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龍泉巷-華僑文化主題古巷

2019-08-29     阿傑傳承閩南文化

進入新時期以來,集美區確立並實施了以「一精神三文化」(嘉庚精神、華僑文化、閩南文化、學村文化)特色人文引領經濟、城市、社會轉型為主要內容的「美麗廈門·人文集美」發展戰略,在海內外引發廣泛影響。位於杏林街道曾營社區的龍泉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既是一處蘊含豐富閩南文化、華僑文化、工業區文化的巷裡,又是居住愛國華僑眾多、「嘉庚精神」瀰漫的坊間。2017集美區兩會期間,民建集美區委黃堅定聯合部分人大代表提案建議由政府牽頭,社區組織,鄉賢理事會參與,把龍泉巷建成「留住鄉愁記憶、弘揚華僑文化、展示人文集美的華僑主題文化名巷

一、龍泉巷背景

龍泉巷北起白泉水井(今杏南路中國銀行門口),南至供奉媽祖和保生大帝的龍山宮與南浦路相接,全長約1.5公里,古時候它是曾營走向外界的必經通道,北上通達八閩重鎮灌口和縣城同安,南下經古渡船頭乘舟船可抵廈門島並走向世界。明清時期,著名華僑曾廣庇等就是從古渡船頭起航下南洋謀生的。沿線宮廟、宗祠、名居、學址、史跡星羅棋布,信俗多元,文化豐富,最具鄉愁記憶。主要遺蹟有:

1.杏林飲水第一泉

白泉井在今杏南路中國銀行門口與白泉市場西入口交匯處,泉水甘甜,取之不盡,這在鹹海水環繞的杏林半島上極為罕見。白泉井千百年來養育著全體村民,早年那些背井離鄉的遊子總要裝上一瓶白泉水,懷揣一抔土才肯踏上征程,以示飲水思源,不忘故鄉。一九五八年曾營被闢為工業重鎮,白泉井更是發揮了它的最大功能,養育著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 由於該井的獨特之處,杏南路拓寬時捨不得填掉,只是用石板蓋上,現藏身於杏南路下。杏林工業區管委會的舊址也藏身在這條古巷當中,在這裡孕育了之後名聞遐邇的東南工業重鎮。

2.安仁華僑第一巷

古時候,杏林、灌口一帶隸屬於同安縣安仁里。清末民初,龍泉巷走出一大批華僑巨子和活動在各個領域的名人雅士;他們有首開廈門華僑辦學先河的緬甸愛國僑領曾廣庇、中國現代雕塑奠基人和開拓者曾竹韶、廈門著名富商曾上苑、抗日英雄曾冠英等等,因此被譽為「安仁里第一巷」。多數名人故居至今尚存(詳見附錄《龍泉巷名居古厝簡介》)

3.華僑辦校第一家

龍山學堂即現在的曾營小學,1911年由愛國僑領曾廣庇帶頭出資創辦,這是廈門有史以來華僑捐辦的第一家現代意義的學校,由此拉開僑資辦學的熱潮。據統計,在民國之前,廈門區域內超過九成的村社學校都是華僑創辦的。

4.南洋通番第一渡

位於龍泉巷商檢局圍牆後側,有一棵數百年高齡的榕樹仍然枝繁葉茂,鬱鬱蔥蔥。這裡曾是華僑下南洋的第一渡,是先民們奔向大海,揚帆世界的起點。曾營村原是濱海村莊,一面靠山三面環海,人們要從水路外出都得在這個古渡乘船。古渡原來是個十分繁華的地方,碧波拍岸,桅帆林立,市井交易,熱鬧非凡。因建設杏林工業區圍海圈地,這裡已遠離海岸,留有這棵老榕樹訴說著下南洋的故事。

二、龍泉巷現狀

多數古厝名居由於年久失修,已瀕臨崩塌險境;道路狹窄,民房擁擠,秩序雜亂,整治改造刻不容緩。

三、龍泉巷改造建議

以白泉為端,南浦為末;以華僑文化園為中心,以華僑名人名居、古渡遺址、信仰信俗場所為點;打造一條1500米連貫成線,「留住鄉愁記憶、弘揚華僑文化、展示人文集美」的華僑文化名巷。建議如下:

1.利用龍山學堂廢址空地建設華僑文化園,兼做社區休閒公園。

在龍山學堂廢址邊上,留有一塊千餘平方米的空地,原是村莊和學堂的風景湖,如今榕樹成蔭,並與龍山學堂舊址連為一體。建議開闢為華僑主題文化園,回顧曾營華僑歷史,尋找華僑足跡,展示華僑文化。同時解決周邊居民缺乏文化休閒空間的困境。

2.利用曾廣庇故居建為華僑史跡陳列館,兼做杏林工業區開發建設歷史展廳。

3.利用曾竹韶故居建為雕塑藝術展館,兼做社區青少年藝術創作實踐基地。

4.利用業主自願捐用的僑房,修繕為社區老人活動室,讓華僑恩澤繼續滋潤鄉親。

5.利用宮廟祠堂庭院廣場建為閩南文化傳承基地,兼做居民共享公眾活動區。

6.營造濃厚的華僑人文風貌。修繕古渡遺址,增設龍泉巷與南浦、杏南交界點兩處入口牌坊,全面改造、整治、提升沿線景觀。

作為集美區的人文特色,「一精神三文化」絕不僅僅存在於集美大社的嘉庚故里,還散布於集美區的所有巷裡坊間,杏林龍泉巷便是明證。一條短短的里弄小巷,竟然走出這麼多的愛國華僑巨子,在廈門乃至整個福建都是極為罕見的。若能加以修繕、改造和提升,必將成為展現銘記集美人文特色的歷史鐵證。

附錄:《龍泉巷名居古厝人文簡介》

1.著名愛國僑領曾廣庇故居

【龍泉巷170號】典型的閩南民居建築,有前後落、前靠板、雙護厝、迴廊及上下石埕,雕樑畫棟、泥塑磚雕,是曾營村目前保留最好的風貌古建築。

曾廣庇(1848~1920.9.30)又名媽庇,清末民初同安縣曾營人。少孤,家貧,14歲赴馬來亞檳榔嶼操航海業,後到緬甸,經營二十多年成巨富。宣統三年(1911)在家鄉倡設學校,捐款2萬元為辦學基金。19世紀末在緬甸捐巨資建公關大醫院,英國殖民者將所在的大街命名為「媽庇街」。 在緬甸還建中華學校,購置義冢。民國初年,為省府多次募捐並自捐數萬元。贊助建鄉女校、龍山學校、同安醫院。

曾廣庇的長子曾祖概是緬甸英殖民當局的國會議員,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擔保掩護抗戰時期熱心支持國內抗戰的馬共黨員邱巴寧等使其免遭驅逐出境。曾廣庇的侄孫曾振德亦是在抗戰時期挺身而出保護收留海外抗戰組織「戰工隊」隊員陳傑夫。

曾廣庇的故居系杏林工業區管委會舊址;承載著新中國一段彌為珍貴的工業開發史。

2.著名愛國歸僑、中國現代雕塑奠基人曾竹韶故居

【龍泉巷340號】閩南古民居建築風格,雙落座燕尾脊古香古色。曾竹韶(1908-2012 ),幼年僑居緬甸,1927年回國,翌年考入杭州西湖藝術院雕塑系,次年底赴法國留學,先後入里昂國立美術專科學校、巴黎國內藝術院學習雕塑,還自修音樂,歷時10年之久。1942年歸國,曾在成都藝專、重慶國立藝專、重慶大學建築系教授雕塑、音樂。1949年後被聘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參加籌備中國革命博物館,並任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副主任,首都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副主任、顧問。

3.著名愛國華僑、民族工商業巨子曾上苑故居

【龍泉巷136號】曾上苑(1870~1942)1909年南渡新加坡,在米行謀生,得老闆賞識升為糧食押解員。後到緬甸開大米加工廠,成為僑界巨富。1919年攜巨資回廈門鼓浪嶼定居,投資銀行業、電燈公司、自來水公司等。在鷺江道出資興建大千旅社(今外貿大廈),名噪一時,引起匪徒注意,遭到綁架,脫險後再度出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捐巨款支持祖國抗戰,後死於避難山中。

4.僑辦學校龍山女子學堂舊址

【龍泉巷176號】龍山女子學堂與曾廣庇故居相鄰,亦是曾廣庇傾資創辦的,是百年前廈門少有的專門為女孩開辦的學校。該學堂除了免費讓本村女孩讀書外也同樣免費讓鄰村女孩來讀書學習,讓她們接受文化知識的薰淘。

解放後為提高國人的文化知識培養更多為新中國建設的人才,該學堂還作為夜校為成人舉辦掃盲班,白天作為幼兒園讓村裡的孩子受到早期教育。在杏林工業區大建設時期亦作為曾營小學的教學課堂讓那些隨父母來參加建設工業區的孩子及鄰村的孩子有地方讀書。

建議維修保護利用,可作為龍山學堂(今曾營小學)的校史展及杏林工業區開發發展史的展廳。

5.知名僑領曾汝輝故居

【龍泉巷115號】曾汝輝是曾營村旅緬「宗聖堂」及曾邱公會「龍山堂」的僑領之一,回鄉建有兩層小洋樓一棟,有著中西風格的建築特色值得保護利用。

6.知名愛國華僑、抗日誌士曾冠英故居

【龍泉巷272號】該樓是旅緬愛國人士曾冠英(延丁)的舊居,是具有東南亞風貌的兩層洋樓,泥塑牆雕,彩色玻璃窗百頁窗木樓梯中西結合,構造獨特。

曾冠英是緬甸抗日救亡組織「勵學社」社員,「仰光華僑青年協會文救會」抵制日貨委員會的負責人,1947年重返仰光組建敏甲光民盟分部,長期從事我黨在海外統一戰線的工作。父親曾餘慶,二哥曾德山也是旅緬曾營村(宗聖堂)和曾邱兩姓公會(龍山堂)僑領,其五哥曾金德還是1942年日本占領緬甸時擔任保衛仰光部隊的副司令員,司令員是英國人車登。

7.宮廟祠堂

(1)【曾營巷212號】曾氏大祠堂(頂祖厝)

(2)【龍泉巷336號】曾氏祠堂(下祖厝)

(3)【龍泉巷177號】陳氏宗祠

(4)【龍泉巷386號】龍山宮,供奉媽祖和保生大帝及王爺公。是傳播閩南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宮廟,是許多港、澳、台、僑等同胞在離鄉和回鄉必到祭拜的地方。

在解放初期,這些祠堂宮廟曾作為解放軍的駐防營地;1958年作為杏林工業區糧店、倉庫、辦公場所、集體宿舍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fTR4GwBJleJMoPMXX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