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無常,誰又能躲過命運的暗算

2024-05-13     竹鶯說事

原標題:人生無常,誰又能躲過命運的暗算

單士兵

作品簡介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2003—2006)《暗算》,是當代作家麥家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反映了反間諜部門的核心機關偵聽與密碼破譯,分為《聽風者》《看風者》《捕風者》三部分。每部分含有若干故事章節,有七個敘述者,都以第一人稱分別敘述了自己的故事,而以敘述者之一的記者「麥家」巧妙地將其串聯起來。小說通過這種詭異迷離的敘事方式和幻疑莫測的懸念情節,展示了一個有別於人們固有印象的特工世界,重新詮釋了特工的悲劇宿命。

隱秘地帶,問題英雄;人生荒誕;命運無常。

文學上的英雄形象,很多都是史詩式書寫,以各色光環的照耀,來襯托其聖潔高大。拋開宏大敘事,普通人心中的英雄,很多時候更為獨立具象,有的是踏著七彩祥雲而來的天神,有的只是淹沒於人間煙火的暖心夥伴。

在文化更加開放多元的時代,對英雄的定義,也應有勇氣追加更多的時代元素;對英雄的禮敬,也同樣需要不斷拓展新的內涵空間。

有的人雖然創造豐功偉績,卻不能昭告天下;有的人存在各種問題,但在關鍵時候出手一擊,救民於危難之中。這樣的人,是無名英雄,也是問題英雄。對他們,歷史總是錯過記錄,教科書也鮮少展示。

還好有文學。只不過,文學表達問題英雄,既需要勇氣擔當,也要有創新能力,還得有開放包容的文化環境給予激勵。這些,都體現在《暗算》書里書外。

麥家站出來「解密」,茅獎評選也進行重大轉身,垂青他的《暗算》。市場認同和官方榮譽,讓麥家完成了從「中國特情文學之父」「諜戰小說之王」之類的市場身份,向主流作家的重要轉變。從麥家筆下站出的問題英雄,也遠比許多「三突出」「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更具感染力。

不信,回望一下茅獎作品中英雄形象,能想起清晰名字的,除了瞎子阿炳、黃依依、陳二湖、韋夫、林英,還能有幾個?他們,只屬於麥家。

講故事,永遠都應排在好小說標準的第一位。最好的小說家,首先就應有超強的敘事能力,帶著讀者推開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然後翻越千山萬水。作者和讀者都被小說中人們命運包裹著,被切成無數的碎片,和故事中的人物,相交相知,相愛相殺。麥家無疑是一位「故事大王」,他打開一扇通往諜戰世界的大門,然後成為主宰所有人物命運的主人。

最有深度是故事。真正的深度,是不需要言語測量的,也不需要刻意找理論框架來對應。重新發現麥家《暗算》的價值,不論是從寫作技術,還是從思維意識,抑或是文學出海之類的市場啟示,都在重申:把故事留在心中,讓觀念改變未來。

介紹《暗算》這本書,並不容易。這本書現在至少有三個版本,最初版本分為三個部分五個篇章,第一部分叫「聽風者」,內容含第一章「瞎子阿炳」;第二部分叫「看風者」,內容含第二章「有問題的天使」和第三章「陳二湖的影子」;第三部分「捕風者」,內容含第四章「韋夫的靈魂說」和第五章「刀尖上的步履」。後來,麥家對初版本的第二章「有問題的天使」進行較大修改,成為第二個版本。而第三版,包括人民文學出版的新版《暗算》,以及一些海外版本,沒有收錄第五章「刀尖上的步履」。

麥家曾感慨:「《暗算》出現第三個版本,這是它的命」。其實,《暗算》這本書的複雜命運,也可以作為透視當下文學生態的一個切口。其中,有封閉與開放的博弈,有保守與創新的較量。對《暗算》三個版本的優劣,各種評判猜想都有。或許,交給讀者自行判斷,最為合適不過。一本《暗算》,能把作家和讀者都放在某個支點,讓其取捨選擇,各得其所,各安其命,這體現的恰恰就是價值寬度。

這本書遭遇過各種批評,最猛烈的火力點是結構問題。有人認為,麥家是把幾個完全獨立的中短篇拼湊成一個長篇,認為這種「各章獨立」的結構太過簡單,有些投機。

不得不說,這種認知有些淺薄,只見其表,未見其核。《暗算》的文學創新,很大程度就體現於結構創意。麥家設置了一個複雜的敘述系統,既有全書的主敘述者——「墨鏡記者」麥家,又在每個章節設置各自的分敘述者。這部分敘述者不僅有秘密機構701中的「安院長」「錢院長」,甚至還讓「逝者靈魂」成為敘事主體。總之,複雜無比的敘述層級和主體,通過主敘述者麥家的巧妙統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敘事閉環。

這種敘事結構是極具匠心的。用心細察故事細節,不難發現不同章節中的人物、情景、事件,時有呼應,通過全書成為一體。搭建這種極具隱秘性和邏輯性的敘事結構,很有挑戰性。難怪麥家針對《暗算》結構遭遇批評,表示「深有『委屈』之苦」,還作出如此解釋:「《暗算》是一種『檔案櫃』或『抽屜櫃』的結構,即分開看,每一部分都是獨立的,完整的,可以單獨成立,合在一起又是一個整體」。其實,《暗算》結構精巧不只體現在「形」,更多是在「意」。那些敘述者,都是在踩踏小說的節拍,讓讀者跟著一起奔跑,不知疲倦。

「風」是《暗算》中最重要的意象。這一點,從「聽風者」「看風者」「捕風者」這三個主題也不難看出。麥家還有一個代表作,就是《風聲》,敘事視角也是在「東風」「西風」「靜風」中交互切換。很多這種類型小說,也都把「風」作為意象。徐懷中的《牽風記》也像是對「聽風」「看風」「捕風」的延展表達。「風」代表一種力量,難以捉摸,極其神秘,具有不確定性。找准風向,迎風而上,不被大風吹倒,於狂風漫捲中找准落點。如此情形,與在茫茫電波中搜索敵台、破譯密碼、傳送情報等情形,何其相似!

《暗算》的最大價值,還是重塑英雄。麥家筆下的「問題英雄」,命運結局極其悲愴。這種悲劇化人生,也讓英雄形象的感染力更為真實,更有穿透性。

瞎子阿炳,人傻,心善,聽覺奇絕,不僅能辨識出莊稼地里蝗蟲成災,還能判斷出狗的公母,知道誰的媳婦養了野男人。他為701工作,提出兩大要求,一要解決母親「柴火問題」,二要讓他媽媽做個奶奶。然而,天才與傻子經常是合體的,功勳和悲劇往往捆在一起。這個聽力天才幫助701找到了無數敵台,但也聽辨出組織安排來老婆,生出的孩子是「百爹種」。痛苦之下,這個至純至善的天才觸電自殺。

天才與瘋子往往也是一體。黃依依是個海歸數學天才。她雖有一顆報國心,但又總是情慾泛濫。儘管黃依依不缺乏真誠、熱情、坦蕩、專注、執著等品質,但她的自由放縱、玩世不恭,又與現實格格不入。這個「有問題的天使」到了701,在兩性關係上太過「隨便」。也因此,她是破譯出高級密碼的「大神」,卻又成為一個在廁所里被情敵害死的「苦主」。

在《暗算》中,還有像陳二湖、韋夫等人物。他們都不完美,多是過著被禁錮的人生,很壓抑,甚至連健康權、生存權都難以保障。他們以身許國,並沒有什麼宏大的理想信念,有的只是為了利益,為了情慾,還有的就是個工作狂。人生被推進隱秘地帶後,命運也就脫離了自己的控制。他們成為暗算敵人的神秘力量,同時也被命運暗算。

以荒誕命運支撐英雄報國的主題,其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悲劇化和勝利感,帶來了極大的藝術震顫力。麥家徹底擺脫以往那種英雄形象的「臉譜化」的表達,完成了英雄重塑,把文學真正接回到「人學」的軌道。這些年,麥家也從一個「類型小說」作家,沿著文學寬闊大道,像個朝聖者,不斷進行孤獨探索。這幾年,麥家先後推出《人生海海》和《人間信》,同樣以講故事制勝,表達了如何與命運和解,如何理解人生價值,展現出一個嚴肅作家對文學的敬畏與追求。

人生在世,誘惑不斷,同時也容易被時代的洪流所裹挾,被推進某個「不得已」的困境。正如麥家所說,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每個人都要面對不同的選擇,而這些選擇往往會影響我們的一生。不論選擇走上平凡之路,還是成為問題英雄,唯有命運不遭暗算,才是值得託付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67a650c97126d7236c76e075da95c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