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客觀的數據還是得看估值。雖然估值只能代表歷史,不能代表將來,但至少比我們隨便拍腦袋大腿瞎猜要強得多。我導出了各國市場過去十年的PE以及PB數據,如下圖。
這裡要額外說明一下,PE=股價÷每股盈利。PE指標會受到盈利周期的影響,當公司處於行業景氣階段,每股盈利急速提高,PE會急速下降,表面上PE估值很低。但如果隨後進入行業不景氣階段,盈利會急速下跌,PE就會急速上升,PE估值就會變得很高。
以下面這隻股票為例,去年9月前後跌到12倍PE左右,但隨後公司披露的財報顯示公司凈利潤大幅下滑。這隻股票的股價(藍色線)雖然比去年9月份低,但PE估值(橙色線)比去年9月份高。
所以我們直接觀察PB,PB=股價÷每股凈資產。剔除盈利周期的干擾,匹配當下的真實估值情況。
我們再來看最上方的這張各國市場過去十年的PE以及PB數據,其中重點觀察PB估值數據。
可以看到美股三巨頭(標普、道瓊斯、納斯達克)的PB估值都比較大,但它們的PE估值卻比較小,可能就是因為它們過去一段時間處於行業景氣階段。PE估值看似低,但隨著肺炎疫情的衝擊,行業景氣下降,公司凈利潤下降,美股的PE就會不跌反升。
再看我們A股三巨頭(300、500、創業板),除了創業板的PB估值比較大,其他兩位都不算很大,整體來看PB和PE是能夠相匹配的。我們過去一段時間處於行業不景氣階段,指數好幾年都沒怎麼漲,市場預期反而不高。通俗點說就是,我們本來就是在困境反轉中,還能爛到哪裡去?
接著看歐股三巨頭(英國、德國、法國),它們的PB估值比較小,而且PE估值不高,估值的確是很低的。我了解到不少朋友也因此配置了一些歐股指數,但它們有一個值得商榷的點,就是歐洲經濟很弱,政策工具箱被掏空多年。
下面這張是歐元區利率圖,它們遠在四年前就已經把利率降到0%,但這麼多年來經濟還是沒緩過來。
再看回上圖有右邊一欄是ROE,ROE叫凈資產收益率代表著指數的資產質量。歐洲三巨頭的ROE差點就比不過我們的中證500,而中證500是持有大量A股的周期股才那麼低ROE的。
回到主題,現在跌到底部了嗎?A股這邊確實接近估值底部了,美股還沒有接近底部,歐股則很難分析,因為它的估值體系可能在這次疫情衝擊下崩塌。
中國付出了一個季度的GDP作為代價,控制住了疫情,短期看似很痛很傷,但長期來看性價比比較高,隨著後面復學復工,經濟會逐漸回暖,所以基本面長期看依然向好。
GDP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出口這裡的重大損失,要看後面怎麼從投資和消費找回來。這也是為什麼要看好科技(新基建)+消費的原因,儘管它們最近跟著市場下跌而一起撲街了。
美國正在為前期的傲慢與懈怠付出沉重代價,疫情四周蔓延,不過他們最近正在匆忙補鍋,後面觀察美國新增疫情數據。我之前分享過,境外疫情主要看的其實是美國疫情。如果美國疫情得不到控制,全球資本市場就不得安寧。
最近美股不是已經觸發熔斷,就是在前往熔斷的路上。但我認為波動率不會一直維持在高位的。
雖然說刻舟求劍不太科學,但歷史數據依然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參考。我把歷史上幾次著名的美股股災數據導了出來,把每一次股災期間的標普500指數走勢疊加到一起,可以發現一些有意思的規律。
最近這次2020年股災,是歷次上跌速最快的股災。比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以及1928年「大蕭條」的跌速還要快,2020年的「新冠肺炎」可以載入史冊。
第一輪跌幅一般在25-35%,目前第一輪下跌已經累計30%,接近尾聲。但除了1987年股災,其餘四次股災的最終跌幅均超過50%,其中跌幅最大的是1928年大蕭條,超過60%。未來可能還會有第二輪下跌。
我這張圖縱坐標是累計跌幅,橫坐標是時間天數,統計了每次股災自高點往後490個交易日的情況。除了1987年股災,其他四次股災最終都需要約2年時間休養生息,期間美股呈現陰跌的狀態。
最後再看一眼國外疫情新增趨勢圖,今天再次大幅增加,疫情拐點還沒到。
久吾高科的久吾轉債明天申購,這是一家陶瓷膜與有機膜的公司,膜材料行業的下游是環保行業,而環保行業比較依賴政府的投資,所以公司也處於行業不景氣階段。財務狀況還不錯,但業績比較差,並且在3月23日迎來45%流通股數量的解禁潮,但考慮公司股價較低,減持意願可能不大。轉債信用評級A+,綜上給予「頂格申購,130元後賣」打新評級。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zVE93ABnkjnB-0zqjE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