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永州市江永縣夏層鋪鎮上甘棠村
陳瑜
有機會遊玩上甘棠是一件很幸運的事,進入江永,真可謂風光無限,公路兩旁奇峰林立,各具姿態,惟妙惟肖,古樟隨處可見,點綴於奇山之旁,更顯山嵐綠意蔥蘢,一路風光一路景,正如「深入神仙境,宛如畫中游」。
遠望上甘棠村,依山傍水,村後是逶迤綿延的屏風山脈,西北面各以棲鳳山、昂山為青龍白虎,屏風聚氣,古木參天,村前清澈見底的謝沐河蜿蜒而下,龜山為近案,西山為遠案,視野遠博,風水閉合,房屋青中帶黃,錯落有致,恰如「綠紗堆里一青螺」。
進村第一站是建於大明萬曆四十八年的文昌閣,樓閣四層,底下兩層磚木結構,上面兩層純木材結構,高16米,寬10.6米,氣勢恢宏,訴說著歷史的積澱與榮光。穿過文昌閣便來到了步瀛橋,是一座半圓形薄拱三眼石拱橋。
據家譜記載,該橋始建於宋靖康元年(1126年),由當時的周氏「族之長者」周惟廣、周惟彥等「唱率子侄偕族屬輩」而修建的,此橋另外一個名字叫「渡仙橋」,傳說橋建成後,全村人都很高興,擇日舉行踩橋儀式,正好碰上八仙雲遊至此,八仙們見此風光極佳,又看見百姓們正在熱鬧慶祝,便下到凡間,走到橋上,鐵拐李用腳使勁一跺,這一跺就踩塌了半邊,百姓們建新橋塌了,愁容滿面,可鐵拐李卻哈哈大笑起來:「只塌了半邊,是座好橋!從此以後,只要橋上落下一塊石頭,甘棠村就出一位七品以上官員。」據說,橋上一共落下102塊石頭,甘棠村就正好出了102位七品以上官員。
走上這座古橋,說不清是哪年哪月迎水面被水沖塌了半邊,那欲塌未塌的邊沿方石,讓人感受它的神秘與久遠,雖為半邊,雖殘缺不全,卻沒有鬆動搖晃的感覺,仍然那麼堅固牢實!步瀛橋造型奇特,小巧別致,與文昌閣的厚重高聳互為輝映,構景成圖,美妙絕倫。千百年來,步瀛橋維繫著村前用青石板鋪成的古驛道,成為湘南通往桂北的交通要道。
漫步古風猶存的上甘棠,仿佛置身於古老的迷宮,充分利用地形,村落街道按乾坤卦象布局,自屏峰山脈的昂山沿河向南布置村內交通主幹道,再與主幹道垂直布置10條幹道,以巷道相連,錯落有致,交匯處各設置門坊,布置青花石雕抱鼓石,梁枋雕花,死活巷道各有指引標誌,村內幹道南北均設置槽門,結合村後屏峰山脈及村前謝沐河形成「圍城」格局。
村西南一片沃野良田,青山,綠水、小橋、流水、人家,勾畫成一幅靜謐、恬淡、淳樸的世外桃源風景,這正是「湘北有桃源,湘南有甘棠」的神仙之境。早在宋代當地文人在碑刻上就這樣描述上甘棠風景:「春陵周氏溪山勝,多少騷人為發揚,我道其間描不盡,一圖太極是甘棠。」在明朝就有《甘棠八景詩》描繪其景:「 獨石時耕 景色明,甘棠曉讀舊書聲。山亭隱士敲棋局,清澗漁翁坐釣亭。西嶺晴雲濃復淡,昂山毓秀翠還青。龜山夕照紗籠晚,芳寺曉鍾對鶴鳴。」精闢地概括甘棠八景為:獨石時耕、甘棠曉讀、山亭隱士、清澗漁翁、西嶺晴雲、昂山毓秀、龜山夕照和芳寺曉鍾。
甘棠一詞出自《詩經·南風》中的一首《甘棠》詩:「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芨。蔽芾甘棠,勿剪勿敗」。 召伯即召公,周氏族人系召公後裔,所以以甘棠為村名寄以懷念先祖。謝沐河水繞村而過,居上游的命名為上甘棠,居下游名之下甘棠,上甘棠村由此得名。
上甘棠村歷史上全為周姓族人,先祖是周宏本,周宏本的曾祖父周歸正,山東青州人,隋時中武狀元,唐朝開元時,受命於京城御林軍都頭,貞觀年間,被貶湖北襄陽刺史,不久,出現南方十州之亂,皇上念及歸仁舊功,乃降旨封其曾孫周如錫為征南帶軍屯平定動亂,周氏族人從山東青州遷至寧遠大洞。
唐憲宗年間,周如錫的第15子周宏本再遷居永明縣謝沐鄉機峰山(據縣誌記載,漢武帝元鼎六年,在上甘棠設置謝沐縣治歸屬蒼梧郡,隋文帝開皇九年,撤謝沐縣與其北面的營浦縣合併設永陽縣,唐天寶元年,改永陽縣為永明縣),唐太和二年(827年)遷居甘棠村。自此,周氏家族就定居在此,世代繁衍,村莊名稱沒變、位置沒變,這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罕見的。
周氏家族從此過著「耕讀為本」的農耕生活,一直沿用的「祖訓十條」:敬奉祖宗、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敦睦族黨、尊敬老成、嚴別男女、教訓子弟、和息爭訟、早完國課、勤治基業。成為了後代子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信條,也因此造就了一代代賢能的官員100多名。
上甘棠的碑刻很多,村裡的門樓、牆體、祠堂和石山上隨處可見,內容豐富,字體多樣、時間跨度大,有的甚至千餘年。其中最富有文化內涵的當數月陂亭,是一個天然石亭,據說從前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皆因上甘棠以前是縣城,出過諸多大人物,故能享此官府律例。
在月陂亭數十米長的石壁上,鐫刻有26方古代石刻,綿延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被認為是國內罕見的千年石刻家譜。石刻中有規勸村人要孝敬和睦的碑文,有道學「吟風弄月」典故最早的詩文。在眾多的石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南宋文天祥手跡「忠孝廉節」四個字,不少專家據文獻推測,當年文天祥曾在江永作戰,並將上甘棠作為一個禦敵要寨設防。了解到上甘棠村與周敦頤的同源關係,便題四字,也鞭策自己。
另據史料記載,時任文天祥屬下太守的上甘棠村周德源,與文天祥相交甚篤,周德源如視珍寶,帶回故里,後人傳為座右銘。乾隆二十八年(1736年),永明縣正堂黃平、王偉士十分崇敬文山公,令臨其手書於石壁上,作為整個甘棠村的村訓。在四字碑文旁邊是「先賢嘉言事親」碑,其內容是教育為人子女者要如何孝敬父母,可以說是對「孝」最生動的詮釋。
走出上甘棠,我回頭張望,青山、綠水、老樹、小橋流水人家盡收眼底,處處是美景,處處是仙境,古村歷經風雨,飽含滄桑,斷景殘垣,殘橋哀怨,但寧靜依舊,和諧依舊,古村人古銅色的臉依舊,水牛依然在水中游,雞群在雜草中嬉戲……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2012年12月17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