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遠」號巡洋艦:和民族英雄融為一體的英雄戰艦

2019-06-04     顧氏造船廠廠長

奮勇作戰的致遠艦(本廠長手繪)

1884年-1885年的中法戰爭讓原本負責閩台海面防務任務的福建船政水師近乎全軍覆沒,戰後痛感水師力量不足的清政府在第二次海防大籌議後決策「大治水師」,為了重閩台防禦,清政府批准了李鴻章的提議,決策由中央財政出資向英國和德國購買四艘「濟遠」級巡洋艦。

「奉廿四電旨,著照『濟遠』式快船 定購四隻,備台、澎用,即電商英、德出使大臣妥辦。船價戶部有的款可撥。欽此。」

接到旨意後,時任駐英公使的曾紀澤(曾國藩長子)並沒有直接找英國船廠下單,而是向英國海軍界和造船界廣泛的徵詢意見。而對於德國人一連搶走兩艘鐵甲艦(「定遠」和「鎮遠」)以及一艘巡洋艦(「濟遠」)訂單而妒火中燒的英國造船界自然對「濟遠」沒什麼好話。當然也不盡然都是情緒化的指責,其中不乏對「濟遠」艦設計缺陷一針見血的評語。並且通過監造過「濟遠」的海軍軍官劉步蟾的報告,認為「濟遠」存在上重下輕的設計缺陷,慎重起見曾紀澤直接電告總理衙門,申請暫緩購買「濟遠」型軍艦,等待此時尚未歸國的「濟遠」歸國後「察其利弊」,再行決策。

曾紀澤的行為在李鴻章眼裡無異於遷延觀望,對於李鴻章而言,好不容易接著馬江慘敗、台澎空虛的名頭申請到四艘巡洋艦的購買指標(原本申請數額是六艘,但因為船政大臣裴蔭森同時也提交了一份自造三艘近海防禦鐵甲艦的資金申請,和巡洋艦的購買申請撞了個滿懷,結果在慈禧太后的決策下一碗水端平,將六艘巡洋艦的指標縮水到四艘,將三艘鐵甲艦的指標縮水為一艘;此事已經讓李鴻章心中老大的不快),本著落袋為安、唯恐夜長夢多,讓好不容易爭取下來的國家經費又被挪作他用的擔憂。李鴻章十分武斷的堅持己見,必須要求英國廠家按照「濟遠」級艦的式樣造艦。

並不死心的曾紀澤憑藉著自己是曾國藩的兒子,作為曾國藩門生的李鴻章不敢跟他撕破臉的優勢,通過自己在英國造船界和海軍界的運作請出了時任阿姆斯特朗首席設計師威廉·懷特爵士,針對「濟遠」號的設計問題一口氣提出了八條缺陷:名為快船而行不快其為一、名為鐵甲而不能受子(彈)其為二、穹甲低於水線沒有實際防禦價值其為三、司令塔建於飛橋之上過於暴露其為四、炮位單薄甲板空間利用率低其為五、悶罐炮罩操作環境不佳其為六、平甲板船型內部居住空間狹窄其為七、煤倉容量過小影響續航其為八。

李鴻章和曾紀澤在購買「致遠」型軍艦的問題上你來我往、反覆拉鋸

如此專業的回覆讓李鴻章瞬間沒了反駁的理由,只好就坡下驢,不再堅持按照「濟遠」號的設計建造新艦。電商在德國訂購軍艦的駐德公使許景澄,讓德國伏爾鏗造船廠提出自己的完善方案。報請慈禧太后批准:改由「西國通行有效船式」向英德兩國各訂購2艘最新式的巡洋艦。

「聞『濟遠』快船不甚合式,應暫緩照式建造。著曾紀澤、許景澄於著名各大廠詳加考察,何式最善,電奏候旨遵行。」

得到消息後大喜過望的阿姆斯特朗公司決定再接再厲,由懷特爵士操刀設計出一型全新的正宗英式穹甲巡洋艦設計方案,相比沒學到家的德國人,穹甲巡洋艦的真正母國英國人設計起穹甲巡洋艦來自然是得心應手。這款性能全面碾壓「濟遠」型設計的方案打動了曾紀澤,將這份設計方案傳回國申請按樣購買兩艘,在獲得朝廷的批准後,曾紀澤就代表清政府和阿姆斯特朗公司下屬的艾爾斯維克造船廠簽訂了新艦建造合同。按照懷特爵士的設計方案建造兩艘穹甲巡洋艦。工廠編號793號的那艘後來被命名為「靖遠」;而工廠編號794號的那艘就是本文的主角「致遠」。兩艦的建造費用包括除三門克虜伯210毫米主炮炮身之外的武備炮械、魚雷和探照燈在內的總價為364110英鎊,應該說是一個比較良心的價格。

在二艦開工建造後,對同時在德國建造的裝甲巡洋艦「經遠」、「來遠」二艦採用10英寸水線裝甲帶的著迷,李鴻章大筆一揮電告曾紀澤:要求英國人也為「致遠」、「靖遠」二艦的水線帶增加一條8英寸厚的裝甲帶。而曾紀澤則在懷特的「技術指導」下和李鴻章據理力爭,堅決反對增加水線裝甲帶,在給李鴻章的電報中曾紀澤反覆闡述穹甲巡洋艦的特點和好處,近乎可以算作是穹甲巡洋艦的科普啟蒙讀物。最終,朝廷以上諭的形式結束了兩人的爭論:「勿期適用,毋得虛靡帑銀,慎之。」

致遠艦原廠模型

英國人的造艦進度較快,「致遠」艦於1886年9月29日在埃爾斯維克造船廠下水。全長76.2米,寬11.58米,艦艏吃水4.26米,艦尾吃水4.87米,標準排水量2300噸,安裝有兩台霍索恩公司的臥式三脹往複式蒸汽機,四座圓形鍋爐,雙軸推進,總輸出馬力6850馬力。在試航的時候通過強壓通風的方式跑出了18.5節的成績。相比「濟遠」艦那一層最高處低於水線的所謂的「穹甲」,該艦的4英寸(102毫米)穹甲最高處高於水線,防護能力較「濟遠」有了較大提升。

部分從致遠艦殘骸上打撈上來的彈藥

由於當時已經內定該艦將交付北洋水師,根據北洋水師主流為德式艦炮,因此在英國建造的「致遠」艦的三門主炮炮管是另外由德國克虜伯公司採購的35倍徑1880型210毫米克虜伯鋼箍套炮炮管,但炮架採用帶原始復進機的英式炮架;例外的是:由於該艦副炮炮位空間較小,無法容納炮尾過長的克虜伯150毫米炮管,只能退而求其次的採用了兩門炮尾較短的英式6英寸(152.4毫米)阿姆斯特朗艦炮。五門大口徑主副炮可以通過連接在裝甲司令塔內的電鈕來實現同步擊發的齊射。另外還安裝了八門57毫米哈奇開斯速射炮、六門37毫米哈奇開斯速射炮、六門11毫米格林機關炮和四具14英寸「黑頭」魚雷發射管(37毫米速射炮和11毫米格林炮的安裝位置和「靖遠」艦有些許的區別),在有限的空間內安排了儘可能多的大口徑副主炮和小口徑機關炮,被曾紀澤讚譽為「英廠傑構」。

剛竣工時的「致遠」艦(本廠長繪製)

1887年春天中國海軍派出的接艦團抵達英國紐卡斯爾,驗收該艦合格後,廣東番禺人、船政學堂一期堂外畢業生、雖沒有留洋經歷但在國內多艘軍艦上作為軍官曆練的原北洋水師「揚威」號撞擊巡洋艦管帶鄧世昌被任命為「致遠」管帶(艦長)。9月8日原計劃啟程回國,但在當天早上起錨過程中「致遠」艦錨鏈突然斷裂,一隻艦艏大錨墜入海中,但艦上人員臨陣不亂,很快測定了經緯度,英國海軍潛水員根據經緯度很快將大錨尋獲,一時間中國海軍得技術素養在英國皇家海軍中大受好評。

鄧世昌率致遠艦軍官和朗威理在致遠艦艉樓前合影,除朗威理外,這張照片里的所有人都陣亡於大東溝

在回國途中艦隊屢經風濤,其他各艦水手多有亡故,惟「致遠」艦因鄧世昌措施得當,關懷士卒,無人死亡。在艦隊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鄧世昌搭救了一批共八名被販賣在異國他鄉的「豬仔」同胞,引為美談。途徑印度洋時鄧世昌染上風寒,高燒不退,依舊堅持親自指揮操艦,「鄧參戎扶病監視行船,蓋將至險處也」。

1888年春,「致遠」等四艦攜魚雷艇「左一」回國抵大沽。七月,鄧世昌指揮「致遠」艦跟隨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鎮壓夷州原住民呂家望社的暴動。返回後,以總兵記名簡放,加提督銜。8月,北洋海軍正式成軍,分左、右、中、後四軍,鄧世昌授中軍中營副將,兼任「致遠」艦管帶。

1889年2月20日,李鴻章奏北洋海軍新設中軍中營副將,請以鄧世昌借補,仍兼任「致遠」艦管帶。

致遠艦艦徽(本廠長根據考古發現繪製)

1891年李鴻章到威海檢閱北洋海軍,這是《北洋海軍章程》制定後的首次大檢閱。鄧世昌管帶的「致遠」艦給李鴻章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天津後的李鴻章上奏朝廷,以鄧世昌訓練得力,奏准賞獲「葛爾薩巴圖魯」勇號,並賜給三代一品封典。同年沙俄皇太子尼古拉(未來的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訪華,乘坐遊艇遊歷長江時,「致遠」艦作為隨護艦全程陪同。

俄國軍艦拍攝的1894年大閱時的致遠艦留影,應該是該艦生前最後一張完整留影。

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先後參與圍攻日艦「比睿」、「扶桑」、「赤城」,後在日艦密集炮火的射擊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自知本艦不可救的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向聯合艦隊本隊發起最後的衝鋒,不幸被日艦密集的炮火擊沉。落水後的鄧世昌拒絕救援,向友艦行抱拳作揖禮後一手以衣袖覆面,另一手抱著愛犬「太陽」沉入大海,壯烈殉國。當日是鄧世昌45歲的生日,全艦252名官兵只有7人倖存,艦上的管輪洋員余錫爾並不在倖存者之中。

向日艦發起最後衝鋒的致遠艦(本廠長手繪)

本廠長繪製的致遠艦彩色側視圖

本廠長繪製的致遠艦彩色縱剖圖

由於沉沒海域水深較淺,在退潮時致遠艦的桅杆和桅盤一度還能露出水面,因此部分桅杆部件和機關炮等武器被日方拆卸,如今一門屬於「致遠」艦的加特林機關炮陳列在日本橫須賀的三笠艦紀念公園。

下放的這門加特林機關炮原先屬於致遠艦戰鬥桅盤內的武器,另一門今年來也被撈起存放在丹東

下水時的致遠複製艦艦體

2014年7月10日,「致遠」紀念艦安放龍骨儀式于丹東舉行。此艦為鄧世昌殉國的甲午海戰沉船「致遠艦」1:1複製艦,長81.38米、寬11.58米,耗資3700萬元。

2016年9月30日,原定2014年9月17日下水的「致遠」紀念艦在兩年之後終於下水。2016年10月1日清晨,「致遠」紀念艦披著霞光從丹東港出發,經過數小時拖航後,在浪頭港亮相,民眾可以看到紀念艦的整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YesuGwBvvf6VcSZN8w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