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朋友、同事之間有這種感覺,往往藏著「軟暴力」

2019-11-07     武志紅

武志紅主創團 | 米高

編輯 | 五花鹿



01

前幾天和一個閨蜜一起吃飯。

我們聊到一件很詭異的事情:

生活中總有一些特定的人,只要和他們呆在一起,我們就會不自覺地,感到自己哪哪都做不好。

例如,我只要和朋友A呆在一起,就會感到慌亂和自卑。

有一天我倆約好一起去逛街。

去到商場,我試穿一條短裙,A瞥了一眼,脫口而出:「你這腿也太粗了吧!不合適。」我尷尬地看下自己的腿,最終狠心放棄。

喝下午茶,她督促我:「你那麼胖,不要再點全糖的。」我聽完不太舒服,但還是點點頭。

隨後我們去試化妝品,在人來人往的商場中,A就像個百科全書一樣,從毛孔粗大到膚色黯淡,大聲地幫我分析所有的皮膚問題,最後幫我淘到了一個適合我的產品。

在和A的交往過程中,她雖然總在提醒我、幫助我,但我內心卻五味雜陳:

她說得挺有道理的;

看來我是真的有很多問題;

我真的很差勁。

儘管每次見面,我都儘量調整自己到最好的狀態,但還是會猝不及防地,被她找到新缺點,我因此很泄氣。

在現實生活中,你也許也會有這樣的感受,例如:

不停地指出你有生活漏洞的父母,讓你懷疑自己無法過好生活;

永遠在譴責你有育兒問題的伴侶,讓你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父母……

我們會下意識地認可他們,然後試圖去改善,但也常常因為無法達到讓他們滿意的點,感到很無力。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有共同的經歷,感到自卑和委屈。

那麼這篇文章很合適你:

當你長期遭遇某人或某個團體對你施加這些壓力,並不意味著你真的很差勁。

實際上,你很可能遭遇了人際暴力。

02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缺點。

身邊的人有時會幫我們指出來,這本無可厚非。

但人際暴力常常就很隱蔽地躲在這些小指正中,讓我們很難區分。

這個頓悟,來自我和妹妹的一次談話。

幾個月前,我和朋友A一起去旅遊,回來後我忍不住找妹妹傾訴:

我用英語和一個問路的外國人愉快地聊天。這個過程中A在一旁悶悶不樂。我感到很奇怪,結束後一問,她說:「你蹩腳的發音讓我感到尷尬。」

之後的旅途中,我有意識地避開和外國人聊天。我甚至開始糾結,我的口音那麼嚴重,是不是該去報一個口語班了?

妹妹聽完,搖了搖頭:

我之前也提出過你有口音問題,但你為什麼不那麼自卑,反而還能和別人嘻嘻哈哈地溝通?

因為我當時和你說,儘管你的口音有一點小瑕疵,但目前完全不影響你和別人進行交流啊。

如果一個人真的在乎你的感受,她肯定會像我一樣,客觀地看待你的缺點,並用尊重你的方式和你溝通。

我這才恍然大悟:同樣是指出我的缺點,為什麼唯獨A讓我感到不舒服呢?

因為A表面上為我好,實際上卻不斷給我傳遞「我很胖」(實際上我不滿100斤)、「我很醜」、「我什麼都做不好」的信息。

這已經可以納為一種人際暴力了。

於是,我開始思考「為你好」與「人際暴力」的區別。

給大家舉兩個工作上的例子:

場景一

我今天在工作中犯了不少錯誤,上司一一揪出了問題。

我很挫敗,拉著同事去茶水間透透氣。

恰巧上司經過,我頓時就緊繃起來,結果他一改剛才的嚴肅,笑著說:「好好放鬆一下,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

我如釋重負,在未來的工作里安心提升自己。

場景二

我把整理了很久的報表交上去,上司單獨拎出一個小錯誤,開始數落:「你大學學歷又怎樣,還不如我的小學文化水平。」

從此,只讓我做端茶倒水的雜活。

一次我把水杯遞給他時,他剛好在打電話。我不敢打攪他,就在他面前端著水杯,等候命令。

結果他掛了電話,瞪了我一眼,當著所有同事的面說我:「你這人真死腦筋。」

幾個月下來,類似的事情不斷發生,我感到精疲力盡,覺得自己很差勁。

為什麼場景一中我可以很快就恢復精神氣呢?

因為我很清楚,上司糾正我,是為了更好地工作,而不是要故意為難我個人本身。

而場景二,表面看來,上司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工作順利進行,但他羞辱我等惡意行為,已經嚴重貶損和否定了我的人格,讓我整天提心弔膽,自我懷疑。

確切地說,他給我打了一支叫「人際暴力」的毒針。

根據人際暴力的特徵,可以概括為以下4點:

惡意為之、毫無同理心

拒絕和你交流;

故意在各種場合排擠你;

對你進行個人攻擊;

威脅和恐嚇你離開。

有長期且重複的跡象

每周至少出現一次;

不斷重複同樣的言語或行為。

從屬性

抓住你的軟肋,在精神上控制你;

利用不對等的關係,有意或無意地凸顯自我。

擅長「秋後算帳」

讓你「低人一等」成為共識後,

冷不丁地拿以前的事來奚落你;

進一步鞏固先前不平等的勢力。

法國精神分析學家瑪麗—弗朗斯.伊里戈揚認為:

人際暴力是一種精神虐待。施害者通過動作、言語、舉動、態度等手段摧毀受虐者的自尊,使其喪失自我認知。

換句話來說就是:

不把你當人看,對你進行情感隔離、情感控制、情緒指責等。

03

除了上下級關係,人際暴力在朝夕相處的親密關係、原生家庭、同伴關係里也很常見。

這些無形又高級的人際暴力,產生的後果包括:

自我懷疑和貶低

在電影《無問西東》里,許伯常與劉淑芬曾經是對琴瑟和鳴的小情侶。

婚後,許老師卻把妻子當作空氣,每天躲在書房裡拚命改作業,夫妻各過各的——這本質上是一種情感隔離,也是人際暴力的一種。

即使劉淑芬把許老師的杯子摔壞,許老師也寧可用自己的飯碗喝水,也不用妻子的杯子。

一次次的隔離,讓劉淑芬陷入自我懷疑:難道我真的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嗎?

最終,她萬念俱灰,投井自盡。

這讓我聯想到我在面對上司的人際暴力時,也曾經像劉淑芬一樣自我懷疑:

難道我就真的這麼沒有競爭力嗎?

我這麼差勁,怎麼敢跳槽?

除了打雜我還能做些什麼呢?我什麼都不會。

即便後來到了新的公司,一開始我還是會戰戰兢兢,唯恐做錯什麼事情,被別人看出來我真的不行。

當一個施害者實施暴力時,往往會用兩種方式。

一種是莫名地對你冷漠,讓受害者不斷猜測:

我到底做錯了什麼,他要這樣對我。

另一種是反覆挑剔你明顯的缺點,讓受害者不得不承認:

他說得對,我真的很差勁。

無論是哪一種,受害者最後都會陷入深深的猜想和自我否定,甚至長期被困在這段關係里,沒有勇氣再去開啟一段新的關係。

矛盾心理:內疚與抑鬱交加

當人際暴力包裹著「為你好」的外衣時,會讓人產生更加複雜的負面情緒。

你首先會感到一絲不快,隨即一股強烈的內疚感泛起,把你的不快全部壓下去:

他是為我好才這樣做的,我怎麼能這樣想呢?

久而久之,這種無法發泄的不適感,就會在心裡堆積,變成一種幽深的抑鬱。

這種矛盾心理,在我和A的關係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朋友A一路來以「為你好」控制我的方方面面,導致每一次她邀請我去逛街和旅遊,我都不太情願。

一旦這個念頭出來,我就會質問自己:她對我那麼好,怎麼可以拒絕她?

這種內疚逼著我一次次赴約,儘管我每一次待在她身邊都感到很無力。

這個過程中,內疚感和抑鬱感輪番上陣,讓我矛盾極了。

對關係抱有懷疑,逃避一切的關係

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被群體暴力的人身上。

當一個人被集體排擠和孤立時,只要收到相關的信號,就會觸發自己的恐慌。

以至於他不敢輕易地相信別人,甚至為了避免傷害,直接逃離一切關係。

中學時發生了一件事,幾乎毀了我的整個中學生活:室友悄悄將我無意吐槽另一個人的簡訊公諸於眾。

儘管我第一時間向對方道歉,但還是阻止不了流言蜚語傳到了全班,甚至全校:她成績這麼好,怎麼會是這樣道德敗壞的人?

因此最好的朋友疏遠我,走廊上同學們的眼神和話語也透出了很多嫌棄和惡意,我每夜失眠,不敢與人親近。

後來有一次,隔壁班的一位朋友專門過來問候我:「你最近還好嗎?」

我那一瞬間的反應是:

他突然來關心我是什麼意思?

他難道不知道我那件事嗎?

他難道是想嘲笑我是個道德敗壞的人?

我壓抑住內心複雜的思緒,冷冷地回應:「還行。」

在普通人看來,這只是簡單的一句關心,但我卻明顯感覺他在嘲笑我,甚至想要攻擊我,以至於馬上打起了退堂鼓,不敢和他說出被我壓抑的心聲。

一直到上了大學,我才從周圍人篤定的善意中,慢慢願意打開自己的心扉。

04

經歷過人際暴力的人,很容易以為超負荷的模式就是生活常態。

但我們仍然不能否認,內心追求幸福與快樂,是人性使然。

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遭遇人際暴力後的創傷?

1. 意識到人際暴力不合情理

在電影《少年的你》里,周冬雨飾演的陳念不止一次被「校霸」魏萊打、剃頭、扒衣服、錄像。

為什麼陳念會成為眾矢之的?

她只不過出於善心,幫另一個被欺凌的女孩披了一件外套而已,卻像每個被冷落、指責、控制的人一樣,承擔著莫須有的錯。

事實上,這種暴力,可能是出於一種從眾心理的無意識,也可能是人性本身存在的惡。

這種「惡」所產生的人際暴力,不符合情理,更加沒有任何意義。

就像陳念的一個動作、我的一個缺點,真的證明了我們是個糟糕到可以被欺壓的地步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只有意識到這種暴力的不合理,我們才能跳出自我懷疑、內疚、抑鬱、絕望的怪圈,真正地過好自己的生活。

2. 直接離開

美國作家瓊·狄迪恩寫道:

意識到自我的內在價值,就有可能擁有一切:能夠辨別是非,敢愛,也敢漠然。

所以,在某種人際關係上,我們是可以保持冷漠的。

當我們遭遇人際暴力時,最好的策略就是採取不理睬的態度,甚至離開。

武志紅老師推薦過一本心理學書叫《不要控制我》,裡面提到一個故事:

有個朋友去喝咖啡。

有人對她說「笑一笑」,

她繼續喝咖啡。

那人說「你笑一笑」,

她對那個人說「你說什麼?」

那個人說:「你笑一笑」,

她說「你說什麼?」

那個人落荒而逃。

故事裡的「她」以不理睬來對抗「那個人」,可以讓他意識到,他的情緒控制對她來說毫無用處。

這樣的話,事情很快就會平息下來:因為他找不到人來「打架」,只好放棄。

在人際暴力中,當我們看清對方的有意傷害,不認同對方,那麼ta的施壓、言語,也就不再有力量了,相反,ta會尊重你,把你放在平等的位置去思考。

3. 建立支持系統

當我們遭遇人際暴力的時候,內心極其虛弱,無力還擊。

如果事態已經很嚴重,卻不作出反抗,通常會被施暴者認為在配合他。

這時,我們需要一種更超強的力量來砸碎這個怪圈,可以是你的朋友、父母、老師,甚至是司法機關。

只要他們認為你不至於被這樣對待,並且一直篤定地支持你、認同你,你就可以依靠這股力量支撐下去。

寫在最後


我也曾自我懷疑過,會不會是因為我的性格過於柔弱,才總會遇到這種事情。

但我意識到人際暴力的隨機性以及從眾心理之後,我停止了自我攻擊。

如果有一段長期讓我感到不舒服的關係,我願意和對方去解決、溝通,但不代表我要無條件地去維持它。

如果你也受困其中,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認識到「人際暴力」的本質,成為你的鎧甲,消解你的自我懷疑,給你力量去離開、抵抗、反擊或和解。

我們不必感懷過去的經歷,而是感恩在這些經歷中不斷探索、不斷強大的自己。

祝好。

作者簡介:米高,愛好心理學與文化評論,關注女性命運與自我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20RSG4BMH2_cNUgxTp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