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沐哲
編輯|芝士鹹魚
去年,「全職兒女」現象悄然興起,這一詞彙也被收錄進「2023年年度網絡流行詞」。
「全職兒女」概念的普及,始於豆瓣網一個名為「全職兒女工作交流中心」的小組,指「年輕人脫產寄居父母生活,並通過一定的勞動換取經濟支持的新型生活方式」。發薪者不再是老闆,而是你的父母,工作內容也從滿足職場各項KPI指標,換成做家務以及為父母提供情緒價值。
豆瓣「全職兒女工作交流中心」小組頁面截圖
需要強調的是,做全職兒女不等同於啃老。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看來,全職兒女本質上是父母把家裡請保姆的錢用在孩子上。面臨就業壓力的年輕人,大多也只是暫時回歸家庭,在承擔家務陪伴父母之餘,通常還會保持學習,尋找新的職業目標。
一年過去了,有些全職兒女很快適應了為父母打工,認為在家庭經濟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做全職兒女是雙贏,父母得到全天候的陪伴和照顧,子女們也不必在職場卷生卷死,是「就業難」背景下的另類解法。
但也有些親歷者認為,即使回歸家庭,自己依然無法擺脫焦慮感,整天和父母處於同一個空間,不同代際的觀念差異,反倒加劇了家庭矛盾。
《不求上進的玉子》劇照
部分身處夾縫中的全職兒女,計劃告別這段緩衝期,或打工或創業,重新規划起自己的未來道路。
全職兒女們回歸家庭後悔了嗎?他們為何想要再度回歸職場?「十點人物誌」採訪了三位前全職兒女,以下是他們的講述。
「博士畢業靠父母養老金生活,
全職兒女讓我更抑鬱」
@小於,當過4年全職兒女,目前求職中
「全職兒女」一詞,出現於2022年年底,但在這個概念出現前,天津女孩小於已經是該群體中的一員。
她本是天津某985高校歷史系畢業的博士,畢業後去一家民企做展覽策劃。正式工作後,小於發現,常年處於學術象牙塔的自己,不那麼適應職場生活,她性格執拗、較真,常和客戶據理力爭,和同事相處也不融洽。
彼時,和小於相戀三年的男友突然提出分手,離開了她所在的城市。
職場與情感的雙重受挫,讓小於夜夜失眠,心慌心悸,出現幻聽的現象。她懷疑自己生病了,去醫院看病時,精神科醫生證實了她的猜測,診斷書上顯示她患有中度抑鬱症。中度抑鬱症度的特徵是「對所有事物喪失興趣、精力降低、持續性情緒低落」,而這些症狀和小於的狀態基本吻合。
小於去看心理醫生的醫院,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看到診斷書的那一刻,小於覺得自己不能再拖下去了,她主動向領導提交辭職報告,準備回家休息,脫產學習考公務員或編制崗位。
起初,小於父母對女兒辭職的選擇非常理解,或許是怕她病情加重,父母很少提工作相關話題。小於的母親是重點中學優秀教師,父親是退休工人,家裡算不上富裕,但也夠得上小康,老兩口稍微節儉些,能夠負擔女兒在家的開銷。
小於服用了一段時間抗抑鬱藥物,精神狀態也好了不少。每天早上,她陪爸媽買菜購物,負責家中一日三餐,在父母身體不舒服時陪伴他們去醫院,空閒時間會用來看書備考公務員。
到了月底,父母會給她2000多元,對於不用租房、買菜購物有父母報銷的小於來說已經夠用。
從早到晚忙於做飯、收拾碗筷等瑣事,長此以往,小於感到有些無聊,每天似乎只有等父母入睡後,時間才真正屬於自己。
小於家附近的小超市,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家的日子轉眼過了幾年,父母和親戚都建議小於重新找份工作,但遇上疫情,她的求職計劃暫時擱置。她考過三次公務員,又均以失敗告終。有時小於看到朋友圈裡同齡人的充實生活也會羨慕,但安穩閒適的現狀,讓她提不起重新求職的動力。
轉折點出現在去年。小於的父親突發腦梗,搶救6個小時後離世。父親驟然離世,家裡只剩下小於和母親。母親的性格有些強勢,原本父親可以作為母女發生衝突時的緩衝帶,父親走後,她們的衝突愈發頻繁。
經濟上,母親的退休金足夠支撐兩人的生活,但剛剛喪偶的母親,處於極度悲傷中,情緒起伏不定,在親戚有次無意間提到工作話題後,母親忍不住埋怨小於「讀了那麼多年書,連自己都養活不了」。
小於漸漸意識到,過去幾年全職在家的生活模式,很難再持續下去。她理解母親的不安,也反思自己失業幾年,社保全靠父母繳納,沒有給家庭提供過什麼助力。
在自責與焦灼中,她的抑鬱情緒逐漸加重,但她不敢告訴任何人,也沒有去醫院進一步診斷治療,因為那將會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今年年初,小於開始在招聘網站海投簡歷,想重新找份工作,投的都是歷史相關的編輯、文案崗位,雖然小於的學歷出色,就業經歷卻有著大片空白,年齡也不占優勢,面試時,她需要和剛剛畢業的年輕人競爭同一個崗位。
面試進行幾輪後,往往都沒有下文。無奈之下,小於只好先找了份兼職,給某個短視頻平台寫文旅歷史類文案,按量結算,多勞多得,她每個月平均到手3000元左右,小於自嘲,自己博士畢業,卻「親手將一手好牌打了個稀爛」。
小於常常會外出想兼職選題,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近半年來的求職經歷不太順利,小於沒有放棄尋找下一份工作的機會,她想找份正職工作,攢夠20萬積蓄,去南方城市換種生活。
偶爾,她還會夢到已經去世的父親,父親在夢裡一句話都不說,而是擔憂地望著她。小於心想,或許只有自己找到工作,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父親泉下有知,才能真正放下心。
「全職太太到全職女兒:
父母生意失敗,我必須支棱起來」
@倩倩,長期全職在家,現美妝工作室老闆
和小於一樣,同樣受過高等教育、是家中獨生女的倩倩,這些年上班的時間屈指可數,她覺得上班純屬折磨身心,扼殺了人類天然的個性與創造力。
倩倩家裡經商,經濟條件優渥,她在海外留過學,畢業於QS世界大學排名前50的曼徹斯特大學。
畢業那一年,倩倩沒有留在英國,而是決定回到老家,在父母的安排下,從事一份較為清閒的文職工作。父母不指望她掙工資養家,只希望她能平平安安過一生。
回國後,她結識了一位各方面條件不錯的適齡男性,兩人迅速結婚,倩倩有了身孕。本就不喜歡上班的倩倩,考慮到家裡並不缺她這份工資,自己也想把精力投入到家庭事務上,索性辭去了工作,一心在家照顧孩子。
倩倩沒想到,僅僅兩年過去,她的生活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孩子一歲時,她發現丈夫在外「不老實」,存在實質出軌行為。在她提出離婚時,丈夫甚至沒有挽留,倩倩有些錯愕,不明白曾經在婚禮上承諾一生都要陪伴彼此的丈夫,怎麼變得越來越陌生?
她與丈夫正式辦理離婚,帶著孩子回到了娘家,父母讓她安心住下。父母的寵愛,在此時成為倩倩的底氣,她從全職太太的身份轉換成了全職女兒。
倩倩家主做餐飲,經營產業包括飯店、酒樓、KTV,理論上,倩倩的全職兒女經歷應該相當滋潤舒適,然而,在過去的幾年間,家裡生意大不如前。父親在外投資失敗,合伙人卷錢跑路,導致資金鍊斷裂,需要靠變賣房產,才能還部分貸款。
倩倩家裡經營的海鮮酒樓,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倩倩過去不需要為錢費心,但自從家中生意一落千丈,錢成了困擾她的最大難題。
她開始統籌家裡的每項開銷,原則是能省則省,辭去了保姆和月嫂,自己親力親為照顧孩子和父母。
每天,倩倩需要凌晨五點多起床,照食譜給家人做早餐,待父母起床照看孩子後,她還會去附近菜場轉轉,與小販們為一塊八毛爭論。這成了倩倩生活里的新樂趣。
父母心疼倩倩,會幫她一起打掃衛生、做家務以及照顧孩子。倩倩則會為父母煲湯,幫他們安排自駕游,緩解家庭經濟動盪所引發的全家人的焦慮情緒。
倩倩家附近的菜市場,她特別愛去這家買水果
倩倩做全職兒女的體驗並不差,但她明白,如今家中狀況不比以往,不上班絕非長久之計。促使倩倩決定重新工作,還有一個原因,她想給自己的孩子提供儘可能好的教育環境,就像父母過去為她所做的那樣。
倩倩沒有選擇重新求職,家裡長期經商,讓她明白靠打工無法給孩子提供優越的教育環境,而是從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入手。
她平時喜歡化妝打扮,有美術底子,練習了一段時間後,倩倩開始做化妝師,接活動妝和新娘跟妝的單子,遇到新娘跟妝時,通常要在天未大亮時趕到新娘家中,持續跟妝一整天。
此時,倩倩有位好友,對方做過幾年美妝博主,正在考慮轉型。兩人一拍即合,開了一家美妝工作室,面積不大,主營業務是婚紗租賃和新娘跟妝,趕上五一、十一這樣的婚禮高峰期,她和合伙人甚至有些忙不過來。
倩倩開的美妝工作室,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從前,倩倩常常覺得自己是幸運兒,有優越的出身,不需要像同齡人那樣奮力打拚。現在倩倩發現,不管做全職太太,還是全職女兒,都不如自己賺錢更有成就感。
她只希望父母和孩子健康平安,也盼著自己將這間小小的工作室經營下去。「人生是個不斷失去也不斷收穫的過程」,倩倩總結道。
「失業後兩次當全職兒女,
重新尋找職業賽道」
@小王,兩次當全職兒女,目前在開咖啡店
在幾位受訪者中,小王是唯一一位兩度成為全職兒女的人。
他大學時讀金融專業,父母為他托關係找了家相對穩定的工作單位,坐班1年,由於看不慣領導的處事風格,小王主動辭職回家,並和家人攤牌,自己有積蓄,暫時不打算找新工作,想在家躺段時間。
說是躺平,小王每天都會陪父母早起鍛鍊,晚上和家人一起遛狗,做家務不多,主打情感陪伴,開朗幽默的他,總能將父母逗樂。小王的父母曾是體制內雙職工,有著高額退休金,在兒子回家後,每月都給他發5000塊生活費。
小王不認為當全職兒女、伸手問父母要錢是件「羞恥」的事,只將這段日子當作一種新體驗,也可以借這段時間思考自己新的職業方向。
他向來思路活泛,早些年嘗試過和朋友倒賣「穀子」(源自英文「Goods」,指二次元周邊商品,包括手辦、卡片、掛件),親手策划過漫展,在二手物品市集裡擺過攤。
小王參與策划過的漫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即使回家當全職兒女,他也只是不想上班,而非排斥工作。在小王看來,「職場是個巨大的草台班子」,領導只會發號施令,同事們遇事互相推卸責任,上下班兩幅面孔,像是在合力表演上班。
為了不蹉跎自己的人生,也不逼自己重回職場表演上班,小王想自己創業,他愛喝咖啡,考過國際咖啡師證書,於是和好友在市中心租了家店面,一起創業開咖啡店。
但他低估了創業的風險,咖啡店開張不到一年,就因入不敷出而宣告倒閉。閉店那天,他在店門口拍了張照片,感嘆「創業失敗的感受比失戀更糟糕」。
小王創業失敗的咖啡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無奈的小王再次回家當全職兒女,當初和朋友合夥創業拿的20萬,其中10萬都是父母的積蓄。父母沒有怪他,但在小王回家後,主動勸他,「只要不創業,做什麼都隨你」。
小王有些灰心,卯足了勁兒想證明自己的能力。他分析第一次創業失敗的原因,認為不是產品不行,而是沒找准咖啡店的定位,經過學習網絡上網際網路營銷手段,三個月後,他躍躍欲試地再次開啟自己的創業計劃。
這次,他提前做了充足準備,邀請當地網紅博主來打卡,又在咖啡廳角落開闢了處供應雞尾酒和精釀啤酒的吧檯,在當地年輕人群體中漸漸打響了些知名度。
小王新開的咖啡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隨著客流量的上升,小王偶爾還會反哺父母,給他們發零花錢,金額不大,卻讓他有種揚眉吐氣的自豪感。
能夠找到職業新賽道,小王覺得離不開父母的支持,以及那兩次做全職兒女的經歷。儘管這兩段經歷十分短暫,但當生活被按下暫停鍵,他才終於有機會系統地復盤過往經歷,思考自己究竟適合什麼樣的工作。
也是那段時間,小王意識到,想賺錢證明自己,不只有打工這一條道路。上班、創業,或是繼續在家做全職兒女,小王說,無論做哪種選擇,最重要的是,人不能脫離社會,更不能喪失獨立思考和養活自己的能力。
29/ Jun/ 2024
監製:視覺志
轉載:十點人物誌
微博:視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