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一岩上的8個怪字,刻得東倒西歪,專家卻稱:是一首絕妙好詩

2022-08-27     正衛說生活

原標題:重慶一岩上的8個怪字,刻得東倒西歪,專家卻稱:是一首絕妙好詩

雖然古詩詞貫穿了我們的學生生涯,但對於很多人來說,對於古詩詞的印象其實始終都是停留在課本上那些名篇佳作。總覺得那些詩詞雖然經典,但是缺乏趣味性,有些時候不免便覺得枯燥乏味。

但這樣的印象顯然是片面的,古詩詞其實也有著它有趣的一面。就像古典詩歌中有一種很是獨特的體裁——迴文詩。這種詩體,正反讀之都能成詩,可以說非常有趣,例如蘇軾曾有首詩,正讀是「空花落盡酒傾缸﹐日上山融雪漲江。紅培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斗晴窗。」倒過來讀則成了「窗晴斗碾小團龍﹐活火新甌淺焙紅。江漲雪融山上日﹐缸傾酒盡落花空。」不管是正讀還是倒讀,都是高水平的詩作,讓人讀之不由叫絕。

其實在古詩詞中像這樣的有趣的體裁併不鮮見。重慶一岩石上便曾被發現過一首有趣的「怪詩」。在重慶太白岩,現存40餘處摩岩石刻,其中有一副明朝石刻刻著8個怪字,這些字不僅大小不一,刻得東倒西歪,而且有些還缺少某些筆畫,讓人實在是看不懂什麼意思。但是專家卻稱它是一首絕妙好詩,很是高明。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這幅石刻:

按照古代的閱讀習慣,從上到下從左到右,這幅石刻分別刻了「竹、岩、亭、開、夜、事、有、來」這八個字。不過這8個字卻各有奇怪之處,「竹」字刻得很小;「岩」字是橫過來的;「亭」字中間的口字缺了兩橫;「開」字只有左半部分;「夜」字豎的筆畫劃得很長;「事」字少了最上面的一橫;「有」字是斜著的;「來」字少了下面的一個「人」字。

就是這樣一幅石刻,為什麼專家會稱它是一首妙詩呢?其實這幅石刻是一首「神智體」的詩。所謂「神智體」是一種近乎謎語的詩體,這種詩體通過對字的大小、粗細、長短、排列疏密、筆畫增損、位置高度、正反、顛倒等形式形成異於平常的外觀。人們只能通過這些來體悟其中蘊含的詩句。

我們回看太白岩上刻得這幅「神智體」詩。它前兩個字,根據「竹」字的大小和「岩」字的角度,可以解讀成「小竹橫岩上」。接下來兩個字,「亭」字中間缺了兩橫,顯得空蕩蕩的,「開」字只有一半是為「門半開」,可以解讀為「亭空門半開」。五、六兩字,「夜」有一橫較長,「事」字沒有上面的「一」,所以可以解讀為「夜場無一事」;最後兩字,「有」字偏著刻畫,「來」字沒了個「人」,所以可以解讀為「偏又無人來」(古代,有通又)。通過這樣的解讀,這8個字一下子便成了這麼一首詩:

小竹橫岩上,

空亭長半開。

夜長無一事,

偏又無人來。

這首小詩雖然簡單,但是卻很有意境,而且它並不是直接寫出來的,而是通過文字的變換巧妙設計,讓人自行體悟,可以說別有巧思。不過因為需要自行體悟,所以這首詩並不是只有上面一種解讀。有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像「來」字只是少了一個「人」字,因此不應該是「無人來」,應該是「少人來」。同時也有人認為這種「謎詩碑」,謎底是詩,應該講求意境和詩意,所以解讀的時候可以不拘泥於「字面」,可以解讀成「秉燭上橫岩,頹亭門半開。深夜待一事,頃有佳人來。」

其實這些不同的解讀也是「神智體」詩最讓人著迷的地方,它並不像是數學類的問題有著標準答案,而是根據自己的認知體悟有不同的解讀,因為它本來就是「以意寫圖,使人自悟」。而在這樣的「自悟」中,讀者不僅能夠陶冶情操,也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或許這才是「神智體」詩的內核所在。

對於這首有趣的「神智體」詩,大家有什麼不同的解讀呢?歡迎在評論區曬出你們的「自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fc194d5ab8a00088d28ee91170c06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