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南朝名將陳慶之如同神話般存在:他只帶七千兵,就橫掃了整個北魏,創造了在半年之內一共平定了 32 座城池的神奇戰績。
陳慶之部隊是合成型軍隊,包括強大技術兵種,士兵配備了筒袖鎧、射遠兵器弩等先進攻防裝備,再加上戰車、步兵、騎兵協同作戰,所以可以吊打靠重騎兵衝擊單一戰術的游牧民族。
然而,陳慶之最後的北伐之戰河陽之戰卻慘敗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先說河陽的地理位置。
當時洛陽北方門戶是孟津,它是黃河最重要的渡口之一。孟津北上是太行八徑之一的太行徑,可以控制河北、河南大片土地,所以洛陽有多重要,孟津就有多重要。
公元274年10月(晉武帝時),孟津渡口跨黃河修了一座浮橋,亂世被毀。公元493年,北魏又修好了浮橋,孝文帝拓跋宏從平城遷都洛陽,百萬人輕鬆靠橋過黃河。為了洛陽安全,北魏就在孟津黃河浮橋北端入口修築了一座城池,它就是河陽城。北魏派重兵把守。
陳慶之北伐最後一戰為什麼在河陽城?
公元 528 年,北魏遭遇「河陰之變」,爾朱榮叛亂。北魏北海王元顥投降了梁朝,讓梁武帝蕭衍幫忙平叛,蕭衍就封元顥為魏王,派陳慶之帶兵護送元顥回去。這過程中,陳慶之帶七千兵橫掃了整個北魏,元顥重返洛陽。但是爾朱榮擁立北魏孝莊帝元子攸,一直打到黃河北岸,圍攻河陽城。
此時,元顥遭遇了守橋難題。河陽城雖有浮橋與南岸相通,但若城破,橋的容量有限,潰敗的士兵很難通過浮橋有組織快速撤退。更何況一旦城破,南岸很可能直接毀掉浮橋,河陽城守兵就沒有退路可言。元顥手下無人敢認領這個任務,只有陳慶之挺身而出,率領不到萬人去守河陽城,元顥的10萬大軍則在浮橋的南岸。
爾朱榮雖乃北魏名將,但是他連續攻打3 天,與陳慶之交戰 11 次,都傷亡眾多,攻城失敗。爾朱榮正想退兵時,北魏的黃門郎楊侃出主意了,黃河防線百里長,不如多做木筏,佯裝多路渡河,然後集中兵力從一處突破,定可成功。
正好爾朱榮手下的伏波將軍從小生活在黃河碼頭,可以指引突破點。爾朱榮依計而行,命爾朱兆、賀拔勝乘夜從硤石渡河。
黃河南岸的元顥就派了元冠受阻擊爾朱兆、賀拔勝他們渡河,但是竟然阻擋不住。元顥的 10 萬大軍得知敵人渡河成功,不戰自潰。孤軍守城的陳慶之也只能組織士兵過橋南退,因為元顥的後防線都沒有了。後來的事情是陳慶之撤退路上沒有被爾朱榮打敗,卻意味遭遇山洪,幾乎全軍覆滅,假扮成僧人的陳慶之幸運存活。
從結果看,陳慶之河陽之戰失敗了,但是從戰術角度復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爾朱榮渡河成功純屬偶然,楊侃的計策也絕非妙計,他們就是遇上元顥這個根本不懂戰術的草包!
我們設想,爾朱榮打不過守浮橋的陳慶之,難道自己沒有想過從它處渡黃河?當然想過,但是實現太難了!
從當時現實情況看,爾朱榮其實不具備突破江河防禦的戰術條件。
突破江河防禦是古今中外戰爭的一個重要命題,我們古代很早就形成了戰術體系:破其一點則全線皆潰。春秋末期吳越之間的笠澤之戰,越王勾踐就以兩翼佯攻、中軍渡江的戰法擊破了吳軍防線。但是,突破江河防禦既要看到突破方條件,也要考慮防禦方情況。
戰術上分析,突破方要具備的要點:
第一、必須調動防禦方的兵力,渡河點要隱蔽。
第二、渡河後必須能建立橋頭堡,以策應後續部隊渡河,否則孤軍突破必然敵方重兵殲滅。
第三、必須有足夠的運輸工具和運載效率,以保證後續部隊能源源不斷地渡河。
但是當時,爾朱榮嚴重缺船!有人會問,史書不是記錄記載楊侃建議多做木筏嗎?但是即便能迅速造出大量木筏,憑藉木筏渡河容易嗎?非常不容易!當年建議造黃河浮橋的杜預,其祖父杜畿就是在孟津這一段試御樓船,船翻人被淹死。御樓船可是曹丕造的,絕非小船。
再來分析江河防禦方的要點:
第一、水上有能力阻止攻方渡河。當時元顥和陳慶之沒有強大水軍,不具備這個能力。
第二、必須準確判斷出攻方的登陸點。似乎元顥似乎大意也中計了,敵方借夜色強渡黃河。
第三、要殲滅敵軍登陸的先頭部隊。元顥有能力做到。
第四、有能力打擊敵軍後續渡河部隊。元顥有能力做到。
為什麼我們說元顥可以做到第三和第四要點?
原因一、爾朱榮軍只靠有限的木筏渡河,而木筏的容量有限。楊侃的計策是要聲東擊西,以集中主要突擊兵力從一個登陸點上岸,史書記載,爾朱榮派出強渡的是精銳騎兵,所以渡河的兵力不多,這是事實。
那麼,南岸10萬大軍的元顥完全可以消滅這股登陸敵人,元顥派兒子元冠受率領 5000 馬步軍反擊,但反擊失敗,導致元冠受被斬。理論上,元顥一次反擊不成,馬上就要有第二次反擊,要堅決把敵軍打回水裡去,但是元顥沒有這樣做,是非常致命的戰術錯誤。
當年項羽派蒲將軍強渡三戶津,章邯反擊像潮水一樣一浪接一浪。蒲將軍經過多輪苦戰苦戰,才建立了橋頭堡。
原因二、爾朱榮的偷渡兵力類似於敢死隊孤軍,不建立橋頭堡,而是要實施突貫作戰,也不會再派後續部隊。
為什麼這麼說?夜間,在寬大的水面上偷渡是要有嚮導,後續部隊在沒有嚮導,根本無法在夜間找到上一梯士兵登陸點,形成不了後續梯隊的。後來陳慶之守城部隊結成方陣向南撤退,也沒有遭到已渡河的北魏軍的強力阻擊,也說明渡河的魏軍很少。
結論只有一個:元顥是個草包,根本不懂常規江河防禦戰術!10萬大軍被被區區一股小偷渡敵人就打奔潰了。
那麼又會有一個疑問了,爾朱榮明知道戰術上幾乎不可能成功計策為什麼還要執行?他其實就在賭!賭元顥是個草包,如果賭成功了就是意外驚喜!
爾朱榮壓根就沒有想全軍強渡黃河,他的設想更可能是,派一個支部隊在南岸製造恐慌,或者成功實施斬首行動,那麼那麼陳慶之部戰鬥力就算再強,失去穩定後勤保障也無法持久作戰,圍攻陳慶之就可能成功。再則,即便偷渡失敗,最多犧牲幾千人的偷渡部隊,低成本高回報的軍事冒險值得!
我們這就明白了,戰神陳慶之北伐最後一仗慘敗,完全是因為有一個不懂戰術「豬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