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2世紀末,羅馬帝國曾爆發了一塊嚴重的大瘟疫,後世將其稱為安敦寧瘟疫。這場瘟疫可能是羅馬軍隊在海外征戰時帶回來的天花或者麻疹疫情,因為當時沒有任何防治辦法,所以給羅馬帝國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傷亡。根據當時的記錄,疫情高峰的時候曾經在一天之內羅馬城就死了2000人,而這次疫情的總死亡人數更是高達500萬人左右。而瘟疫過後,羅馬帝國出現了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導致人工成本急劇上升,帶動物價飛漲。但此時,羅馬軍隊卻仍在擴員,而新占領國土上也有各種基礎設施需要建設,所以財政赤字也急速上升。
古羅馬銀幣這種實體貨幣也罕見地出現過惡性通貨膨脹
面對這種情況,羅馬貴族們想出了一個絕世損招,即在銀幣里摻入一些雜質,這樣用同樣的銀子就能鑄造出更多銀幣。但這種伎倆哪能騙得了人?很快羅馬人就發現官方貨幣做假。而民間對此的應對方法也很簡單,就是進一步漲價。從公元3世紀初到4世紀初,羅馬銀幣總共貶值了150倍。當時的羅馬政府雖然也曾採取政府定價等措施,卻根本無法抑制物價飛漲,相反還造成了黑市交易的猖獗。最終發展到羅馬帝國政府甚至都沒有足夠的資本給軍隊發晌,導致軍隊叛亂此起彼伏,最終羅馬帝國的滅亡其實也跟這次惡性通貨膨脹有密切的關係了。
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北美13個殖民地為了應對獨立戰爭的巨額支出,曾經在公元1775年發行了名為「大陸幣」的紙制貨幣。但這種貨幣沒有任何保證金作為支撐,唯一的保證只有北美大陸會議的口頭承諾。所以在這種貨幣從一開始就沒有得到北美殖民地居民的信任,以至於許多本來支持北美13州獨立的商人也選擇將商品出售給英國殖民當局,而不是北美大陸會議,因為英國人可以用黃金和白銀購買商品,而北美大陸會議只能用大陸幣。
55美元面額的大陸幣,在當時這種面額是天文數字,但已經幾乎沒有價值
而英國人為了搞跨北美大陸會議,也藉機在大陸幣上面做足了文章。他們大量印刷假大陸幣,並通過各種渠道把這些假幣輸入北美13州,有時通過一些戰俘將假幣帶回北美13州控制區域,有時甚至直接公開在報紙上發布廣告,招募假幣傳播志願者。當時甚至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北美當局自己印刷的大陸幣粗製濫造,而英國人製作的假幣很多時候質量更好,所以有些人最後竟然看到質量比較好的紙幣就能憑經驗識別出那是英國人印的假幣。結果大陸幣迅速貶值,發行三年之後就貶值了5到7倍,發行5年之後則貶值了40倍,6年之後基本完全成為了廢紙,最終退出了流通。
而美國獨立戰爭所造成的惡性通貨膨脹還涉及到了為美國獨立戰爭提供了巨大支持的法國。因為美國獨立戰爭等戰爭造成的巨額債務,法國很快面臨嚴重經濟困難,之後不久也發生了大革命。而革命之後新成立的法國政府為了償還債務,將當時非常不得民心的天主教會的土地大量收歸國有,之後法國政府以這些土地為保證,開始向國民印發行名為「指券」的紙幣。
面值400法郎的指券
按照最初的承諾,這些指券是以土地為抵押的,指券持有人可以在未來某個時間點憑指券獲得指定數量的土地。但法國政府最後發行的紙幣數量卻遠遠超過了其手裡掌握的土地數量,導致紙幣很快也出現了瘋狂貶值,在高峰時期的1795年到1796年,指券平均每天貶值5%,15天就貶值一倍。這種經濟混亂一直持續到了公元1803年拿破崙發行法郎取代指券時為止,而當時指券已經基本上一文不值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政府瘋狂印鈔,以支持其戰爭努力。而一戰以德國戰敗告終,其後果就是德國需要支付天文數字的戰爭賠款。為了支付賠款,德國政府變本加厲地繼續擴大印鈔規模。結果德國出現了差不多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嚴重的通貨膨脹。當時的德國貨幣紙馬克在1914年的匯率是4.2馬克兌換1美元。而到1923年,紙馬克已經貶值到4.2萬億馬克兌換一美元。所以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面值100萬億的鈔票並不是前幾年辛巴威發行的,德國在1923年就發行過。不過在1923年,德國與協約國達成了賠款償還協議,並且在不久後發行了新貨幣地產抵押馬克,後來又改成國家馬克,德國的惡性通貨膨脹才告一段落。而更換貨幣時,新舊馬克的匯率是1地產抵押馬克兌換1萬億紙馬克。
面值100萬億的德國紙馬克
當時與德國情況類似的還有奧地利。一戰之後,奧匈帝國崩潰,奧地利失去了本土之外的所有領土。而原本受其控制的一些鄰國,比如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部分領土)在獨立之後為了報復之前奧匈帝國的統治,禁止與奧地利進行貿易。而新誕生的奧地利也針鋒相對,宣布禁止與這些鄰國開展貿易。不僅如此,從1919年開始,奧地利還因為這兩國與自己的邊境糾紛與其爆發了戰爭,而為了支付巨額軍費,奧地利政府開始大量印錢,在1919年到1923年不到5年之間,奧地利流通貨幣量增加了142.5倍。那麼這樣做自然也就導致奧地利貨幣出現了瘋狂貶值。在1919年時,美元對奧地利克朗的匯率是16.1克朗兌換1美元,而到1923年,美元兌奧地利克朗的匯率已經達到了7.08萬克朗兌換1美元。當時奧地利大量工廠倒閉,只有印鈔廠日以繼夜的加班印鈔,整個奧地利的經濟幾乎崩潰。所幸在1923年,當時的國際聯盟同意給奧地利提供貸款,奧地利的惡性通脹才告一段落。但奧地利經濟始終沒能恢復,這也是後來奧地利主動同意加入納粹德國的誘因之一。
面值5000克朗的奧地利克朗
匈牙利在二戰末期蘇德戰爭中遭受嚴重破壞,據估計當時匈牙利全國40%的資產都在戰爭中被摧毀。而在戰爭期間,作為納粹德國盟國之一的匈牙利就已經為了支持德國作戰承擔了巨額債務。二戰結束之後,匈牙利又需要向蘇聯支付大量戰爭賠款,賠款金額占到其政府每年預算的四分之一到一半,因此匈牙利的經濟也迅速崩潰。
面值1萬萬億的匈牙利帕戈
而當時匈牙利貨幣的貶值速度也創下了世界紀錄,平均每天都會貶值207%,也就是說平均每15小時就會貶值一倍。匈牙利貨幣帕戈在1941年總美元的匯率還是5比1,到1946年則已經貶值到了460萬億帕戈兌1美元。而這種狀況直到1946年匈牙利發行新貨幣福林之後才逐漸終止。
其實這段歷史大家也比較熟悉了,在內戰時期,國民黨政府為了支付巨額軍費,大量增加財政赤字,而為了彌補赤字,國民黨政府就大量印刷法幣和金圓券,導致貨幣迅速貶值。當時貨幣貶值速度甚至連印鈔廠都跟不上了,以至於國民黨政府甚至將一些印鈔工作外包到了英國印刷。
面值10萬元的金圓券
從1947年到1949年5月,國民黨政府的貨幣平均每天都要貶值14%,平均每5天就會貶值一倍。按照追溯匯率,在1945年時1美元可以兌換1222金圓券(當時流通的還是法幣),而到1949年金圓券被廢止時,則已經貶值到2330萬金圓券兌換1美元。
蘇聯解體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其經濟結構不合理,在末期因為阿富汗戰爭等原因也積累了大量外債。而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全盤繼承了蘇聯的外債,同時也在西方建議下實行了比較激進的休克療法,但這些舉措非但沒能改善俄羅斯的經濟處境,相反卻導致其經濟體系全面惡化。
面值50萬的俄羅斯盧布
1992年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年,俄羅斯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了2520%,1993為840%,1994年則為224%。在1991年俄羅斯盧布兌美元的比值還是1美元兌100盧布左右,而到1998年,盧布兌美元的比值已經達到了1美元兌6000盧布,7年貶值60倍。在1998年,俄羅斯發行了新盧布,1新盧布等於1000舊盧布,但到2009年,新盧布兌美元的匯率又跌到了35盧布兌換一美元,跟1998年相比又貶值了將近6倍,跟1992年相比貶值了300多倍。雖然俄羅斯的貨幣貶值在世界範圍內還不算最嚴重級別的,但考慮到它巨大的經濟體量,盧布的巨額貶值也算是影響很大的一個經濟事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