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新版的《聯大八年》,一本小書可以連續印刷,說明它已走在經典的路上。我不算最早關注西南聯大的學者,我算最早將西南聯大由嚴格史學領域引到公共領域的研究者。不是所有專題歷史研究都能引起公眾的興趣,凡引起公眾興趣的歷史現象都與當下的現實相關,西南聯大就是這樣的歷史現象。
國外對西南聯大的研究比較早,專著基本都是30年前出版的,我知道有易社強的《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還有一位日本學者專門研究西南聯合大學,我沒有記住人名。20世紀80年代,台灣政治大學楊正愷先生的碩士論文就是專門研究西南聯大的。1998年出版的我的著作《西南聯大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從專題性來說,是較為集中涉足這一研究領域的,我的角度是西南聯大知識分子的歷史命運及對當代的啟示,當時其他研究者可能還是在中國現代史或高等教育史領域觀察西南聯大。這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是聞黎明先生的《抗日戰爭與中國知識分子》,從西南聯大和中國知識分子角度,研究他們在抗戰中的作用和複雜關係。另外,楊奎松、王奇生等學者也有專題研究,比如西南聯大教授與國民黨的關係以及當時的學生運動等,都很有深度。
《聯大八年》是一本關於西南聯大的早期文獻,如果與後出的文獻比較,可能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我們判斷研究對象的史料基礎,首先要有時間概念。不宜用後出文獻的完整性、系統性,來否定早期的史料。具體到西南聯大的史料,從學術角度,可分為幾方面,第一是關於學校、學生生活的完整、原始的檔案,這是最重要的一種。但是在經驗和事實里,任何研究者想要完整地使用這些材料,並不是一件很方便的事。西南聯大的檔案,分散保存在清華、北大、南開和雲南師範大學四處,研究者使用的難度很大。因為不能完整、系統地使用原始檔案,所以研究者必須做基礎的文獻準備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這個工作實際上已經初具規模。早年清華大學編校史的時候,就選用了很多西南聯大的檔案,1990年代結集為《清華大學史料選編》,西南聯大校友會建立以後,他們又出了《西南聯大北京校友會簡訊》,不斷回憶、彙集一些史料,還有清華、北大、南開校友通信里也有相關材料。現在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材料,是雲南教育出版社一套六卷本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這是清華、北大、南開和雲南師大校史委員會的專家和學者聯合查閱保存在四個地方的檔案整理彙編而成的。最新關於西南聯大的大型文獻是今年雲南人民出版社龍美光主編的《民國書刊上的西南聯大記憶》和張昌山主編的《〈今日評論〉文存》《〈民主周刊〉文存》。
如果用完整和系統的概念來判斷,《聯大八年》肯定趕不上後出的文獻,但後出文獻的缺點是受到後人眼光、判斷的影響,可能還考慮到一些人事、校際關係的因素,多少造成對原始材料的取捨,使完全恢復早年的真實生活狀態成為不可能。在這個意義上,我覺得把《聯大八年》和後來的文獻做簡單比較是不恰當的,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文獻,各有各的價值。比如《聯大八年》一書中,彙集了當時學生對聯大一百零二位教授的素描,那是學生在同時代對老師的簡單印象,帶有文學性的描述,感性的因素比較多,但很傳神,也接近歷史的真實,這些東西在後來編撰過的文獻、檔案和會議紀要中就很難見到。
《聯大八年》,大體上相當於一個簡略的西南聯大校史,儘管比較零亂,也不系統,但思路還是清晰的。它一共是三部分:「歷史回顧」「聯大生活」和「聯大教授」。今天重印這本書,首先要肯定它的價值和意義。第一,它在普及或者讓更多人了解西南聯大的真實情況方面是一本原始文獻;第二,它保留了很多珍貴史料,涉及的一百零二位教授的印象是比較完整的。過去我們所知較多的是文史哲教授,自然科學的史料相對文科不大容易保留下來,但這本書均有涉及。人們如果想要了解這些教授的上課細節、生活習慣,本書都提供了豐富的資料。第三,從出版角度而言,儘管對專業研究西南聯大的學者而言,這並不是一本稀見的書,但因為當時用繁體字,印刷質量也比較粗糙,七十多年過去了,這本書確實有重印的必要。從專業角度判斷,《聯大八年》是早期文獻記錄西南聯大相對完整的一份材料,書里有社團生活、教授生活,也收錄了馮友蘭寫的聯大簡史。當然,由於編者和條件限制,這本書稍顯零亂,因為本書不是出於專門學術目的編撰,所以體例並不十分嚴謹,而是偏重於文學化、生活化。
過去一般把西南聯大放在高等教育史的範圍里研究,例如教學模式、課程設置、校園文化等;而另一種視角則是把聯大放在現代史的格局裡面去考察,例如考察聯大和國民政府、民主黨派的關係,或者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和國家命運的關係。今天關注西南聯大的人,更多是注意到了其精神方面的因素,特別是與當下中國大學的比較。歷史能夠引起同時代人的興趣,都是因為對當下有所啟示。西南聯大之所以能成為時代熱點,是因為所有歷史研究者都把歷史與當下比較所缺失的那一面對接起來,通常難免會有情感上的渲染,這些都是基於研究者對當下大學制度的感受。研究歷史除了追求真相之外,注意它對當下生活的啟發意義,這在一般歷史研究中也是普遍現象。有人認為,當下關於西南聯大的學術研究,有神話西南聯大的傾向,我個人認為還不至於此。西南聯大在當時確實集結了一批中國最好的教授、最好的學生,它的人才結構非常合理,培養出了楊振寧、李政道這樣的英才。中國有很多學科的成熟都和聯大有不解之緣。西南聯大學生後來成為中國很多學科的重要力量,在學界有非常穩固的學術地位,所以西南聯大對中國當代科學與學術的影響,一時還很難消失,恐怕只有等這一代人辭世多年之後,這個學術周期才會發生變化。任何歷史在當代被重新發現,都難免有一種「神話」的意味,但人們對西南聯大的興趣和熱情中包含的理想追求,應當得到理解。重印《聯大八年》,讓過去的歷史重新回到現實記憶中來,它的文獻價值和現實意義借現代出版業得到了體現,是一舉兩得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