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藍莓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2019-11-03     愛農者言



摘 要:為了加快山東省藍莓產業的發展, 突破藍莓產業發展的瓶頸, 通過對山東省藍莓產業鏈中的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環節, 以及基於PEST分析法從政治、經濟、社會、技術4個宏觀條件進行分析, 找出制約山東省藍莓產業發展的因素, 並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建議。

藍莓是自20世紀早期在美國興起的小漿果樹種。藍莓營養價值豐富, 其果實中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SOD、熊果苷、花青苷等[1], 葉、根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葉能夠製成茶, 根可入藥, 用途廣泛[2]。

我國於1981年引進藍莓, 2000年開始規模化種植[3]。經過多年的品種引進、栽培試種、技術改良, 篩選出一批適合我國種植的藍莓品種[4]。在市場需求拉動和政策的推動下, 我國藍莓產業取得了較快發展, 形成以長白山產區、遼東半島產區、膠東半島產區、長江流域產區及西南產區5大產區為主的分布局面[5]。至2017年, 全國規模化種植藍莓的省 (市) 達27個, 全國藍莓種植面積46 891 hm2, 產量114 905 t, 山東省藍莓種植面積和產量連年處於前列。山東省作為全國最早實現規模化種植藍莓的省份, 藍莓產業規模增長迅速, 但其中也存在諸多問題, 這些將制約山東省藍莓產業的發展。因此, 探究山東省藍莓產業發展現狀, 並提出有效解決對策, 對進一步優化藍莓產業發展空間有重要意義。

1 山東省藍莓產業發展現狀

1.1 種植規模和產量

山東省於2000年在膠南市引進栽培藍莓, 率先成為全國最大的藍莓商業化種植區。2005年開始陸續在日照、煙台、威海等地實現藍莓產業化種植, 山東省藍莓產業由此進入高速發展期。2005—2015年10年時間裡, 種植面積由43 hm2到6 000 hm2, 增加約140倍;產量由99 t到15 000 t, 增加約152倍, 種植面積和產量近年來上升態勢顯著 (表1) 。

表1 2005—2015年全國和山東省藍莓種植面積和產量


目前, 山東省藍莓栽培品種以北高叢藍莓為主, 其中『藍豐』占比較高, 其次是半高叢、南高叢藍莓[6]。栽培模式採用露地栽培和設施栽培相結合 (表2) , 採用不同的栽培模式可將果實成熟期延長至5個月, 日光溫室栽培果實成熟期為4月中旬至5月底, 冷棚栽培果實成熟期為5月中旬至6月下旬, 露地栽培果實成熟期為6月中旬至8月底。根據2017年中國藍莓產業年度報告, 全國藍莓日光溫室栽培面積和產量分別為1 010 hm2和8 520 t, 山東省分別為300 hm2和2 000 t, 分別占30%和23%;全國藍莓冷棚栽培面積和產量分別為1 315hm2和8 520 t, 山東省分別為986 hm2和6 986 t, 分別占75%和82%。2017年山東省藍莓露地栽培面積為3 381 hm2, 產量為6 014 t。

表2 山東省藍莓主要栽培品種及栽培模式


1.2 加工和銷售

山東省藍莓加工企業少, 產業相關加工產品類型較少, 主要以初級產品加工為主, 藍莓飲料、藍莓果醬、藍莓酒、乳製品、休閒食品居多, 藍莓保健品、醫藥用品等深加工系列產品涉及較少, 有較大的市場空間。

山東省藍莓集中在5、6月上市, 非成熟期藍莓供應緊張。目前, 市場上藍莓產量的65%用於鮮果出售, 主要供應全國一、二線城市及出口, 剩餘的藍莓用作加工的原材料。隨著市場需求量不斷擴大, 藍莓產業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在逐步提高。在網際網路熱行的時代, 電子商務滲透到各個方面, 藉助於電子商務模式, 就能幫助藍莓果農一天出售上百千克藍莓, 收益可觀。而山東省藍莓主要以實體銷售為主, 電子商務發展模式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2 山東省藍莓產業發展的宏觀環境及存在的問題

2.1 宏觀環境分析

基於PEST分析, 從政治、經濟、社會及技術4個宏觀條件分析山東省發展藍莓產業的優劣, 為藍莓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明確方向。

2.1.1 政治環境

(1) 國家政策扶持。2007年, 國務院對「關於加快我國藍莓、樹莓等小漿果產業發展的建議」作了批示, 同年, 農業部將藍莓的品種選育和標準化栽培技術研究項目列為首批支持的公益性行業 (農業) 科研專項, 我國藍莓產業進入高發展階段。2011年青島市黃島區被農業部立項為「國家藍莓標準化示範縣」, 山東省先後建立多個藍莓栽培試驗基地, 支持引進配套栽培技術, 促進藍莓種植業的發展。2015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 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這項政策的頒布將鼓勵藍莓產業生產者從自身出發, 根據市場需求變化進行調節, 合理地選擇藍莓品種及生產方式, 提高藍莓產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從而減少低端產品的生產和供給, 給藍莓產業生產經營者帶來了正確的政策引導。2018年山東省政府發布《關於加快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意見》和《山東省農產品品牌建設實施方案》, 為打造地方藍莓特色品牌提供發展方向。

(2) 各級政府政策扶持。日照市東港區啟動「莓香河畔」扶貧基地項目, 投資建設冬暖式塑料大棚54座, 且在農田水利、種植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投入資金完善灌溉基礎設施, 並以補助、獎金的形式, 每667 m2補貼300元, 鼓勵藍莓種植大戶發展;青島市組織開展國際藍莓節, 擴大藍莓知名度等。各地市高度重視支持藍莓產業發展, 出台相關指導建議, 為藍莓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宏觀條件。

2.1.2 經濟環境

(1) 經濟發展水平。根據山東省統計局數據資料顯示, 2017年, 山東省GDP達72 678.2億元, 同比增長7.4%, 人均GDP 72 851元, 全省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5%。由此可見, 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經濟水平的上升將帶動消費水平的增長。

(2) 生產投入水平。藍莓是勞動密集型產業, 從種植、生產到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都需要高密集的勞動力和資金投入。藍莓種植過程中易發生越冬抽條現象, 前期土壤改良、設施投入費用較高, 據調查, 一般土壤改良需要資金30萬元/hm2, 設施需要23萬元/hm2。此外, 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地區的轉移, 僱工成本不斷增長, 2017年, 每500 g藍莓人工採摘成本為2元左右, 採摘人工費占總成本的1/4~1/3[7]。成本高成為藍莓產業健康發展的制約因素。

2.1.3 社會環境

居民消費偏好改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人們對於產品數量的需求已經逐漸轉移到對於質量的要求上來, 初級加工產品已不再能滿足當下的生活, 要求產品種類多樣化, 綠色有機產品更加符合人們的消費理念。藍莓含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被譽為「水果皇后」, 有良好的市場前景。藍莓鮮果需求量逐年遞增, 其他相關產品的消費也呈增長趨勢, 藍莓的市場需求可觀。應了解市場需求, 以倒推藍莓產業發展。

2.1.4 技術環境

(1) 技術要求。藍莓對種植環境要求較高, 要求土壤pH值在4.5~5.6, 土壤有機質含量為8%~12%, 需具備良好的灌溉設施。山東省大部分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左右[8], 因此, 從前期土壤改良, 到種植過程中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 以及後期果實採摘等技術都需要不斷完善和改進。

(2) 技術保障。山東省自引種藍莓以來, 不斷篩選優良品種, 在國內最先突破藍莓組織脫毒育苗技術上的問題[9]。在栽培設施方面, 採用露地栽培和設施栽培相結合, 將藍莓的供應期延長至5個月, 填補了市場空白期;在種植過程中啟用高效節水灌溉設施, 保證為藍莓生產提供優良環境。各藍莓主產地市成立藍莓研究中心、科研單位, 為藍莓產業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從以上分析來看, 無論是從產業發展現狀, 還是優勢條件, 山東省藍莓產業都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提升空間。

2.2 存在的問題

2.2.1 區位優勢利用效果差, 競爭力弱

山東省藍莓生產主要分布在青島、日照、煙台等地, 地緣優勢顯著。從氣候條件看, 年降水量600~800 mm, 無霜期180~250 d, 氣候溫暖濕潤, 丘陵坡地多, 土質為弱酸性沙質土壤, 適合露地栽培。且濕度大、晝夜溫差小, 有利於避免藍莓生長過程中的越冬抽條現象, 適合發展冷棚栽培, 且冷棚栽培成本只有露地栽培的1/4, 產果可提前上市。山東省藍莓種植以露地栽培為主, 市場品種中『藍豐』『都克』等北高叢種類占比高, 成熟上市期較為緊密, 多為季節性產品, 而在藍莓非成熟期, 市場幾乎處於空白, 缺乏競爭力。山東省優良的地域條件發揮不足, 不能結合地緣優勢進行多樣化生產, 提供多樣化的藍莓產品。因此可開發多樣化的種植模式, 加大冷棚栽培面積, 與傳統的露地栽培相交叉, 能夠彌補露地栽培和暖棚栽培產果的空檔期, 填補市場空白。

從地理位置看, 區域經濟發達、地理位置便利, 發達的物流業給藍莓運輸和出口提供便利。山東省果蔬產業發達, 果蔬產業帶來的成功經驗有助於藍莓產業的發展。

2.2.2 市場化程度低, 品牌意識弱

藍莓產業推廣還處於初級階段, 對市場需求沒有作好細分, 市場化程度低, 定位不準確, 龍頭企業帶動力度弱, 缺乏核心競爭力。山東省藍莓企業主要分為2種形式, 一種是與藍莓基地相結合的兼營型企業, 利用條件上的便利, 直接就近從藍莓基地獲取原材料進行生產、銷售或加工, 但各環節之間缺乏專業化分工, 資源利用率不高;一種是非藍莓產區的加工型企業, 從市面上收購藍莓原材料, 進行包裝、初級加工或深加工, 但由於品牌知名度低, 受眾群體範圍小, 未能帶來預期收益。不同的企業之間在資金投入、規模、能力上都存在較大差距, 相互之間資源整合度低, 藍莓企業在將產品投向市場時將精力放在種植端, 關注度局限於產品質量, 忽視打造品牌價值, 公眾對產品品牌認可度低。產品同質化嚴重, 沒有突出不同的品牌形象和內涵。

2.2.3 加工業專業化程度低, 深加工乏力

藍莓加工企業缺乏相關專業技術人才, 資金投入小, 產業鏈發展勢頭不足, 導致產品附加值低, 經濟效益低下。產品加工後能有效提升產品的附加值, 延長產業價值鏈, 拉動就業, 增加從業者收入, 深加工的帶動作用尤其明顯。

目前山東省藍莓產品大部分為初加工, 藍莓系列產品深加工項目少, 深加工能力低, 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 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經濟優勢。藍莓產業鏈中加工環節發展薄弱, 深加工不足, 產品附加值不高。大部分藍莓經過初加工以鮮果的形式出售, 簡單的包裝使貯存期短, 短時間內來不及出售會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初加工形式只能保證企業獲得短期利潤。鑒於藍莓保鮮難度和成本, 目前仍以加工為主[10], 市場上超過65%的藍莓供於鮮果銷售, 少數採用冷藏保存或加工成果汁、果醬、果酒、乳製品等初級產品出售。藍莓深加工產品種類不多, 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2.2.4 技術研發力度弱, 專業人才缺乏

(1) 技術研發方面。藍莓對種植環境的土壤條件、肥水管理水平要求高, 在種植前需要對土壤進行改良。山東省藍莓產業化發展時間較短, 大部分種植戶依靠經驗判斷, 忽視前期試種, 引進的藍莓品種在種植過程中對種植環境不耐受, 造成產量大幅降低, 重新選苗種植成本投入高, 因此造成惡性循環, 經濟損失嚴重。此外, 藍莓常溫下保存周期短, 需要完善的採收和貯存技術支持。

(2) 專業人才方面。山東省果蔬產業發展良好, 農民田間栽培管理經驗豐富, 但新興的小漿果不同於其他樹種, 對種植、生產、採收、貯存條件要求高, 而這方面專業技術人才缺乏, 制約藍莓產業發展。

3 促進山東省藍莓產業發展的建議

3.1 依託資源, 注重差異化發展

藍莓品種繁多, 同一品種在不同條件下的果實品質不同, 應當根據山東省各地區不同的地域環境因地制宜地選擇藍莓品種, 優化品種結構布局。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 探索適合山東省區位優勢的藍莓品種。做好適宜本地區品種的引進, 擴大優良試栽品種的面積, 利用露地栽培和設施栽培相交叉的方式調整不同成熟期的藍莓品種, 保證藍莓供應期延長, 滿足市場需求。對優質品種基地建設大力支持, 合理對早、中、晚不同成熟期品種比例進行優化, 對其他適栽品種重點篩選, 打造多樣化的藍莓種植模式。藉助優良的區域位置, 建立完善的藍莓銷售體系, 拓寬銷售渠道。積極開展藍莓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 帶動山東省藍莓產業健康發展。

2018年山東省設立山東品牌農產品綜合服務平台, 可充分挖掘「網際網路+」背景下適合藍莓產業發展的銷售模式, 藉助電子商務等手段, 打造藍莓生產者和需求者之間的信息平台, 幫助藍莓產業經營者了解市場, 開發多樣化的藍莓產品。

3.2 強化品牌意識, 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

政府部門發揮引導帶動作用, 放寬優惠政策, 鼓勵企業擴大規模, 爭取資金和項目支持。鼓勵和支持藍莓企業將農戶與市場聯結, 改進藍莓產業鏈組織形式, 擴大企業規模。發展以「企業+農戶」「企業+農戶+合作社」等發展模式, 發展訂單業務, 明確供需雙方的需求, 幫助消化庫存, 促進藍莓產業可持續發展。成立藍莓專業合作社, 藉助網際網路技術建立藍莓信息平台, 將農戶信息和市場信息納入到平台中, 實時聯通, 促進藍莓產業產銷一體化發展。

確保龍頭企業遵循市場規律, 不惡意競爭, 根據自身現狀進行準確的品牌定位, 充分發揮帶動作用。龍頭企業打造名優品牌, 提高在市場上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打造具有山東特色的藍莓產業優化升級, 對促進藍莓產業帶動山東省新經濟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3.3 完善加工體系建設, 延長產業鏈條

藍莓中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及多種維生素, 將原材料中的優勢資源加工利用, 促進加工業的發展可以延長產業鏈, 帶來產品附加值, 推動藍莓深加工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優化加工企業的生產布局, 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在細分市場的前提下, 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偏好, 制定發展戰略, 從包裝、功能、傳遞的文化價值等方面入手開展藍莓產品深加工。鼓勵引導加工企業開展深加工, 對加工企業給予政策、資金上的支持, 在藍莓鮮果包裝、產品開發、運輸貯存上升級改造, 開展以藍莓為原料的深加工產品。藍莓加工業的發展能拉動對原材料的需求, 從根本上促進藍莓種植業的發展。此外, 可學習借鑑法國葡萄酒莊園及現代藍莓產業發展典範的成功經驗, 開發藍莓觀光果園, 集生態觀光、休閒體驗、銷售為一體的現代藍莓產業發展模式, 推動藍莓一二三產業融合, 建立從生產、種植、包裝、品牌建設、市場渠道的完整體系, 促進山東省藍莓產業可持續發展。

3.4 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藍莓產業技術水平

藍莓鮮果自身耐貯能力差, 在運輸過程中保鮮度差, 在保鮮技術上一直面臨難題, 加大技術投入, 研發貯藏核心技術, 大力發展冷鏈物流, 突破藍莓保鮮上的難題。對於藍莓晚熟品種, 通過創新貯存技術手段, 將上市時間延長, 提高市場價格和產品附加值。

健全藍莓技術推廣網絡和服務體系建設。積極引進和推廣優良品種, 由政府相關部門牽頭, 做好技術培訓指導工作, 不斷擴大藍莓優良品種種植面積。在縣域內進行藍莓科技推廣, 開展藍莓種植、生產、加工等方面的技術服務、技術培訓等, 教學先進適用技術及適栽品種, 通過政府、企業、農戶的有效結合, 不斷提高藍莓產量、質量, 提高經濟效益。

聯合高校、科研機構, 充分利用資源優勢, 在藍莓育種方面縮短研發周期, 解決技術難題, 提高藍莓產業發展的層次。

作者簡介: 牟文婕 E-mail:[email protected];; *鹿永華, 電話:18663969001;E-mail:[email protected]。;

基金: 青島農業大學社會科學基金 (613Q04); 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SDAIT-01-13);

來源:中國果樹2018年06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0fIMG4BMH2_cNUgVmT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