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礦過剩引發「踩踏效應」,今年車市開局重擊,車價還能便宜多少?

2024-01-21     汽車扒一扒

兩天前,寧德時代表示24年年中將會推出成本0.4元/Wh以內的電芯,預計服務20萬以內的電車市場,這意味著從電芯採購角度來說,電芯成本將會達到4萬每100kWh。

當然,這只是電芯採購,PACK之後的成本將會達到5萬左右,按照目前二線磷酸鐵鋰PACK之後的成本來分析,0.4元/Wh的電芯擁有著巨大的價格優勢,預計比當下的二線電池包還要便宜大約50%左右。

寧德時代預計電芯成本會更低的重要原因,一個是自身擁有龐大的生產能力,在均攤成本上更加優秀,另一個是鋰電項目過度開採,產能嚴重過剩。

長安董事長朱華榮表示,動力電池需求量在2025年前後預計為1000GWh,彼時行業產能將會接近5000GWh,行業產能嚴重過剩。

產能過剩導致原材料價格崩盤,2023年以來碳酸鋰市場價格持續走低,截止到1月19日,碳酸鋰價格每噸只有9.8萬,相比於此前超過60萬每噸的成本價,跌幅超過80%。

碳酸鋰價格可以說只有更低,沒有最低。

而根據產業相關研報數據,2023年的行業鋰供需相對平衡,2024年因為此前開發、投資熱過剩的問題,將會出現供給端過剩的問題。

此前的幾家產業巨頭年產能都在20萬噸以上,不僅僅負極材料開採過剩,同時電解液也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產業已經從此前的賣方市場早已轉向買方市場,寧德時代這種掌控核心生產、技術優勢的企業,談判籌碼必然更足一些。

另外,整車企業也的確存在價格虛高的問題。

一方面是,補貼不斷下滑,對於企業、用戶來說購買壓力巨大,100kWh電池包在當下的採購成本依然需要10萬左右,電池包依然是整車巨大的組成,另一方面,燃油車價格繼續下調,對電動車形成增量阻力。

電動化企業想要真正的發展並且走出去,必須要控制成本,調整價格,而純電動車作為核心發展路徑,電池包的價格調整也就成了必然。

目前整個乘用車市場中,電動化的滲透率已經超過40%(單月),成本更低的電池包也一定會降低EV、PHEV、REEV的產品定價,擁有不限行、不限號且出行成本更低的電動化產品,也一定會對傳統燃油車造成衝擊。

以燃油車為主的合資巨擘將會受到重創,此前依靠品牌帶來的溢價空間將會繼續被降價策略擠壓,可預見的是,2024年不僅僅電車價格有較大的下調空間,同時燃油車也會有進一步的下調。

合資企業的溢價泡沫將會被戳破,而自主企業端同樣不好過,價格戰還會引起較大的生存壓力,不過最終受益的還是消費者本身,更低的價格選擇更優秀的產品會帶來更好的出行體驗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c58da3ce73122e46d91aa9c0c7db1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