:

「陳怡帶著五億逃跑了!」

面對這一留言,陳怡顯得十分無奈,她搖了搖頭道:

「如果當初有五億,那泛鑫不會倒,我們也不用跑了....」

原來泛鑫,正是因為這五億,走向的末路。

陳怡在出逃時,帶走的金額是五千萬元港幣,以及數百萬元的隨身財物。這一說法,得到了江傑的認同,二人對於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這也便有了文首的情景,上海法院對此案開庭進行了審理。在絕對事實和證據面前,二人都低下了頭。

2015年2月,陳怡因情節嚴重,被法院當庭宣判死刑,緩刑兩年執行(後改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沒收全部個人財產。

而江傑作為從犯,則被宣判無期徒刑(後改15年有期),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沒收全部個人財產。

然而由他們二人引起的風波,卻並沒有完結。

包括陽光保險在內的六個保險公司,受到牽連和衝擊,三千多名保戶面臨「維權難」的問題,其造成的損失虧空,高達到七億元的天文之數。

同時,保險行業也因此受到衝擊,直到如今,仍存在著嚴重的信任危機。

陳、江二人的罪行,可謂是罄竹難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26f0189c5d3f8566ac156cc35b79b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