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城電影節開幕當晚,人們聚集在Macé沙灘,在海風、夕陽與大海的陪伴下觀看《楚門的世界》,露天沙灘影院之美,讓人好像隔著螢幕便能感受到海風吹拂臉頰,腳底所踩的沙石的觸感。
坎城沙灘電影院
露天電影現在看起來依舊非常新潮,實際上其僅比電影的誕生短十多年,也有百年歷史了。
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12年後,第一家移動電影院誕生。
21年後,人們發現看電影的地方,不一定非要在封閉固定的電影院裡,其實只需要黑沉沉的黑夜,一個移動放映室,一塊足夠大的幕布和空置的空間,擺上數把椅子,就可以看電影了!
於是,在露天的環境中隨著夜晚的露水看電影的休閒方式誕生。
1920年,柏林的露天電影院
1916年,那個時候的電影甚至還沒有進入有聲時代。
在1916年的12月9日,世界最早的露天電影院——澳大利亞的太陽畫影電影院(Sun Picture Gardens) 座無虛席,人們懷著新奇感,等待著第一部放映的《Kissing Cup》,一部誕生於1913年的英國無聲體育電影。
就此,露天電影院成為當地休閒生活的一部分,被當地人描述為是一個名叫「仙女」的鋼琴師,在為無數個靜默黑白的夜晚伴奏。
露天電影院似乎自帶電影般的戲劇色彩。在二戰期間,澳大利亞布魯諾的太陽畫影露天電影院在空襲中艱難倖存,在潮汐洪水期,每晚電影院都會被水淹沒,人們甚至能在看電影的同時釣到魚。
再後來,人們的觀影體驗時不時會被附近機場的飛機所打斷,但無論以上哪些困境,都無法阻止露天電影院成為當地生活中人們最喜愛的休閒場所。
電影誕生後的第38年,另一個腦洞大開的美國人Richard Hollingshead Jr.在新澤西州創辦了第一家汽車電影院。人們不必下車,只需要將車停在固定的空位中,就可以在車內看電影。
1934年,加州的汽車電影院
當然,汽車的距離是測量精準的,保證每個人都能暢通無阻地看到螢幕,而聲音問題,則有專門的無線電頻道播放電影聲音,觀眾只需要在車內用車載收音機收聽。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汽車電影院的巔峰時期,這個時期,也是二戰後歐美經濟文化最為繁榮的時段,大眾文化與流行文化占據著主流,好萊塢的奇聞軼事緊緊把控著人們的注意力,消費主義興盛,汽車成為每家每戶都具備的物品,這些共同促成了汽車電影院的誕生。
直至1960年代中期,美國共有大大小小5000家汽車電影院。
汽車電影院
作為家庭最主流的娛樂方式,汽車就像是客廳的移動延伸,封閉的空間保有隱私性,無論多吵的小孩也不會影響到其他人,而汽車電影院更常見的景象是,父母帶著穿睡衣的孩子們來看電影,以便回去的時候直接上床睡覺。
1956 年,一名服務員在義大利羅馬附近的汽車電影院向顧客分發揚聲器。(照片:Marilyn Silverstone/Magnum Photos)
汽車電影院是開放包容的,一輛寶馬可以停在一輛霍頓旁邊,鮮少有人會在意這一點。但固定的電影院不同,在1967年反歧視法頒布前,只有歐洲人能坐在電影院的中間,其他白人與亞洲人的座位被固定於左側,其他有色人種只能坐在右側並只能從特設的門進出電影院。但是眼前放映的影片中,卻在上演著對種族隔離的抵制與反抗。
1982 年的蒙特婁「電影公園」。
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一代,對汽車與露天電影院有著印象非常深刻的記憶。因此,在今天看來,汽車和露天影院會帶有濃厚的復古懷舊的浪漫色彩。
在這一代人心目中,露天電影院的記憶比電影內容的記憶更鮮活。
Lana Del Ray《Doing Time》MV中的汽車電影院
那個時代,沒有付費電視,沒有網際網路,沒有手機,年輕人認為露天電影院是一個獨特的體驗,想像一下幕布外的星空,青草的氣味,夏日夜晚略帶潮濕的空氣,安靜而聚精會神的人群,這種感受是在家裡一個人喝著啤酒看電視無法比擬的。
隨著時代的變化,技術不斷進步,露天影院的地點也愈發新奇。
克羅埃西亞的孤島電影院
除了沙灘電影院,森林電影院外,2018年的《碟中諜》首映式,更是放在了挪威的峽灣。2000人徒步4小時爬上挪威峽灣看電影,而這裡正是湯姆克魯斯在影片中上演生死絕技的地點。
英國人更是發明了浴缸電影院,人們泡在熱水浴缸中,邊喝酒邊玩耍邊看電影。還有人發明了環保電影院,通過觀眾人力自行車驅動電影院,在運動的同時,為電影院免費發電。
浴缸電影院
人力自行車供電的露天電影院
隨著郊區租金的上漲,露天電影院變得更少見,而倖存下來的那些,則通過額外收入來支付租金。於是現在,我們經常會看見露天電影院伴隨著當地樂隊的音樂會,跳蚤市場,食物車一起出現。
食物車電影院
在疫情期間,露天電影院開始復興,這同時也促成了「陽台電影院」之類的發明。
在馬德里,市政府發起了「陽台電影院」計劃,在馬德里人為醫護人員鼓掌感謝後,開始在對面樓棟上放映電影,而這個流動電影院在20多個社區間流動,讓隔離變得不再那麼枯燥。同樣在科隆,當地人將經典電影投射到房屋的空牆壁上,以保持社區意識和鄰居之間的凝聚力。
屋頂電影院
自電影誕生以來,人們對於大銀幕和團體體驗的渴望一直未曾衰弱過。而來自電影、藝術和文化的美麗就像食物,雖然聽起來可能微不足道,但它們就是我們靈魂的食物。露天電影院、汽車電影院等雖然形態各異,但在最根本上,它們也從未偏離這一點。
參考文章:
https://celluloidjunkie.com/2020/04/17/larger-than-life-outdoor-cinema-thrives-in-the-pandemic/
https://nypost.com/2020/04/15/mobile-cinemas-entertain-spaniards-stuck-in-coronavirus-quarantine/
https://openaircinema.blog/history-of-open-air-cinema/
撰文 | 張家樂 編輯 | 曉萌 運營 | 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