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爛」的歐洲,在新能源電池產業上被狠狠拋下

2024-01-11     VISTA看天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川汽車評論

(id:yuanchuanqiche)

原標題 | 為什麼歐洲人沒有自己的「寧德時代」?

作者 | 王磊

編輯 | 羅鬆鬆

歐洲引入寧德時代已有時日,但歐洲人距離擁有自己的「寧德時代」卻越來越遠。

在歐洲一眾電池創業公司中,有的已經破產,有的仍處於PPT階段,其餘的裡面,Northvolt是來頭最大、融資最多,進展最快的,被視為歐洲版「寧德時代」。

關於這家公司的故事很多,兩位聯合創始人曾就職於特斯拉;它頗受歐美政壇歡迎,來自瑞典、加拿大、美國、英國的投資方都自願為它背書;它甚至在一塊電池都沒正式量產的情況下融資超過80億美元。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歐洲「貴公子」最近卻露出了「敗家子」的跡象。一份文件顯示,Northvolt 2023年前三季度虧損高達110億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7億元),與巨幅虧損相對應的還有低開工率,有人在推特爆料稱Northvolt前三季度僅出貨電池80MWh,產能利用率僅為約5‰[1]。

那麼問題來了,「全村的希望」還有希望嗎?

01

給你訂單,你不中用

Northvolt是歐盟成立以來獲得融資最多的創業公司。

這家公司的前身SGF Energy成立於2015年,於2017年改名Northvolt,兩位聯合創始人Peter Carlsson和Paolo Cerutti曾在特斯拉供應鏈部門共事,這份履歷讓Northvolt成立不久就獲得了瑞典政府和大型企業總計1200萬歐元的「新手禮包」[2]。

2019年之後,歐洲各國開始加碼新能源車補貼,但LG化學、三星SDI等因為設備調試問題,沒能跟上歐洲車企擴產的節奏[13],整車廠們意識到在電動化時代掌握核心供應鏈勢在必行。作為歐洲本土首家實現量產並且看上去最有希望的動力電池公司,Northvolt被順水推舟送上了「C位」,巨額融資拿到手軟。

截至目前,Northvolt的融資總額超過了1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14億元),作為對比,寧德時代成立至今在一二級市場已公開的募資金額也只有713億元[9]。

可以看到,站在Northvolt背後的不僅有大眾等豪門車企,也有Balli Gifford和高盛這樣的Old Money,以及安大略省投資公司和瑞典養老基金這樣的主權基金。除了大撒幣,包括大眾、沃爾沃、寶馬在內的歐洲車企還向Northvolt提供了總價值550億美元的訂單,約合人民幣3920億元[12],相較之下,2023年前三季度,寧德時代的營收為2946億元。

資方給錢,股東給訂單,將Northvolt捧成了歐美動力電池行業的「一號種子」,Northvolt CEO也曾雄心勃勃也表示,要在2030年建成約150GWh的產能,滿足歐洲1/4的需求。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格外骨感。2021年年底,Northvolt在瑞典北部的超級工廠生產出第一款鋰電池,2022年開始給客戶出貨,當時公司是計劃到2023年年底能產出16GWh的電池。

實際情況是,2023年前兩個季度,Northvolt的平均出貨量只有33.5MWh[1],如果按一輛純電乘用車平均帶電60度計算,Northvolt的季度平均裝機量只有558輛。這和我們認知中的「大規模出貨」顯然有所差距。

問題指向了Northvolt的生產能力,瑞典卡車公司「斯堪尼亞」稱,因Northvolt供貨不足,導致其電動卡車很難在2023年批量生產。Northvolt則辯稱瑞典工廠進行的升級與維護工作影響了產能。

實際問題可能更嚴重,Northvolt的生產設備由中國設備商提供,由於缺乏生產經驗,Northvolt並不能很好地使用這些設備,曾和Northvolt供應商交流過的人向《遠川汽車評論》透露:「(他們的產線)有人來參觀就開一下,沒人來參觀就放著不動。」

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過去曾投資Northvolt的大眾、寶馬對其信任度正在下降。大眾曾經宣布與Northvolt共同建設的德國薩爾茨吉特工廠,在2020年改為自行建設;2023年寶馬150GWh電池招標,也曾考慮Northvolt,但最終將訂單分給了三家中國電池廠[4]。

留給Northvolt的時間並不多。在轉型壓力和經濟壓力之下,歐洲也面臨著「要發展還是要環保」的問題,雖然Northvolt在碳排放上有一定優勢,但動力電池作為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重資產行業,最終還是要回歸規模化與性價比競爭。

02

大而能倒

十五年前,歐洲原本擁有一次實現「電池自由」的機會。

2008年,全球最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世曾與三星SDI 50:50合資成立了電池公司SB LiMotive Ltd.,博世負責Tier 1層面的系統集成,而三星則類似於Tier 2,負責電芯研發。

SB LiMotive的起點非常高,有博世牽頭加上三星SDI的技術,合資公司的第一家客戶就是寶馬,並且供貨核心車型i3與i8。通過寶馬進入汽車行業後,合資公司又收到了菲亞特500e的訂單。

但遺憾的是,SB LiMotive的勝利果實最終獨屬於三星,合資公司給了三星接觸汽車客戶的渠道,更多的整車廠越過了博世,直接與三星SDI合作。2012年,三星SDI完成了對合資公司的收購,博世被迫出局[4]。

這讓歐洲在動力電池行業的「先發優勢」淪為泡影,失去了在行業初期就培養出本土電池企業的可能性。

如果以中國動力電池行業的發展路徑為藍本,我們會發現一個非常明顯的規律,動力電池產業基本上都是在消費電子行業比較成熟的市場上得以孕育,因為產業鏈可以復用,再藉由政府部門「看得見的手」進一步催熟,從而不斷鞏固自己的先發優勢。

但過去十年,歐洲沒有一家像特斯拉這樣能在產業鏈上一呼百應的超級鏈主,也沒有一個可以一年砸上百億補貼的「大政府」,這也導致歐洲電池行業長期跛腳。

在資源層面,歐洲雖然有嘉能可和力拓這樣的礦產巨頭,但對於鋰礦的布局不如中國公司有前瞻性,比如嘉能可2023年才剛切入鋰礦開採,相比之下,中國的天齊鋰業、贛鋒鋰業、中礦資源等公司早就通過投資與包銷協議,在全球鋰資源上切下了一塊大蛋糕。

在材料環節,歐洲有供應商,但沒供應鏈。

歐洲目前主要的材料本土供應商為優美科和巴斯夫,專注於三元正極領域,在負極、電解液、隔膜、鋰電設備等領域,歐洲的本土供應商幾乎一片空白。早些年韓國LG、三星SDI等電池企業在東歐建廠的同時還需要建造一個產業園,來供韓國材料商入駐。

如今歐洲電池企業在供應鏈上則高度依賴中國企業,以Northvolt為例,該公司隔膜供應商為星源材質、電解液來自新宙邦、設備由先導智能提供、氫氧化鋰則是從天齊鋰業採購[7]。

在人才領域,歐洲有技術型人才,但極度缺乏工程型人才。

論電化學領域的人才,歐洲並不缺。QS世界大學排名中,電化學專業排名第五、第七的分別是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瑞士聯邦理工大學,歐洲大學綜合研發實力僅落後於美國。

但電池生產方面的工程型人才是在產線上成長起來的,而在2018年之前,歐洲本土企業的電池生產還是以實驗室內手工操作為主。據歐盟委員會預估,到2025年,歐洲電池產業需要接受培訓和再培訓的工程師數量在80萬人左右。

即便面臨上述先天不足,但考慮到供應鏈安全、地緣政治與就業崗位等問題,歐洲政商兩界都希望本土能「旱地拔蔥」,培育出至少一家足以媲美全球頂級電池廠的企業,Northvolt正是被選中的角色。

也因此,即便Northvolt困難重重,歐盟對它的支持也不留餘力,在去年12月已經完成12億美元融資的情況下,歐盟剛出台不久的《新電池法》還為其提供了150億瑞典克朗的綠色貸款擔保[5]。

德國電池工業化諮詢專家劉子達將Northvolt描述成了歐洲電池行業的標杆:「它已經成為一家大到不能倒的公司,一旦Northvolt倒下,就象徵歐洲的電池產業真的活不下去了[8]。」

03

尾聲

13年前,一家名叫A123的美國電池公司曾拿到過與Northvolt相近的劇本,不僅是美國最早一批量產磷酸鐵鋰的動力電池公司,也獲得了通用和Fisker的訂單[10]。

前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右二)文參觀A123工廠

然而在遲遲無法完成降本目標並且經歷了Fisker缺陷電池召回的打擊後,A123最終無以為繼走向破產,被來自中國的「萬向集團」所收購。

A123成了美國發展動力電池行業過程中的一大敗筆,共和黨人藉此抨擊歐巴馬政府的無能,而歐巴馬之後的聯邦政府也再未對電池行業進行過大規模投入。

隨後到來的動力電池時代成為了中、日、韓三國的舞台,在東亞極度內卷的競爭下,幾乎再無其他地區和國家插足的空間。

直到2020年新能源車浪潮席捲全球,人們再度意識到電池的重要性,像Northvolt這樣的初創公司才有機會在整個歐洲政界和產業界的支持下登上舞台。

然而,新一輪玩家面臨的競爭烈度要遠超13年前。在A123被收購之際,寧德時代剛剛成立,松下和特斯拉也才剛剛進入曖昧期,大家看上去都有美好的未來。

今時今日,Northvolt們要面對的卻是已經占據全球動力電池市場過半市占率的寧德時代、LGES等電池巨頭,無論規模、成本、量產一致性,前者與後者都存在天塹般的差距。

更何況眼下,歐美新能源市場正在經歷一輪衰退期,大眾和福特等廠商也適時地縮減了電動化方面的投資預算,以及歐盟清潔政策向內燃機妥協,產業和政策的選擇或許還將讓Northvolt們的前路更加坎坷。

參考資料:

[1] 推特消息,@NicklasNilsso14

[2] 官宣!大眾牽手瑞典鋰電創企,砸70億自產動力電池,車東西

[3] 電池廠赴歐:機會遍地,荊棘叢生,啟動PowerOn

[4] 歐洲電池十年「衰落」:敗局是如何形成的?新能源產業家

[5] Northvolt och H2GS får 28 miljarder i statliga kreditgarantier,Affärsvärlden

[6] The Collapse of the UK’s Electric Vehicle Champion,wired

[7] 歐洲動力電池「全村的希望」,錯失寶馬百億大單,創業邦

[8] 2035年歐洲需要640GWh的動力電池,它搞的來嗎?孤島車談

[9] 寧德時代融資情況,企查查

[10] Maker of Batteries Files for Bankruptcy,The New York Times

[11] Battery maker A123 Systems files for bankruptcy,Reuters

[12] 瑞典電池新秀的主場保衛戰,汽車商業評論

[13] 韓國動力電池廠的「反撲」,建約車評

·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

歐洲電池陷入失落的十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0f9a9c8bf2c5b4f33a3a64a35a730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