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他們也太會裝了!

2023-08-25     視覺志

原標題:救命,他們也太會裝了!

如今上個班,是一點秘密都沒了。

最近火爆全網的豬豬俠表情包,又將打工人的心理狀態抖了個底朝天。

初入職場:划水是不可能划水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划水的。

工作一年:不划水的工作將毫無意義,不然難道拚命加班嗎?

打工人雖然心裡重拳出擊,但到了公司面對領導,還是主打一個唯唯諾諾。

比如小視昨天在網上發現的一個國產劇cut。

女主受夠了一天24小時隨叫隨到,還動不動就背鍋的工作狀態,對著領導破口大罵。

「雜事都是我來,鍋也是我背,餅都不帶給我畫的,就想把我往死里弄啊?」

「我現在很累,我要休息,我要睡覺。」

「我告訴你現在幾點了還喝咖啡,小心喝猝死你。」

但鏡頭一轉,剛才的場景只在她心中浮現。

面對領導一通「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絲滑小連招,想想房租和各種生活開銷的她,還是像往常一樣,面帶著微笑說出了兩個字:好的。

這一情節,不僅準確擊中了每一個社畜的內心,還精準描繪了他們會採取的行動。

等小視去看了幾集劇之後,也被劇中所描繪的「裝腔」真實到了。

只想說一個人打工真的很無助,到底是誰在我們身上安裝了監控啊?

今天這篇好好聊聊——

為什麼當代打工人愛好裝腔?

到底是誰在裝

那英著名講話「媽的,最煩裝逼的人」,到明天就正式發表十二周年了。

在這十二年里,社會環境發生了許多變化,但人的天性一直沒變,比如最煩裝逼的人。

或者再加一條:最煩不讓我裝逼的人。

二者相疊加,既構成許多人社交的動力來源所在,也形成了許多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因為裝逼,有裝成的,就會有失敗的。

比如經典永流傳的「法式小麵包」梗,已經進化出裝逼、諷刺、先聲奪人等好幾個版本。

把裝逼說得文雅些,就是裝腔。

小視開頭所說的《裝腔啟示錄》,就為我們描繪了當代人的裝腔群像。

女主唐影在飛機上發朋友圈,要噴香水,放本書,擺好墨鏡、咖啡和筆記本。

美美拍完照,還得加上精心雕琢的文字。

「身為律師,難得清凈的時間就是在飛機上,沒有電話網絡,沒有郵件必回。可以短暫地逃離,做一回自己。讓機艙成為我的空中移動圖書館。」

男主許子詮,想跟座位相近的唐影搭訕,但不能直接要微信。

用的方法是跟空姐閒談,以表明自己跟她很熟,且之前都是坐頭等艙出行,財力雄厚。

唐影的上司王律,家中有親人去世,披麻戴孝但仍不忘參加線上的工作會議。

結果被親戚一句話破防:裝什麼成功人士啊?趕緊磕頭去吧,艷紅。

唐影的客戶劉總,逢人就炫耀丈夫體貼、會疼人,前幾天又給她買了個新包包。

在劇中,像這樣的行為還有很多。

比如朋友周末聚會,張口閉口法fà國新浪潮電影以示品味高超;做飯忘記放鹽,說是喜馬拉雅玫瑰鹽味道比較淡;去酒吧搭訕美女,賣弄從網上學來的寶典……

不是82年,我不是很認可

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也難免會或多或少的裝腔。

升職加薪、看到絕美的風景、新買了條裙子、抽到絕版的卡片、有個滿眼是你的對象、換了全新的iPhone 14 Pro Max、孩子期末考了第一名、半小時釣了三條魚……

能給別人看的,大多是刻意營造的。

就連遇到各種窘迫的事,也可以在豆瓣等平台發一個社死的帖子,嘴角上揚著敲擊鍵盤,打下一行:家人們誰懂啊,我哭死……

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在裝腔。

即使你認為自己並沒有裝,但只要還在社交,在他人眼裡就未必。

為什麼要裝腔

問題也就隨之即來:我們為什麼要裝腔?

裝腔又是從什麼時候起,成為了一種標準範式?

把同一個人的微信、QQ、微博、豆瓣、B站、小紅書等帳號擺在一起,很可能會發現兩種截然不同的人設。

比如微信跟朋友說著「戀愛,狗都不談」,但等在視頻網站看到帥哥美女混剪,少不了留下一個「我可以」且帶著三個感嘆號的彈幕。

電話里跟爸媽說著一切都好,但實際周末晚上十一點還在瘋狂加班,跟朋友吐槽說「這個b班是一天也上不下去了」。

就像每周一,在各個聊天群都不難見到的表情包:想死,但覺得該死的另有其人。

陳丹青曾說,藝術就是裝逼,他從小就喜歡裝逼,裝到了現在,裝成了。

很多人之所以裝腔,最簡單的理由就是自己現在還沒成。

想要擁有的東西,目前還沒有;想要達到的目標,還去之甚遠。

當下不盡如人意,便想到了裝腔。

比如劇里的唐影。

工作需要她身著正裝,可租的房離公司又遠,只能穿著運動鞋坐地鐵,出站後再換上隨身拎著的高跟鞋。

想花大幾萬買正版的衣服,但想想覺得太貴了,只花幾百塊買了缺碼且剪牌的「正版」。

裝腔,是在給自己造夢。

還有劉總和她的富太太朋友們。

劉總說丈夫真是敗家,前幾天又給她買了個包,這麼多錢幹什麼不好?

但一看她的表情呢,笑得都快合不攏嘴了。

幾個富太太看了看劉總手裡的新款迪奧,或不經意間拎著自己的包,或小心翼翼地把包藏在身後不起眼的地方。

很明顯,前者們的包價值相當,而後者的包稍遜一籌。

但劉總的丈夫真愛她嗎?

一對夫妻在外人面前,是假意應付,還是情投意合,大家都心知肚明。

不過礙於情面,不會直白地去戳破罷了。

社會上有許多人,裝腔是真為了裝,是打腫臉充胖子。

但還有一種裝腔,則是無可奈何下的選擇。

比如李健唱火的《父親寫的散文詩》里,有這樣一句歌詞:明天我要去鄰居家再借點錢,孩子哭了一整天,鬧著要吃餅乾。

當歌中穿著藍色滌卡上衣,蹲在池塘邊上狠狠給了自己幾拳的人,在腦海中浮現,我們很難不想起養育自己的父母。

俗話常說「萬事不求人」,但為了孩子的溫飽、升學與就醫,卻不得不放下臉面去求人辦事。

他們並非不知裝腔不能解決問題,而只是暫時掩蓋問題。

但能夠維持住僅有的體面,已經是另一批人的奢望了。

裝腔是一種上進

在絕大多數語境里,裝逼與裝腔都是負面詞彙。

它指向好大喜功、裝腔作勢,甚至是在別人的傷口撒鹽。

但如果出發點是好的,且掌握住分寸,就是一種生活的調味劑。

比如朋友圈裡的美食、美景、全家福、結婚照,只是曬出來分享生活,還可以給別人帶去好心情。

當下很流行的一個說法是:00後整頓職場。

把辭職信甩老闆臉上,動不動去勞動仲裁,舉報公司偷稅漏稅。

但他們不是故意要跟領導對著干,而是二十年來所接受的教育,讓他們發自內心看不慣諸如「加班文化」與「酒桌文化」在內的所謂文化。

表現在語言和行動上,便成了一些「過來人」口中的「不會來事兒」與「裝腔作勢」。

前幾天的某則社會事件里,有人說「酒吧認識的,都跟人玩到後半場吃夜宵了,怪人沒把你當正經女孩?又圖人家的,又裝」。

如果這算裝,那小視只想說,她裝對了。

不僅如此,我還希望這樣裝的人越來越多。

有時,「裝腔」還指向一種「腔調」。

比如舊上海所說的「老克勒」,是精緻的生活方式與進取的生活態度兩相結合。

即使生活再不如意,也要維持住基本的體面。

在王家衛的電影里,我們見過許多這種人。

比如知道妻子出軌,卻不動聲色,只是在街邊攤吃餛飩,吃到額頭泛青筋的周慕雲。

而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不去強求腔調,則是另一種腔調。

劇中的唐影,剛開始誤以為剪牌、缺碼的奢侈衣物也是正版,便在網上下單。

可當知道這種東西「一眼假」的時候,她又選擇了退貨。

她是渴望華麗的外衣,渴望更好的生活。

但這不代表,她真就沉浸在虛假裡。

余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說過年輕人算命也是一種上進。

因為他們還在期待生活中有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

按照余華老師的邏輯,裝腔也是一種上進。

他們會和親朋好友一起旅遊、露營,在特定的節假日給自己一些儀式感。

會約同道中人去插花、騎行、爬山,或是在小區打打羽毛球。

會在下班後,慢慢悠悠地city walk,對著夏日夕陽(夜空)拍照。

而這些在朋友圈裡發九宮格照片,分享「今日份美好」的人們,也是一種上進。

因為他們還有心情裝腔,還願意分享美好的事物。

這代表著,他們還對生活有所期待。

並願意將這份期待,分享給更多的人。

他們還願意相信美好生活就在前方迎接自己,只要自己再咬牙堅持,再奮力前行,便能擁有。

從此柳暗花明,如鳥上青天、魚入大海,再也不受羈絆。

而每個打工人,在疲憊的午後、輾轉反側的夜晚,在朋友圈看到「裝腔」的精修照片,讓人捧腹大笑的段子,都可以從中得到力量,並支撐自己繼續前進。

幸好,他們還在裝腔。

幸好,我們還在裝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4f0afb951e3148f1b994cc18d4dee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