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化的追求,磨滅的是無法恢復的靈性。
01
追逐名利本身沒有錯,因為我們的生活需要物質襯托,才能得到一種舒適自在,如果連最起碼的物質都解決不了,談何人生質量,更談不上人生追求。
但是一個人不懂得把握適度,在虛妄的追求之中喪失本性的時候,磨滅的也是天生的那一份靈性,最終不但讓自己失去更大的利益,還會喪失那一份靈性,錯失了更大的一份造詣。
從前有一個人叫方仲永,他天資聰明,5歲的時候就能寫出來才華橫溢的詩篇,而且他的詩主體分明,非常具有欣賞價值,可謂是一個神童,就連鄉里的秀才都常常請他作詩,並且還會給他一些銀錢。
這本來是一個挺好的事情,既能發揮自己的聰明天性,又能以此謀取一些福利。
這個時候,他貪財的父親認為既然有利可圖,那乾脆就把他變成一棵搖錢樹,批量生產,以此謀取利益。
也正因為這一個教育方式的偏頗,忽視了對於他天性的發掘以及沉澱,讓他失去了必要的累積過程和修身習性。
後來的方仲永,逐漸的以賺錢為目的去寫詩,最後荒廢了才學,他的那一份寫詩的靈性早已經被磨滅,寫出來的詩早已沒有了靈魂,已經毫無新意,更沒有價值了。
任何一個天生有趣的靈性,當沾染了太多的功利時,就會被磨滅的體無完膚,了無蹤影。有的時候拋開功利,保持一份心性的純凈才有德行修養的深度,才有人生靈魂的乾淨。
國學智慧《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學者要收拾精神,並歸一路。如修德而留意於事功名譽,必無實詣;讀書而寄興於吟詠風雅,定不深心。
做學問的時候,要集中精神一心一意致力研究,如果在修養道德的時候,還不忘記那些成功與名譽,必定不會有真正的造詣。讀書的時候如果只喜歡附庸風雅,吟詩詠文,必定難以有所收穫。
02
古人云:稟受才智於自然,回復性靈以全身。
一個人的才智和靈性需要符合自然之道,用自我真性情去襯托和培養,才能夠真正的深入和發掘。如果只是當做一時謀求財富的資本,那麼這一份靈性便會更快的磨滅。
因為一個人處心積慮的想從這個世界上賺取利益,必定會刻意迎合世人煩擾喜好,處心積慮的生活,最後適得其反,就如同方仲永一樣,最後喪失了寫詩的靈性。
大家對中醫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了解,在中醫方面,德行越好的人醫術越好。
就是因為他的德行好,沒有把太多的功利心,沒有刻意的去迎合,也沒有刻意的去賺取利益,他們的內心有一份純粹,所以說醫術必然更加精湛。
而那些一味的以名利為目的的行醫,最終一定會被自己的功利心所禁錮。
一個人在社會上受誘惑久了,心裡就會受到功利的浸染,充滿機心,一味的處心積慮,甚至突破道德的底線,這一切的結果都會讓自己的靈性污染,最終喪失。
莊子就說這樣一句話: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
通達生命實情的人,不去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東西,通曉壽命實情的人,不去做對壽命無能而為力的事情。保養身體一定要具備物質條件,物資有餘而不能保養身體的人也是有的。保住生命必須先讓形體不要離去,形體不離而生命已經死亡的人也是有的。
世俗之人,有許多東西是超出自己個人能力和欲求範圍之外的,明知能力有限,還費盡心機的去追求,最後不免陷入煩惱之中。
要想真正的通達生命,必須要拋開這一切的執念,才能保持人生中最好的靈性,最終才能有更高的造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CZKvW4BMH2_cNUgFpMJ.html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