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辭舊迎新

2023-12-29     竹鶯說事

原標題:【美文】辭舊迎新

題圖攝影:劉明輝

衛建民

故都北京,有用鐘聲撞開新年之門的悠久歷史。

懸掛在中軸線上鐘鼓樓的銅鐘,重63噸,是大明永樂年間製造的。上世紀90年代初,古老的鐘聲又回到首都:每年元旦、春節,節日的儀式感就是吉祥歡樂的鐘聲。

不管是在西山的戒台寺、潭柘寺、八大處,還是在城內的鐘鼓樓,每到辭舊迎新的節點,都有熱情奔放的年輕人不畏寒冷,要在新年親自撞撞自己的幸運鍾,並在撞鐘的同時默念自己的新年心愿。在電視新聞里看見站在鐘鼓樓或高山頂上喜笑顏開、呵氣撞鐘的青年,我看在眼裡,心中喜悅。一貫懶散的我,年輕時也沒跑到深山老林去撞鐘;只有一年的元旦,在自家院子裡聆聽鐘鼓樓傳來的鐘聲,至今難忘。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夜,一家人在屋子裡吃完餃子,等待電視晚會倒計時,我披衣出門,但見明月高懸,在月光下側耳諦聽,聽見了從鐘鼓樓方向傳來的新年鐘聲。若不是親耳諦聽,我不會知道,鐘聲的傳播像潮汐,每一聲鐘響,都似波浪涌動在天空,由遠到近、以彎曲的姿態推進,再漫過人身,是此起彼伏的聲波。故都的元旦,是以古老的儀式,在洶湧澎湃的涌浪中開啟的。

鐘聲退去,天空還有節日的燈火照亮,我回到屋子,靜坐書房,開始自己一年的回顧和展望。

1983年,《羊城晚報》副刊推出「元旦版」,邀請孫犁撰稿。隨筆《談師》,是孫犁新年發表的第一篇作品。《談師》開頭就說:「新年又到了。每到年關,我總是用兩天時間,閉門思過:這一年的言行,有哪些主要錯誤?它的根源何在?影響如何?」這篇隨筆透露的消息是,孫犁一生都在走自省修身、內在超越之路。平時,他以著名的「書衣文錄」寫隨感,不少就是自省自責的當日記錄;到了辭舊迎新的歲末,他還要來一場為時兩天的閉門思過,主要檢討自己一年的過失。君子慎獨,不欺暗室。《談師》發表時,孫犁整整70歲。活到老,學到老,「吾日三省吾身」到老,改過自新到老。所以,我在一次座談會上說,大家都看到了晚年孫犁的巨大成就,因為孫犁一生都在學習、修身,一生都在成長。

受前輩影響,我也選擇歲末閉門思過,在日記最後一頁列出一二三四,回放自己一年的工作和生活,但主要是肯定成績,不願再想細小的過錯;過錯已有過一次不愉快,我不願再揭傷疤,重複不愉快。因為年輕,過錯能自愈,不會再犯。這個時間段,上級機關也要求我們述職、寫總結——對公的一面,我會認真總結,親自書寫,按時上交。作為公務員隊伍中的一員,年終總結只涉及一年的工作,是365天的一個看得見的層面。另外,還有一個「我」,深層的「我」,就要深挖深思。

歲末靜思,是回答時間提出的問題,正像希臘哲學家說的:「人不能同時踏入同一條河流。」時間流逝,一年時間只剩一條兔子的尾巴,年初制定的一些未完成的計劃,諸多未實現的心愿和期望,只能待來年了。我不會忘記一位領導在述職時說的「堅持專業主義精神」,我第一責問自己的,就是在過去的一年,「專業」是否有進步?年輕時,我們不慌不忙,總以為來日方長,誰沒有在年初時制定一大堆宏偉的計劃啊?比如我,有幾年的年初就發誓要把英語學好,還打算翻譯契訶夫的作品,但到年末還是個「爛尾工程」;也曾應報刊之約寫過「新年試筆」一類的文字,其目的和撞鐘差不多,希望新年文運順暢,寫出自己滿意的文章。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三千多年前,我們部落族的祖先把這幾個字刻在澡盆上,把沐浴當作改過自新的行為。這是東方文明在生活中的體現,是中國文化最早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注。以此類推,辭舊,猶如洗凈過去的污垢;迎新,猶如剛剛沐浴,煥然一新,又是一個新我。在經驗的時間裡,人和事物,依靠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能改變的。不管過去的一年有多麼艱難,生活中有多少不順心的事,但它還是過去了;我們還有一個新年在等待,還有許多可能性。新年,是個盼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baf48de63e9d311c2d8fc95d1e86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