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車站的錯別字存在了68年,這是一意孤行,還是另有道理呢

2023-11-20     小愛愛歷史

原標題:蘭州車站的錯別字存在了68年,這是一意孤行,還是另有道理呢

前言

雲壽處士老儒林,書法精明古學深。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之中,孕育出了很多文化瑰寶。我國的書法便是其中之一。老話說得好:「見字如見人」,人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字體來判斷字體的主人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寫的比較粗狂、不拘小節的話,那就代表著這個人的性格十分豪放。如果寫得比較小巧秀麗的話,可以看出字體的主人是一個比較拘謹細心的人。

另外,我國的字體沒個字都有不同的寫法不同的形態從大篆小篆到楷書行書,每種字體的學法都是不一樣的。很多字體看起來十分奇特令人理解不了,例如蘭州火車站的「蘭」字,寫的就如此與眾不同,從而令很多人對這個「蘭」字產生了誤會。

蘭州火車站的「蘭」字

蘭州火車站作為甘肅很重要的運輸樞紐,每天承載著大量的客流量。這幾年蘭州火車站並不消停,這是因為蘭州火車站接到了很多投訴。這些投訴的原因卻令人感到十分意外,他們偷投訴的都是一件事情,那就是蘭州火車站中的「蘭」。說到這裡,肯定很多人都會感到納悶,為什麼要投訴蘭州火車站的「蘭」呢?

大家都知道,蘭的筆畫十分簡單,由五筆構成。通常蘭字的寫法都是上面兩點,下面三橫。這個蘭州火車站中的「蘭」字也是三橫。只不過他這個三橫與我們平常所認識蘭字的三橫卻不一樣。蘭州火車站蘭字的下面兩橫是相同長短的。這個明顯的錯誤,讓很多來到蘭州旅遊的遊客抓住了把柄,從而紛紛對蘭州火車站的蘭字進行投訴。這一投訴便是幾十年。

蘭州火車站雖然收到了大量的投訴信息,但是蘭州火車站並沒有更改這個「蘭」字。蘭州火車站這個「蘭字」已經存在了68年了。68年里蘭州火車站每年都會接到不同旅客投訴。投訴內容大部分都是蘭字寫錯了。但是蘭州火車站依舊沒有更改這個蘭字。

張邦彥的傳奇人生

提高蘭州火車站中的蘭字,不得不說張邦彥了。張邦彥的家庭是書香世家,家裡世世代代都生活在甘肅天水。雖然張邦彥出生的年代不太平,但張家人已經沒有忘記培養他的文學修養。年僅十歲的張邦彥就已經開始跟著家裡的祖父識文斷字。對於十歲的張邦彥來說像《三字經》這種傳統的文學著作,他都可以張嘴就來。那時,張邦彥便已經臨摹上了顏真卿的作品。

提到顏真卿,大家肯定都知道。顏真卿的書法在書法界是很高的,一般初學毛筆字的時候,都會選擇顏真卿的帖子來臨摹。十歲的張邦彥便從書法方面展現出了驚人的天賦,臨摹起顏真卿的字帖來更是有模有樣。從這也可以看出來,張邦彥在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很深的書法功底。

13歲的張邦彥,便已經識得大多數字。這時候張邦彥開始自己的書法之路。普通的字帖已經無法滿足張邦彥,所以先找了一些比較難的字帖來練習。15歲的張邦彥考入了甘肅省的省立三中,這個中學是甘肅省重點培養的中學。但是好景不長,又趕上了天災人禍,弄得人們民不聊生,學校也因此關門。就這樣15歲的張邦彥成為了一名輟學少年。輟學之後的張邦彥,又面臨著家世中敗的問題。為了填飽肚子,年少的張邦彥只能出去打工。憑藉著自己對文字的敏感力,張邦彥成為了報社的一分子。主要工作崗位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編輯人員。可以從事這種工作,足以看出張邦彥對文字的掌控能力。

張邦彥在這個崗位直接從戰亂時期堅持到了中國解放之後。由於張邦彥這個人十分老實,上司交給他的任務,他也按時完成。很快就被調到了政府工作,幫助政府官員起草文件。張邦彥工作期間遇到了一位特別的人。這個人便是于右任。于右任看到張邦彥的文字之後,瞬間對這個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即,便安排了於張邦彥的見面。兩人相見之後,一見如故於是便拜了于右任為師,于右任也將自己畢生所學教給了張邦彥。

大陸統一之後,張邦彥被埋藏了20年,這20年里張邦彥每日都在研究書法。國內穩定之後,有人邀請張邦彥出山。張邦彥得到了一份臨摹竹簡的工作。這讓張邦彥十分興奮,在臨摹竹簡的途中還可以提升自己的書法修養。最終,張邦彥受到簡書的影響,成功的將自己的字體與竹簡中字體相結合。從而,形成了屬於自己的字體。

「蘭」字的淵源

蘭州做為歷史古城,而蘭州火車站又是蘭州第一個客運站,對大家來說意義非凡。火車站建成之後,張邦彥便成為了蘭州火車站的題字之人。張邦彥為了給蘭州火車站題字,找遍了多種字體的「蘭」字,最終為了與州字相呼應,從而將蘭變成了下兩橫一樣長的蘭。最終確定蘭州火車站就用這個「蘭」字。

這個蘭字則與顏真卿的蘭有很大的相同點。所以張邦彥所寫的這個蘭是有跡可循的並不是憑空捏造的。另外這個蘭字不光張邦彥寫過,其他書法家也寫過這個蘭字。可以看出張邦彥為了挑選出杜特的蘭字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除了蘭州的蘭之外,魯迅先生所提的廈門大學中的門也是參考古籍而得來的。

結語

張邦彥這個奇思妙想的蘭,也間接的帶動了蘭州的旅遊經濟,很多人都想親眼看一下這個獨特的蘭字。這個蘭字並不是錯別字,而是老祖宗為我們留下的文字,只不過我們局限於自己的認知,從而鬧出了這麼大的烏龍事件。雖然現在已經是現代了,但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還是值得我們去傳承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1211635d0ea3d368254cb7e038923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