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奪冠,誓死不忘!國慶檔第一槍響了

2024-10-03     十點電影

文 | 十點電影原創

國慶檔第一槍,夠穩。

上映四天,票房直衝5億,全網自來水安利。

很多觀眾表示: 作為一個中國人,此時的愛國情懷達到了頂峰,哭到眼睛都發痛了。

超出預期。

很多觀眾的第一選擇,不會有錯——

陳凱歌《志願軍》系列三部曲的第二部——

關於「抗美援朝」的故事。

如果說上一部是在鋪墊,全景式展現戰爭的背景,突出「為什麼打」、「怎麼打」,這一部終於開始玩真的了。

一場生死之戰的實況。

電影聚焦在這一「偉大的勝利」——

面對不可能會贏的戰爭,我們如何能打贏?

不能忘

相信很多人都還記得,初中課本里有這樣一篇文章——

《誰是最可愛的人》。

這是作家魏巍從朝鮮戰場歸來後所著的報告文學,以此熱情謳歌志願軍的英雄事跡。

文中的故事,就來自於第一部中的松骨峰戰鬥

中國人民志願軍38軍112師335團,以百人之力,誓死阻擋美軍的重火力,在這場空前慘烈的阻擊戰中,最終戰鬥後僅剩7人。

在無險可守的情況下,美軍五次衝鋒,志願軍陣地被燒成火海,但戰士們卻全無退縮,「3連是打不垮燒不爛的!」

電影中的孫醒(陳飛宇 飾),就是這場戰鬥中的副連長。

在第二部中的他,因為戰爭患上了應激失憶症,只能記住碎片化的畫面,當他再次經過松骨峰時,他的耳邊仿佛還迴蕩著戰士們的呼嘯聲。

但當初硝煙瀰漫血肉模糊的戰場,早已經變成一片雜草叢生的廢墟,唯有幾塊破碎的兵器依稀能辨出戰爭的痕跡。

那時還是大雪紛飛的冬天,轉眼間已到光著膀子的夏日。

恢復記憶的孫醒,卻始終不能忘記那場戰爭的慘烈,他大聲喊出自己所在軍隊番號,一瞬間所有戰士都不禁為這倖存的夥伴歡呼。

從松骨峰戰爭到第二部的鐵原阻擊戰。

戰爭不斷在升級,戰局也有了新變化,這場戰爭比我們想像中還要殘酷,它有太多的不可能,卻以血肉之軀變成了可能。

電影中印象最深刻的兩個細節。

一是在華語戰爭片中,幾乎從未展現過的「軍工」體現。

軍工專家吳本正(朱亞文 飾),他向戰士們詢問仿製武器存在的不足之處,有個年輕的戰士表示擲彈筒投不准,但現在可以克服了。

戰士說出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方法——抵近投彈。

且不說靠近敵軍更容易被流彈打中,在投彈後的半徑距離內也很難逃跑,但戰士們卻別無選擇,在缺乏彈藥和實練的情況下,他們唯有以命相搏。

年輕戰士的班長就因此喪命,他舉起投擲彈炸了敵軍的坦克,也炸死了自己。

而當同樣的處境再次發生,在那一刻,他也在用生命踐行已故班長的使命。

二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犧牲精神,誓死不退。

李想(朱一龍 飾)帶領的188師全部戰士,他們在面對強大的聯合國軍時沒有半分膽怯,坦克、炮彈,戰友們接連倒下,繼續守在這裡等同於死,但戰士們卻始終堅持——

「我們一步也不會再退了」。

槍林彈雨,血肉模糊,但中國人民志願軍卻依然在前沖。

他們是戰場上最可愛的人。

記憶中課本上的故事,此時終於有了具象化的一幕。

民之小家

比起殘酷的戰爭場面,戰爭背後「人」的故事更打動人心。

電影中有這樣一家三口。

開場就是一幅溫馨場面,兒子打仗光榮返鄉,父親激動接他回家,妹妹在開心包餃子,抗戰勝利,舉國歡慶。

但這幸福的團聚轉瞬即逝,戰爭需要他們,抗美援朝的軍令一下,他們義不容辭衝鋒上陣。

下一次再見,已在前線。

父親不是父親,現在是63軍189師的首長李默尹(辛柏青 飾),兒子不是兒子,成長為63軍188師的營教導員 李想,女兒也不是女兒,自動請纓來到朝鮮成為對接聯合國的廣播翻譯官 李曉(張子楓 飾)

在戰壕中一次匆忙的團聚,他們格外珍惜,因為無法預判這會不會是最後一面。

一家三口,都已經做好了在朝鮮戰場犧牲的準備。

在陳凱歌的電影中,特別擅長使用道具作為情感的關聯。

《志願軍:存亡之戰》中,也設計了很多這樣的細節。

比如, 一把鑰匙

第一部,李曉在聯合國時就把鑰匙掛在繩上,不管去哪都隨身攜帶,家人時刻在心中。

到了第二部,李默尹在離家時也會帶走家中的鑰匙,這是情感寄託的所在。

還有, 一顆糖

李默尹轉交給李想的一顆糖,他時刻帶在身邊,不僅連接起了久別重逢的兄妹,也讓上陣殺敵的父子有了短暫重聚。

從國內帶來的這顆糖,也是他們對於回家的期盼。

這場戰爭與之前的戰爭不同,雖然同是為了國家而戰,但抗美援朝卻要背井離鄉遠赴朝鮮,打勝仗回家就是每個人心中的奢望。

電影中有這樣一幕。

在戰士們趁雨夜等待突襲時,聞到雨里泥土的味道,這味道像是家一樣,河南種大豆,江西種芝麻,在這一刻,所有戰士對家鄉的想念到達了頂峰。

當李曉在廣播中唱起《黃河大合唱》時,天南地北的戰士此時都被鼓舞,他們高呼著自己的家鄉,衝鋒在戰鬥的第一線。

《志願軍:存亡之戰》不僅是一部宏大的戰爭片,還有詩意又浪漫的人性光輝。

在戰爭中融入細膩的親情,這也是導演陳凱歌的細節之處,每個鮮活的角色,通過一個道具、一句台詞,就讓觀眾產生共鳴,對戰爭有了更深的感觸。

電影在告訴我們,當年無懼生死的戰士,他們只是中國無數個普通的人,但是歷史賦予他們責任和使命,為了家人,為了後人,義無反顧的衝上前線。

每一個「小我」組成了家,因為保家所以衛國。

國之大家

先有國才有家。

這是《志願軍:雄兵出擊》的故事背景,「抗美援朝」為何不得不戰——

只有打贏,中國人才能生存下去。

但這過程卻是一部戰爭血淚史。

到第二部,電影走向新階段,主要聚焦在戰爭——

第五次戰役後期,鐵原阻擊戰。

鐵原是朝鮮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是志願軍的後勤補給中心和集結休整地區,一旦失守,志願軍的補給線將被切斷,陷入更加艱難的境地‌。

然而,敵軍卻在得知志願者後勤補給不足的劣勢後,突然發起襲擊,我軍只能被迫戰鬥。

這場戰役至關重要,起著決定性的因素,被稱之為「存亡之戰」。

於是,第63軍受命進駐鐵原戰場,建立起穩定防線。

但這幾乎不可能。

首先,體力支撐不住,63軍自入朝以來幾乎沒有休整,當時更是剛結束持續一個月的作戰,在這樣的狀態下,他們要正面對抗「聯合國軍」的4個師,等於羊入虎口。

其次,雙方軍力懸殊,敵軍全部都是重武器,而我軍所使用的都是質量不佳的仿造品,根本抵擋不住這樣的攻勢,導致死傷無數。

再者,兵力兩倍之差,我軍只有2.5萬戰士,很多戰士實訓經驗尚淺,卻要打贏敵軍5萬人,還有傘兵、炮兵等精兵。

這是一場不可能勝的戰役,但我們卻別無選擇——

只有死守。

一是精妙戰術,以智破敵。

幕後就能看出花了大功夫,導演陳凱歌表示,光看歷史素材都覺得驚心動魄,戰士們爭分奪秒能建造戰壕,從源頭上阻擋敵軍的重武器無法使用。

想要做到以少勝多,不能單靠蠻力肉搏,還要有足夠的作戰策略,軍隊內現有的裝備都物盡其用,最大化發揮出能量,給予敵軍一重擊。

二是犧牲精神,視死如歸。

每個戰士都做好了不勝利不回家的準備,他們用血肉之軀來阻擋住敵軍的入侵,不怕死所以無所畏懼,勇敢向前,即使敵人的炮火衝擊而來,他們依然堅守於此。

因為他們為國而戰。

「每個人就像一顆釘子一樣,狠狠地釘在自己的陣地上。」

在電影背後,很多人不理解陳凱歌為什麼要拍《志願軍》?

但在十點君看來,最合理的解釋就是,生於1952年的陳凱歌,本就成長於那個此生不能忘懷的時代,這或許就是那個年代脫不掉的精神文化烙印。

在幕後記錄中,陳凱歌也在聲音哽咽的認真表達:「不能忘」。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在電影中,有這樣一個角色「楊三弟」。

他是一名戰損記錄員,拿著相機拍下每個戰士的遺體照片,在本上寫下每個死去戰士的資料信息,他在做的就是讓每個犧牲的戰士都不被遺忘。

而導演陳凱歌也像是這樣一名記錄者,他將那段歷史重新展現在我們面前,告訴我們先烈們的英勇付出永遠有人記得。

這或許就是《志願軍》的意義,因為每一個英雄都應該被記住,這段歷史也該被銘記。

「他們回不來了,但我們不會忘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7ed8a915321bfbeda3bd4f43a16c4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