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新股民提個醒

2024-10-09   吳曉波頻道

「牛市往往是大部分人虧錢最多的時候。」

文 / 巴九靈

這幾日的A股市場,新股民來勢洶洶。

他們主要是在國慶節前後「搶購」股市入場券的那批人。

具體有多少,尚未有定論,仰賴於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的官方數據。不過幾組未經驗證的數字,引發熱議。

相對理性的網傳版本顯示,據草根調研,近期有部分券商開戶量達十萬戶以上,有不少分別在2-3萬戶左右。而瘋狂的版本則顯示:「估計國慶新開戶成功150—200萬戶,還有大幾百萬人在排隊中。」

儘管數字未知,但數量一定不少。

10月8日節後第一個交易日,上證指數開盤即沖漲停,僅過去20分鐘,兩市成交額突破一萬億,再創歷史最快萬億紀錄。上一次,我們「以分鐘紀錄成交額」,還是在雙十一。

一整天下來,滬深兩市成交額首次突破3萬億元,達到歷史性的3.45萬億。

綜合媒體報道,近一周的新開戶中,近七成是90後,其中,95後約30%,00後近25%。

人還沒完全到齊。

由於需要在交易日辦理身份驗證等手續,10月8日入市的,主要是在9月28日至30日期間提交開戶申請的新人們,而在節假日裡開戶的,今天起才可開始交易。

如今,第二波新人即將入場,而10月8日市場已經給他們上了第一課。

新股民的「第一課」

這節課的「要點」頗為豐富。

第一個要點,是上漲的市場,也可能虧錢。

以上證指數為例,開盤後最高漲幅達10.13%。但很快,市場開始節節敗退。上證指數一個小時後,漲幅最低收窄到只漲1%。

這意味著,新股民如果開盤就買入,當天就可能經歷了帳戶最高資金虧損8%以上的慘況。

第二,買到好股票是有門檻的。

或許已經有一些新股民發現,有些市場或股票的熱鬧與他們並不相關。

近三周累計漲幅已達55%、當日最高漲幅可達20%的創業板(股票代碼300打頭),新股民無法交易。

他們還需要在這個市場至少24個月交易經驗以後,加之一定的資金要求才能獲取入場券。

科創板、北交所、港股通也都類似,交易經驗、資金門檻甚至風險測評結果,缺一不可。

換言之,新人的交易範圍沒有想像中那麼寬廣。

而且,也不是人人都能在「新手村」里買到心儀的股票。

市場交易的買入最低門檻是100股,俗稱1手。

因此,對新股民而言,有時候不是買不買的問題,還有買不買得起的問題。

第三,「便宜沒好貨」的定律,在A股也同樣存在。

許多低於2元的股票入手門檻確實不高,但大都「披星戴帽」,在A股市場上,這些被冠以「ST」或「*ST」被稱作「特殊處理」的股票,它們的業績連年虧損,嚴重的還面臨退市風險,處於股票鄙視鏈的最底層,俗稱垃圾股。若貪便宜買了,誰燙手誰知道。

第四,交易股票也不是完全免費,還需要繳納「手續費」。

截至目前,在A股進行股票交易所需繳納的費用,除股息紅利稅(稅率20%)以外,共包括印花稅、證券交易佣金、證券過戶費、證券交易監管費、證券交易經手費五項。

交易佣金是新股民們最早接觸的一項費用。按規定,最高不得超過成交額的千分之三,但由於競爭激烈,當前市場佣金大都在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三之間。

值得一提的是,佣金每筆最低5元,因此佣金不足5元的部分,還是按5元收取。

除此之外,印花稅按照0.05%單邊繳納,過戶費按0.001%雙向收取,證管費按0.002%雙向收取,經手費按0.00341%雙向收取。

以賣出10000元交易額為例,除了佣金,新股民需繳納的費用包括5元的印花稅,0.1元(10000×0.001%)的證券過戶費,0.2元(10000×0.002%)的證券交易監管費,以及交易經手費0.341元(10000×0.00341%)。

最後,等算完這些「小錢」,再看盈利與虧損這些「大錢」里,還有一道「奇妙」的計算題。

上漲時,帳戶從10萬到15萬,是上漲50%,從15萬到20萬,只需要再上漲33%;下跌時,10萬到5萬,是虧損50%,但從5萬回本到10萬,需要上漲100%。

有些老股民說這波行情才剛剛回本,未必是謙虛之語。

以上種種,對老股民而言或許是常識,卻往往是新股民起步的絆腳石。

「討人嫌」的提醒

牛市中,新股民很容易成為焦點。

2015年4月,媒體就曾做過一個名為《新股民,你好》的專題,為剛「跑步」入場的650萬新股民提供了一系列投資者教育相關的文章。

在那段歲月,上證指數自2014年6月開始啟動,到2015年4月前,漲幅高達85%,是真正意義上的牛市。回憶過去,當年的這些提醒文字是否有效果,已難以查證。

談及此,經濟學家管清友和小巴開玩笑說,牛市期間,對新人或者任何人,提醒風險或注意事項是一件「討人嫌」的事。但他很快又補了一句經典提醒:「牛市往往是大部分人虧錢最多的時候。」

就在專題發布後的兩個月後,所有人,見證了指數從5178的高點墜落,之後便是股災。

當被問道「要怎麼給新股民做提醒」時,劉曉博也提到了2015年。

他認為:「新股民首先需要有最基本的股市知識,然後了解一下2015年大牛市和股災發生的原因,以及當時出現的異常情況。儘量不加槓桿。」

無獨有偶,當年媒體的著墨點也包括年齡。他們觀察到,9年前入場的新人中,有不少是90後。

如今新人變舊人,但有些味道沒變。

安邦智庫研究員許子傑展示了一組數據:在2015年的牛市,散戶投資者在交易量中占比高達90%;而當前的股市反彈,散戶投資者在交易量中占比約60%。

她認為,作為網際網路一代,90後和00後都可以很容易地獲取到市場信息,也更易受非理性的因素影響,而且可能更加敢於嘗試。例如本輪股市上漲,短短几天,開戶的人數激增,就能看出年輕的新股民行動力很強、決策迅速。而這一特徵可能也說明他們容易衝動,缺乏長遠的、全盤的資產配置規劃。

巴菲特的老師、「證券分析之父」班傑明·格雷厄姆將投資市場親切地稱為「市場先生」,先生又有「老師」的意思。未來,市場先生將陸續為新人們上課,有的課程或許價值連城,有的怕是代價慘痛。

為此,小巴訪談了幾位相關領域的專家,讓他們做了點「討人嫌」的事——給新股民提個醒,同時也做了點「討人歡喜」的事——對後市進行分析展望。

一起來看看吧~

「討人歡喜」的提醒

管清友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

首席經濟學家

我覺得目前這個市場,情緒已經釋放得差不多了。

大家對於「救市」或者說政策層面活躍資本市場,以及對經濟的一系列支持政策還是非常認可的。後續持續性取決於財政政策的力度、方式和改革政策的方向、外部環境的平穩,這也是業內的共識。

財政政策涉及到給老百姓發錢、發現金補貼,涉及如何增加人們的收入。它短期能夠刺激消費,長期就是圍繞收入分配、國企改革等,真正地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

如果大家普遍預期,未來消費能逐漸地實現以消費替代投資和出口,成為經濟主要的增長動能,那麼市場還是很有空間,很有希望的。

總之,政策牛肯定是來了。且看且珍惜。希望這次銜接好,救市救經濟促轉型,走向法治的市場經濟。

許子傑

安邦智庫研究員

2015年的股災,主要是由於散戶對形勢的誤判。

當時推出了一系列寬鬆的貨幣政策,卻並沒有配套的財政政策,導致對經濟的刺激並沒有落到實處,經濟基本面並未改善。這樣的牛市註定是短暫的。關注價值,關注經濟基本面,放棄短線投資的想法,可能是現在新股民控制風險的最好選擇。

馬紅漫

知名財經評論家

《財經馬紅漫》創始人

對於後市,我認為短期市場經過快速上漲後,已經進入到了第二個階段。這一階段需要研判政策。目前,在貨幣政策已經相對比較確定之後,大家主要預期的就是財政政策,這涉及到非常專業的知識,大多數投資者其實根本搞不太明白。

因此,對於很多不具備政策研判能力的朋友而言,其實已經到了一個可以落袋為安的機會了,未來的投資難度會越來越大。

賈澤亮

逸士家族辦公室 CEO

對於新的個人投資者,切記不要「借錢」炒股,也就是加槓桿。可以從穩健的大盤股著手,重點選擇較穩健的行業,不要追求過高的超額收益。等慢慢熟悉金融市場後再考慮投資不同的領域。

中期股市的走勢將取決於今年進一步的國家刺激政策的出台和落地。外部環境,包括美國大選等也會影響到股市的走向。

劉曉博

財經評論員

公眾號「劉曉博說財經」

昨日市場劇烈震盪,有個因素很關鍵,那便是官方有給市場降溫、控制節奏的跡象。

當市場明顯轉暖的時候,市場主力和普通股民,都希望趕快漲、趕快賺錢;管理層則希望市場長牛、慢牛,在恰當的時候恢復IPO,讓股市多給經濟做貢獻。降溫,不是不支持牛市、不支持股市回暖,而是希望別變成瘋牛,讓市場回暖變得更有持續性。

薛洪言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當前的A股市場,存在相互矛盾的兩個共識。

共識之一,是短期內A股繼續上漲是大機率事件;與之相應的另一個共識,則是急漲之後必有調整,且短期漲幅越高,調整力度也越大。

也因為此,很多投資者當前的心態有點矛盾:一邊想參與仍可持續的快漲行情;一邊又希望能躲過隨時而來的大幅調整。

既要又要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既要又要,就是沒有取捨;沒有取捨,就容易隨波逐流、患得患失,結局大機率兩頭落空。

更有效的做法,是著眼於中長期,錨定中長期行情做決策,不受短期行情左右,不奢求抓住每一個波段。

而市場之所以要調整,主要原因是這波行情仍是情緒驅動和資金驅動,基本面仍是「強預期、弱現實」,並不穩固。畢竟,僅僅兩周時間,政策轉向並不足以大幅改善基本面。

只不過,受強預期和看多情緒驅動,市場在短期內會無視基本面數據,但隨著激情消散,基本面終究會成為估值的錨。

就我個人而言,這波看中長期反轉而非短期反彈。反轉的意思,是上證指數中長期將繼續震盪向上,且大機率不會再跌回3000點。

主編 | 何夢飛| 圖源 | 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