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也要硬著頭皮接單|越南搶走了中國多少訂單?

2022-06-14     聯宇物流

原標題:錢也要硬著頭皮接單|越南搶走了中國多少訂單?

自從進入2022以來,中美運價就像一潭死水,偶爾濺起零星水花,也掀不起波濤。

市場決定價格。前幾天小編和一位工廠主閒聊,聽他大倒苦水:今年難啊,大家都沒訂單,十家有八家在拍蒼蠅。(訂單)都跑到東南亞那邊去了。

前段時間傳得紛紛揚揚的越南出口趕超深圳了,李嘉誠也入場越南了。這兩天中美線貨量暴跌36%。一時間人心惶惶。到底越南搶走了中國多少訂單?

2019-2021年深圳海關與越南出口額對比

01

有企業4成業務被越南搶走

「外國客戶取消了10月份的聖誕節大單,貨值超過1億元,因為他們在越南找到了我們的『備胎』。」常老闆無奈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筆訂單占常老闆公司業務總量的40%,是他在2017年,從印度廠商那裡好不容易搶來的。

「我們的海外客戶主要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大型超市,所以總盤子就那麼大,不是你的,就是我的。」常老闆最近頗為憂心忡忡。

其實這僅是近年來大量國內外貿訂單外流東南亞市場的縮影:當前它們面臨著供應鏈受阻、各類成本持續攀升等諸多實際困難。

常老闆自創業以來,經歷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2020年開始的全球新冠疫情。對於前面兩次大危機,他說,不但沒有受到影響,業務量反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即便是2020年,因我國比較早地控制住了疫情,一些原本在東南亞其他國家生產的訂單,流向了中國服裝外貿企業,所以「日子還是可以的」。但今年他感到有點悲觀,在和同行的交流中,大家普遍認為,這一跌勢還未見底。

海關總署4月1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出口金額同比增長15.8%,相比去年呈顯著放緩態勢,業內預計二季度增速為8%左右。國家統計局4月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7.4%,環比下降2.1個百分點。其中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分別下降至41.6和42.9,環比降幅分別為5.6個百分點和4個百分點,顯示外貿景氣情況進一步走弱。

「現在我們和國際客戶已經不談『利潤』了,只能談預期『虧損』多少,即便是明知道會虧損1.5%~2%,我們也願意接單。」常老闆在解釋原因時說:它們承接的海外大客戶的訂單,一般都是單一款式的基本款,就加工難度、對工人的要求來說,都不是太高,外貿企業幹起來也比較順手,所以如果不是虧太多,考慮到一方面搞定一個大客戶來之不易,另一方面招到熟練工人也不容易,也只能「硬著頭皮」接,如果生產線停了,客戶、工人都會跑掉,想要再去找就更加困難。

02

美線貨量暴跌36%?

上周,網絡上很多文章在談論美國進口量斷崖式下降,比值達36%之高。不單是跨境物流和貨主在談論,很多投資分析報告紛紛引用36%這個數據,稱自5月24日以來,運往美國的貨櫃進口量下降了36%以上。

連JP摩根也出來發表意見:航運業「全面衰退」的風險正越來越大。摩根大通歐洲運輸和物流分析師Samuel Bland在報告中提及,FreightWaves的文章「表明最近幾周美國的貨櫃進口量急劇下降,我們在洛杉磯和長灘港口的每周數據中看到了相似細節」。報告發出之後,從歐洲市場、美國市場,到亞太市場,全球航運股經歷了全線暴跌。

36%這個數據最早出現在6月7日 Freightwaves 的一篇報道:《US import demand is dropping off a cliff》(網址:https ://www.freightwaves.com/news/us-import-demand-drops-off-a-cliff )。

美國海運進口貨櫃貨運量指數

圖源:FreightWavesSonar

所以36%這個比例到底是如何算出來的呢?根據上下文和下面這張圖,36%是這個意思:今年6月7日這天(作者發布文章的當天)跟上個月的5月24日相比,CSTEU指數下降了36%。

Emmm.....這是認真的嗎?就把上個月某一天的數據和這個月某一天數據對比,就得出「美線貨量斷崖式下降」這種結論。我不理解,我也大受震撼。

影響一段時期內美線貨量的因素非常多:工廠的生產,客戶的訂單,季節性因素,船期和艙位變化,每天,每周,每月的變化都很大。對於美線這種體量巨大的市場,截取相隔一個月的其中兩天來對比,這種統計口徑選取狹窄,基本得不出具有參考意義的數據。就相當於上個月1號我收入5K+,昨天收入-86,這樣一算我收入簡直是跌穿地心了。

註:CSTEU(US Customs Maritime Import TEUs),即美國海關海運進口TEU。簡單來說, CSTEU 就是某個時間節點上完成美國海關清關的貨量(TEU)的7天移動平均值。某天的CSTEU就是當天清完關的貨量,不代表實際到達美國(ETA)的貨量。一般客戶會提前4-5天清關,這個指數可以提前看到即將到達美國的貨量。

03

越南搶走了中國多少訂單?

以下數據統計來源:羅傑把酒看航運 公眾號

Datamyne是基於美國海關ETA的貨量(就是實際到達美國的貨量),被業界廣泛使用,跟CSTEU(清完關的貨量)不一樣。統計口徑不一樣,數值當然也不一樣。

1-5月,中國總體美線出口增長2%,1-4月維持3%的增長,5月下降了2%。 5月到港,就是4月出貨,當時正值疫情封控期,貨量下降是可預期的,毫無意外。

這裡需要再次提一下,Datamyne 是基於到港日,數據跟大家的實際感受至少滯後一個月。疫情封控對貨量的全面影響估計要等到6月底的數據出來才能看得更清楚,也就是整個5月出貨的數據要等到6月底才能從Datamyne看到。現在看到的數據是局部的影響,不過並沒有出現某些媒體喜歡引用的「斷崖式下跌」。

越南一季度出口總額超過深圳,引起社會熱議。包括上海封控兩月,傳言訂單都飛去了越南。那麼1-5月東南亞出口美國數據表現如何?

東南亞到美國1-5月同期增長7%,增速高於中國,符合業界預期。

其中,今年5月東南亞到美國比去年同期只有6%的溫和增長。如果真的大量訂單外流到東南亞,這裡應該有個爆髮式增長。

導致只有6%增長的原因可能有兩個 :數據還沒有完全體現真實的情況。東南亞到美國的航行時間比中國到美國的時間長,5月到港的貨不一定全是4月發貨的,有些要到6月才能到港。如果真有訂單轉移到東南亞,這個影響從數據上還沒明顯看到。另一個可能原因是,訂單流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嚴重。具體情況如何,等7月初數據出來才能看清楚。

有人認為,越南取我們而代之,成為新世界工廠只是時間問題。 也有人持不同意見,因為越南的「成功」其實大多來自密集的外資引入,靠的是承接歐美、日韓乃至國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得來,沒有核心技術並不持久。

此外,隨著密集外資入場,越南當地企業所能提供的生產能力也基本飽和,目前越南的熟練工人一個月的工資也要將近4500元人民幣,廉價勞動力不復存在。

各位貨主,你們怎麼看?

36%的「始作俑者」Freightwaves執行長今年3月底表示「貨運衰退迫在眉睫」,引發股市航運板塊崩盤。

投資市場和實業市場的邏輯大相逕庭。在今年航運市場晦暗不明時,這些言之鑿鑿的數據很容易放大不安的情緒。美線今年再難重續去年的輝煌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退一萬步說,就算真的跌了36%,我們跨境人難道就退了?該做的還是要做,任何時候、任何行業都需要一個穩定的內核:不驕不躁,堅持做正確的事情,保持市場觸覺。時代在前進,產業轉移、亞馬遜封號事件都給了我們警示:多元化布局平台、精細化深耕行業,這是浪潮中立足的根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a16c2f8bd0bd69012b3f33703891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