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江陵對曹操、孫權、劉備都很重要,為什麼曹操主動棄守?

2023-06-05     這才是戰爭

原標題:三國時,江陵對曹操、孫權、劉備都很重要,為什麼曹操主動棄守?

赤壁之戰後,三國的鬥爭開始錯綜複雜,曹操做出了一個非常高明的戰略選擇:主動棄守江陵,這步棋,最終導致了孫劉聯盟的分化。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劉聯軍圍攻曹仁固守的江陵。江陵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釘子打入長江江防之中。劉備要實現《隆中對》戰略規劃,需要江陵,而孫權多線承受著曹軍的壓迫,占據江陵,防線則更有主動權。

曹操則看到了江陵可離間孫劉。他的謀士郭嘉當年掃蕩河北的策略對他產生了巨大啟發:「急之則相持,緩而後爭心生」。三國鬥爭,強國分化兩弱國聯盟是首選策略。

曹操主動棄守江陵,但是仍固守襄陽,呈高屋建瓴之勢。三國局面發生變化:周瑜占領江陵後,孫權不僅要江淮(合肥方向)對付曹軍,荊襄(江陵方向)也成了和曹操對峙的一線陣地。赤壁之戰,劉備因為是參與方,得到了南郡在長江以南的一塊地,大本營也挪到油江口(今湖北公安西北)。

但是劉備和孫權同樣是玩權謀的高手,豈能如何輕易被分化。

劉備居然問孫權去借南郡,孫權最後答應了!讓「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曹操一聽,筆都沒有捏住掉到地上了,太意外了。

劉備是這樣忽悠孫權:你不僅要在荊襄至江淮防著曹操,淮南這個地方更應該防住曹操,淮南地處江左,是江東的外圍屏障,淮南丟掉了,曹操過江就可以直接橫掃吳,淮南更重要。如果把江陵給我駐兵,等於幫你承擔另外一面壓力。

事實的確如此,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一直在淮南製造戰船、訓練水軍,進軍駐屯合肥,在肥水—巢湖—濡須水這一路線,曹軍給了孫權非常大壓力。

雖然孫權提防劉備做大,但是當下威脅是曹操,所以他接受劉的請求,主張聯劉的魯肅也贊同這個方案。

雖然分化計策暫時失敗,曹操保持了耐心。他「四越巢湖」持續在淮南方向攻打孫權,在荊襄方向卻保持防禦不動。他不允許孫權做大,卻任由劉備發展,他堅信孫權有無法容忍劉備的那天!

果然劉備得到江陵後,又計謀向西染指益州,然後向蜀地發展。其實,孫權曾提出和劉備聯合攻打益州,但是劉想獨吞益州,當時就敷衍了孫的建議。

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劉璋因為害怕曹軍攻下漢中後趁勢入蜀,邀請劉備入川討伐張魯、抵抗曹操,劉備卻非常狡詐,率近3萬眾進入益州後,馬上和劉璋翻臉,輕易拿下益州。

孫權感覺被忽悠了,非常憤怒,罵道:「猾虜,乃敢挾詐如此。」於是,孫權派遣諸葛瑾入蜀,想要討還荊州的長沙、零陵、桂陽諸郡。劉備繼續忽悠:打下涼州,就還你荊州。

孫權憤怒,大兵壓上,但是正好曹操攻打漢中,劉備懼怕兩線作戰,求和重新劃界。

雖然孫劉矛盾又一次暫時平息,但是顯然拋出江陵這個誘餌,「二虎相爭」的效果開始體現。曹操判斷:如果同時孫劉壓迫,只會促成他們聯盟對付自己,如果只攻擊孫權的淮南方向,孫權自然會對當年借江陵給劉備的做法越來越懷疑,因為劉備得到江陵,並沒有真正分擔壓力,反而得到了益州的便宜。

所以被曹操在淮南方向猛攻,再打濡須口,孫權終於扛不住,請降求和。這樣,孫權明白,從曹操這邊是撈不到好處了,只能轉頭找劉備尋找利益。應該說,曹操又下了一步非常高明的棋:在淮南向孫權施加壓力,是分化孫劉聯盟中的重要步驟,孫權在淮南處於劣勢就加大了孫劉聯盟的分化力量。

建安二十二年(217元),魯肅病死,孫劉聯盟更面臨崩裂,因為魯肅是力挺聯劉抗曹派。呂蒙代替了魯肅職位,他出主意:劉備和諸葛亮等入蜀征戰,只有關羽留鎮荊州,不如對關羽下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關羽攻打襄陽,圍曹仁於樊城。孫權認為這是消滅關羽的機會,他趕忙給曹操寫信表忠,要討伐關羽。後來就發生歷史著名的「白衣渡江」,呂蒙帶人化妝成穿白衣服的商人渡江,襲取關羽的老巢江陵。

而曹操大喜,他再玩起了陰謀:讓人把孫權的信箋以弩射給關羽,透露孫即將襲擊江陵。因為他不希望關羽輸得太慘,要讓劉孫繼續殘殺,他才能利益最大化。

關羽久拿不下樊城,無奈南返。但是晚了,呂蒙攻克江陵,關羽被迫西保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但是最終被孫權半路截殺,父子被擒。

孫權斬殺了關羽,也玩起了陰謀:把關羽的頭送給曹操,試圖讓劉備對他的仇恨轉嫁到曹操身上。曹操畢竟是玩三國殺最高段位者:他用非常高的禮遇安葬了關羽,天下皆知。

至此,劉備和孫權可謂血海深仇。曹操主動放棄江陵這步棋,10年後開花結果。可惜,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曹丕即位,自立國號「魏」。

劉備也在次年自立為皇帝。他念念要為關羽報仇,興兵攻吳,攻克吳將李異防守的巫縣(今重慶西北)和陸遜防守的秭歸。東吳方算了徹底明白了:奪取江陵帶來了嚴重惡果,劉備復仇心切,如果魏國再趁機南下,東吳面臨滅亡。

孫權急忙求和,諸葛瑾也寫信陳說利害,但劉備根本不理睬。孫權又派使者向魏國卑辭稱臣,企圖穩住魏。

令人遺憾的是,曹丕沒有趁機摘下父親培育的桃子,孫劉聯盟宣告崩潰時,最佳策略是各個擊破。然而曹丕和群臣商議後,決定不攻打東吳,認為天子大軍應穩如華山示威。

孫權得以全力對付劉備。蜀章武二年(222年)閏六月,吳將陸遜大破劉備於猇亭(今湖北枝城北),劉備敗退白帝城。打敗劉備後,孫權魏國的態度強硬起來,曹丕這才企圖武力壓服吳,於當年十一月分兵三路攻擊洞口、濡須口和江陵。然而吳國已經沒有後顧之憂,擊敗魏軍攻勢。至此,三國鼎立形成。

應該說,三國前期,曹操退讓江陵,出兵淮南壓迫孫權的策略,最終非常成功分化了孫劉,典型體現上兵伐謀,國家三角關係中,兩弱聯合抵抗一強是通常的做法。而對於強國來說:分化兩弱的聯盟是要首先考量,然後再各個擊破。故郭嘉那句「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至今依然是強國針對弱國聯盟的基本原則。而對於弱國來說,既要和弱國聯盟抗強國,同時又要適當壓制這個弱國做強,把握這個策略難度遠比強國分化弱國聯盟要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d1c9e687bceba9581051c471dabb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