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媽小咪
來源:秋葵媽媽 ID:QKMM99
媽媽在廚房享受地切著菜,爸爸在客廳悠閒地看報紙,大女兒在門外跳繩。
但爸爸、媽媽有個共同點,兩人都失去了部分手指。
不一會兒,大女兒看到冰淇淋車駛來,便跑到廚房,用祈求的眼神看著媽媽。
似乎在說想吃冰淇淋,媽媽用溫柔的眼神拒絕了她。
可女孩始終沒能忍受冰淇淋的誘惑,拉了拉媽媽的圍裙,繼續向媽媽撒嬌。
這時候,媽媽慈愛地看著女兒,解下孩子的紅頭繩,示意女兒用它系在媽媽的小拇指上。
女兒熟練地系好後,媽媽則用刀把小拇指切了下來。
女兒充滿期待地看著媽媽的動作,當手指離開媽媽的手時,女兒不顧媽媽正在流血的手,拿著手指,跑出去「換」冰淇淋了。
彼時,賣冰淇淋的老爺爺車上,已經有許多被裝在各種容器的手指。
這是一則名為《就一次》的短片。
短片的最後,是排著長隊,拿著手指換冰淇淋的孩子。
這個結尾或許帶有恐怖意味,卻暗諷父母對孩子沒有原則的愛,對孩子的要求,哪怕用身體去換,也在所不惜。
實際上,短片雖然恐怖,但是,卻展示了許多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
父母對孩子的愛,總是滲透到生活的每個細節。
怕孩子沒吃飽、餓著了,就拚命喂、儘量哄;
怕孩子累著了,自己壓彎了腰也要硬挺著;
怕孩子在外受委屈、被人瞧不起,便無底線地滿足。
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
但真正有效的愛,是孩子在父母的愛里,能夠漸漸走向自立、自尊、自律、自愛。
反之,父母沒有原則的愛,不僅無效,反而有害。
01
沒有原則的表揚,滋生孩子的「玻璃心」
輸不起、說不得,心理脆弱,是現代許多孩子的顯性問題。
《急診科醫生》中,曾接收過一個小女孩。
因考試成績不理想,母親說了她兩句,女孩就想不開,喝了放在門口的劇毒農藥。
結果,造成多器官衰竭不治。
得知女兒生命接近終點,母親悔恨自責:「考試成績不好,就不好,為什麼要說孩子。」
看著她捶胸頓足、痛苦不已的樣子,我想她卻始終沒明白,導致孩子想不開的原因,並不是一次考試的失敗,亦或母親的責備。
而在於平常沒有原則的愛,把孩子養成了「玻璃心」。
「玻璃心」的孩子,要麼是慣出來的,要麼是夸出來的,亦或兩者兼有之。
現代家庭多是6個大人,養一到兩個孩子的組合。
所有眼光都聚集在孩子身上,銜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飛了,慣和夸是常態。
尤其看到孩子有一點點進步時,便會過分誇大效果,「真棒」、「聰明」等模糊的「結果式」誇獎,貫穿於生活始終。
而孩子既不知道自己哪裡「棒」,只知道那個結果,可以帶來好處。
可是,人生路上,總是時有成功,時有失敗,成功固然可喜,失敗也是必需品。
郭斯特曾說過:「成長,就是把玻璃心打磨成鑽石心。」
孩子生來嬌弱,需要保護。父母的智慧在於,是給孩子穿上「鐵布衫」,還是幫孩子打造「金鐘罩」。
「鐵布衫」是父母贈予,總有破舊時;而為孩子量身打造一件「金鐘罩」,才是真正屬於孩子的自我保護體系。
02
沒有原則的縱容,滋生孩子的「放縱心」
前段時間,有條新聞引起網友們的熱議:
一個7歲的小男孩因摸老師胸部,被老師打傷。
孩子回家後,媽媽看著受傷的兒子,心疼不已。
得知是老師打的後,更是氣得報了警。
在民警調查時,孩子的媽媽表示:「他只是個孩子,老師不能這麼侮辱他。」
後來,老師被停課、全校通報批評、寫檢討、扣3個月工資,並向學生和孩子的媽媽道歉。
作為媽媽,看到孩子被打傷,心疼和氣憤自然是本能。
老師在對待孩子不當行為時,處理方式也的確欠缺妥當。
但是,孩子媽媽那句「他只是個孩子」,卻引起了網友的強烈不滿。
更有網友直言指出:
「作為孩子的媽媽,無論怎麼心疼孩子都可以體諒,但是已經7歲的男孩,至少應該告訴他:不能隨意觸碰異性身體。」
深以為然。
人們常把孩子比做白紙,家長往上面畫什麼,孩子就會長成什麼樣。
對孩子不當行為的縱容和護短,會在無形中,讓孩子建立錯誤的價值觀。
電影《誤殺》中,女警長拉韞就是一位對孩子無原則的母親,一味偏袒溺愛孩子,縱容孩子的一切行為,無論對錯。
後來,兒子強暴同學,並以視頻要挾不准說出去,最後,在推搡拉扯之下被誤殺,葬送了性命。
縱容的背後,是底線的妥協。
試探父母的底線和原則,是孩子最常見的行為。
許多父母以為,愛孩子與堅持原則之間存在矛盾。
其實,這只是父母對原則狹隘的理解。
「正面管教」的核心在於:和善而堅定的教育。
「和善」,是表達父母對孩子的愛與尊重;
「堅定」,則是指出孩子存在的問題,並給予有效的引導,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三觀」。
03
沒有原則的包辦,滋生孩子的「依賴心」
有一種父母,叫「鏟雪車式」父母,是「直升機式」父母的升級版。
《紐約時報》曾這樣解釋「鏟雪車式」父母:
焦慮地守在孩子身邊、監視孩子一舉一動的「直升機式」父母,已經是上個世紀的東西了。
如今一些富有的家長更像「鏟雪機」,為了孩子,提前掃除前往成功路上的所有障礙,讓孩子不必遭遇失敗、挫折或喪失機會。
為了防止孩子磕碰,會在孩子所到之處,提前清理現場,給孩子一條暢通的路;
為了節省時間讓孩子學習,幫孩子洗衣服、收拾房間、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鏟雪車式」父母,是孩子學習上的「人肉鬧鐘」,是生活中全年無休「備用站」。
久而久之,上了初中的孩子,不會繫鞋帶、剝雞蛋;
出國留學的孩子,會為了一盤番茄炒蛋,不惜半夜打越洋電話,讓父母教他做菜。
一個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就像過了一場「假的日子」。
父母,就是將他與現實隔開的那堵牆。
將孩子攔在了獨立自主、感恩上進的門外,成為依附父母的「寄生蟲」。
為人父母,最大的挑戰,不是如何愛孩子,而是不懂得該放手時需放手,大膽嘗試,小心呵護。
3歲的孩子,可以試著洗襪子;4歲的孩子,能夠幫忙做家務;5歲的孩子,可以開始學做飯……
學習成績固然是一塊重要的敲門磚,但是豐富的實踐和生活經驗,才是人生存下去的本領。
父母真正的成功,是既能讓孩子看見真實的生活,又能鍛鍊出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和底氣。
04
決定孩子未來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之深遠。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高分、獎盃,抑或富足的家庭條件,而是父母的教育方式。
《給孩子軟實力》這本書中,有句話這樣說:
「孩子生活中潛伏的最大危害,並不是街上有陌生人從天而降之類的偶然事件,而是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結果導致他們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父母沒有原則的表揚、縱容和包辦,歸根結底,是父母沒有正確把握親子之間的界限,對孩子的能力缺乏信任,而弱化了為人父母的原則。
堅持原則與愛孩子,從來都不是對立的兩面。
所有的父母必須懂得:我們所有付出,是希望孩子能夠走向真正獨立。
在壓力面前,能破土而出;
在挫折面前,能捲土重來;
在成功面前,能正視自己。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輸贏對錯交叉融合,引導孩子多關注過程中的體會,少糾結成敗的結果,才是人生中流動而鮮活的喜樂;
給孩子劃出為人處事的邊界,不是禁止孩子犯錯,更不是懲罰他們,而是教會孩子:保持人和人之間的界限,才能擁有更自由的生活。
願每一個父母,都擁有將原則與愛融合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