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罵翻的前國民頂流綜藝,淪為乾巴巴的「電子預製菜」了

2023-11-12     VISTA看天下

原標題:被罵翻的前國民頂流綜藝,淪為乾巴巴的「電子預製菜」了

觀眾對國產綜藝毫無進取的容忍終於到頭了。

這次遇上節目組自以為有趣吸睛實則讓人反感的環節,大家揭竿而起。

前幾天播出的《王牌對王牌》里,為了給關曉彤慶生,節目組安排了一齣戲。

先是讓關曉彤誤以為自己得為被損壞的科研光碟負責,把關曉彤嚇得在台上差點繃不住。

後面全體嘉賓再次上台,祝她生日快樂。

節目組怕是把強行製造反轉寫進了每期KPI里,把「虛驚一場」當作生日禮物送給關曉彤。

看了節目片段的觀眾被氣得血壓飆升,2024都快來了《王牌》還在搞刻意反轉、製造衝突這些老套橋段。

這幾年,彤系綜藝(《王牌》導演吳彤擔任導演/製作人的綜藝)一邊挨罵一邊火。

《王牌》走到了第八季,每周播出必定得上幾個熱搜。

涉獵範圍極廣,演員歌手競演、旅綜、角色扮演探案推理類都摻和一腳。

《演員的誕生》《天賜的聲音》《青春環遊記》《萌探探探案》等各種類型的綜藝,從來不缺話題度。

隨著《王牌》《環遊》《演員》《萌探》在系列綜藝上越走越遠,評分趨勢止不住的下滑,反響一季不如一季。

觀眾們已經逐漸摸清了彤系綜藝的製作思路,或者說套路。

無論是什麼主題、類型,彤系綜藝都萬變不離其宗——相似元素過多、極易批量製造。

誒,這特點怎麼越看越像預製菜?大意了,預製菜模式也進軍綜藝界了。

01

吃著預製菜

下飯的還是預製菜綜藝

無論是更到八季的長壽綜藝還是打著新旗號的創意之作,預製菜綜藝對復刻自己樂此不疲。

沒一點新鮮的,堆陣容+玩遊戲+搞衝突+賣情懷四件套走天下,比三板斧還多一板,在綜藝界混得風生水起。

大家普遍評價彤系綜藝攢陣容的能力蠻強的,《王牌》能讓沈騰+賈玲內娛搞笑界半壁江山常駐多季,《演員的誕生》除了章子怡還請到了幾乎不上綜藝的郝蕾張頌文。

《無限超越班》邀請了一堆TVB黃金時代老戲骨,《我們的客棧》則是唐嫣的復出首秀+姚晨沙溢難得合體。

而楊迪之於彤系綜藝,便是土豆、胡蘿蔔之於預製菜,總是配對出現,長期儲存保持不變。

陣容官宣的時候,期待值不說拉滿,但肯定不低。

等第一期看了十分鐘,發現簡直是詐騙。

好好的陣容在節目組化神奇為腐朽的運作下,產生了1+1+1+1<0.5的效果。

這心理落差,像極了好不容易熬到周末的打工人,去外面吃頓大餐。

看菜單的時候滿心歡喜,每道菜都讓人有嘗嘗的慾望,

上桌之後,稍微一品,發現不對勁。

以為是大廚現場烹飪,結果完全是料理包的口感。

花大錢請了一堆明星喜提全網差評,花新鮮現炒價格吃到三個月前的凍貨。

預製菜綜藝可把預製菜的邏輯研究透了。

為了讓「預製菜」系列綜藝看起來有點剛出鍋的鍋氣,這些綜藝一般都噱頭不小

中國首檔演技競演類勵志綜藝節目、大型時空情景體驗類綜藝、全國首檔IP沉浸式推理真人秀,分別對應《演員的誕生》、《我們的客棧》、《萌探探探案》。

看起來挺有看頭,實際上是流水線批發製造,可複製率極高

玩遊戲,在節目裡總能收穫穩穩的幸福,落下哪個環節也不會落下它們,更關鍵的是,預製菜系綜藝對幾個遊戲情有獨鍾。

今年年初的《我們的客棧》,官方介紹里說要在高度復原特定年代的場景中,重溫見證那些具有時代特質的各種事件與各種經典場景。

結果第一期上來,一大半時間在玩毫無沉浸感的遊戲。

嘉賓A選擇一個好友給ta打電話,讓另外一個嘉賓B假裝A跟好友通話,看對方什麼時候能識破。

讓嘉賓說關於自己的真假故事,看其他人能不能辨別出來。

特意搭了個客棧的景,玩的全是放在哪個棚都能復刻的遊戲,像是團建打工人被聚到一起兩眼一抹黑只能玩遊戲打發時間。

真假故事也搬進了演技競演類《無限超越班》里,一招鮮吃遍天。

娛樂圈裡後浪卷前浪,明星妝造人設、影視作品題材類型宣發手段都在推陳出新,只有吳彤綜藝里的遊戲一片歲月靜好。

《王牌對王牌》的傳聲筒遊戲,到第八季了依舊健在。

猜歌名貫穿《青春環遊記》,看一小時節目啥也沒記住,只剩下20首歌的旋律在迴蕩。

聽前奏猜歌名、朗誦歌詞猜歌名、組隊接力猜歌名......

你說它躺平吧,它又卷各種新玩法;說它努力搞創新吧,它就是不肯開發點新遊戲。

02

彤系綜藝

不怕重口味就怕沒味道

如果說瘋狂堆陣容和沒完沒了地玩重複性遊戲是預製菜綜藝得以運轉的先決條件,那搞衝突和賣情懷則是學到了預製菜的精髓。

最高端的食材,採用最掩蓋食物本身風味的烹飪方式,只剩下大肆添加的佐料味道。

彤系綜藝擅長「添油加醋」製造衝突,嘉賓來綜藝里走一遭,都得下趟油鍋。

這次激起民憤的關曉彤生日環節,節目組搞事之心完全不藏了。

沈騰從科研人員手裡接過光碟之後,掂量著重量。然後來到關曉彤面前,準備遞給她的時候手一松——

盤摔到地上,碎了。

幾個人紛紛強調沒有備份、上億、真壞了、這可怎麼辦。

關曉彤解釋說騰哥自己走到她跟前,她壓根沒準備要接。

沈騰為自己辯解說,如果是吃的能給關曉彤塞嘴裡,這盤又不是吃的,遞給你你就得接著啊。

饒是在圈裡見慣了大風大浪的嘉賓,對這齣鬧劇還是接受無能。

一向甜美示人的唐嫣,化身綜藝判官。

迷糊的閆妮不微醺了。

陳都靈站在人群外側,一臉冷笑,似乎在無聲嘲諷這令人無語的環節。

打工人看了之後深表共情,狠狠批完之後一頓猛夸,揪個好欺負的開玩笑,職場霸凌也成「互動橋段」了。

可太久沒看到戲劇張力這麼足、生怕大家精神太穩定的節目了。

觀眾們坐不住了,下場發言:害怕和委屈讓關曉彤受了,罵讓沈騰擔了,流量讓節目組賺了。

《王牌》都攢了八季製作經驗了,最後端上來這麼一盤刻意反轉、夾帶殘渣的九轉大腸。

還是預製菜做出來的。

往前數,類似的「大戲」一出接一出。

《無限超級班》里惠英紅摔台本離場,跟其他幾位導師在台上吵架。

趙櫻子介紹自己被網友稱為迪冪孟扎·趙櫻子,吳鎮宇直說這是個貶義詞。

都是人精的明星們,來了彤系綜藝里,全都怒氣上頭,同行見同行分外難容。

爾冬升差點沒被薅禿,被范世琦遲到激怒、批評沈月演技、訓斥演員動作慢、榮梓杉嚇到......每期都能喜提新詞條。

當了三十年導演,參加了一回演員綜藝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演員的誕生》里劉燁脫鞋章子怡扔鞋,節目熱度蹭蹭往上漲。

《天賜的聲音》評委/評審團和選手間的硝煙,被渲染得堪比仇敵見面;

想感受音樂的力量、體會音樂的故事,結果看到嘉賓之間此起彼伏的摩擦矛盾,都快讓人忘了這是個音綜。

營造drama氛圍,比做內容在行。抓取一個點無限放大,比呈現真實重要。

這些節目是懂流量密碼的,要是覺得最近過得太心平氣和了,隨便點開一集開始看就行了。

預製菜里多的是重油重鹽的菜式,辣椒花椒哼哧哼哧往裡放,在端上桌那一刻嗆哭顧客的眼睛才能顯得像硬菜。

彤系綜藝里催人淚下的環節是重頭戲,情感濃度堪比主打感人的類型片。

無線超越班裡許紹雄入行五十年,節目組安排佘詩曼現場朗讀感謝信。

號稱以TVB模式整頓內娛,最後端上來一盤看一眼就知道是預製菜的酸菜魚。‍‍‍

《無限超越班》聚齊了佘詩曼、鄧萃雯、張可頤,《金枝欲孽》十八年後再聚首。

幾個人隨便演兩段都滿滿回憶殺,劇的水準和立意也值得學習。

出發點是好的,它壞就壞在出發二里地了還陷在情懷裡面,半期節目都圍著《金枝欲孽》轉,恨不得把競演綜藝拍成經典劇作回憶錄。

飾演98版《鹿鼎記》韋小寶四個老婆的演員也都請來了。

節目組非要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試圖把娛樂大眾的綜藝升華成參雞湯。

演員們輪番在台上憶苦思甜,訴說這一路的心路歷程,差點讓人以為誤入了訪談節目。

適時插上場下聽著的選手們抹眼淚的畫面,好一出催淚大片。

網友建議《無限超越班》改名《無限賣情懷》,情懷一出,誰敢質疑導演的用心。

《王牌》已經把情懷刻進DNA里了,不打這張牌就不會出了。

但就像預製菜裡面的防腐劑一樣,添加一點是正常操作,多了就讓人本能抗拒了。

《王牌》一開始打懷舊、情懷牌的時候,大家還是捧場的。

畢竟能邀請到原班人馬在綜藝舞台上重聚,並不容易。

16年沙溢閆妮合體,《王牌》開播沒多久便掀起一個高潮。

前兩季貢獻了不少名場面:朱茵復刻《大話西遊》經典橋段,《鐵齒銅牙紀曉嵐》鐵三角再聚首,張柏芝重回《喜劇之王》,蔡少芬再現《甄嬛傳》。

不過後來節目在堆砌懷舊符號上越發用功,反而不琢磨具體的呈現形式和與當下的連結。

基本所有IP再現都按照同一個流程走:主咖重新演繹一段劇情,大幕拉開走出幾個當年演員,大家齊站台上回憶往昔,配上烘托感情的BGM。

《還珠格格》劇組重聚,飾演晴兒的王艷給老佛爺跪下,哭得很動情,現場嘉賓和觀眾也淚眼汪汪。

全靠嘉賓的感染力和國民IP的加持撐著,節目組可算是高枕無憂了。

只要想盡辦法在場外把人搞定了,場內環節照葫蘆畫瓢就行。

《歡天喜地七仙女》除了七妹霍思燕,其他六個都到了,節目組的任務已完成了99%。

六個人站在台上講述連軸轉拍戲的辛苦和這些年在行業里的浮沉,節目組愣是沒提供一個好玩有趣的互動和設計精妙的環節。

感動是感動,但那是演員和角色帶來的,而不是節目創造的。

這樣的感動多了,對演員、角色和觀眾都是損耗。

蔣欣說懷念以前的創作激情和創作氛圍,希望能繼續下去。

這句話倒是很適合送給節目組。

觀眾們愈發感到審美疲勞,很難再從中得到情感共振,尤其是當情懷被隔三岔五拿出來消費的時候。‍‍‍‍

《武林外傳》是廣大網友的電子榨菜,更是吳彤版預製菜里的開胃榨菜。

《王牌》里致敬過,《萌探探探案》里cos過,《青春環遊記》里出現過。

《我們的客棧》更是一步到位了,常駐嘉賓有姚晨和沙溢,第二期又請來邢捕頭、錢掌柜和導演,全員懷舊,吳彤也過了把自稱彤掌柜的癮。

節目結尾里姚晨直言自己不喜歡在節目裡穿古裝,因為知道自己發生改變了,時光在身上刻下了很多痕跡,希望觀眾心中的小郭永遠是劇中的模樣。

可能是導演做慣了預製菜,以為所有東西都可以保鮮、隨時隨地拿出來熱一熱端上桌吧。

03

綜藝越做越套路

留給觀眾的選擇不多了

這幾年國內綜藝市場愈發成熟、各種類型的真人秀愈發火熱,以前只能給電影電視劇當個太子伴讀,現在逐漸成了藝人們尋求曝光、吸粉撈金的普遍選擇。

有流量、金錢的地方就會衍生出模式、方法論,綜藝也不例外。

熟諳熱點製造技巧的預製菜綜藝頻頻出現在各大話題榜,占據越來越多的大眾視線。

眼看著預製菜系綜藝一部接著一部上新,精耕細作、力求創新的綜藝導演們反而有時候混不開。

一個不得不提的名字是嚴敏,很多人把他看作有追求有理想的一類,但這不能擔保他每次嘗試的成功。

前幾年他把《極限挑戰》做成了國民綜藝,《極挑》里嘉賓的臨場反應、與素人路人的自然互動、對普通人真實生活的觀察,至今仍是綜藝中的範本。

嚴敏說《極限挑戰》是沒有模式的,他只做內容。業內人士也透露過嚴敏每一集按照拍攝電影的思路和意識創作。

第四季之後嚴敏不再參與,轉而投向其他題材,好的壞的反饋都有。

《新遊記》明星人間歷險記主題,豆瓣4.5,成為自己平凡生活里的超級英雄的立意或許是好的,但明星們在體驗底層生活中呈現出來的東西讓觀眾感到了濃濃不適。

《說唱新世代》嘻哈音樂競演題材,豆瓣9.1,對rapper的呈現立體多元,誕生了許多向現實生活伸出觸角的歌。

今年新上的《我可以47》熱血生存競技題材,暫未出分,探索身體極限也挖掘選手們的精神世界,有夸質感的也有不少吐槽剪輯節奏慢、張力不足的。

嚴敏是一個個人性很強的導演,不斷探索新的主題和領域,很像做創意菜的大廚

有時會產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菜品,顧客和市場反響極好;有時陷在自己的敘事裡,端上來一盤讓人沒有胃口的概念菜。

有時被拿來與嚴敏作對比的馬東,則被大家定義為投機者,有聲音批評他犬儒,揣著明白裝糊塗把錢賺了。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他對大眾文化和傳播有著敏銳感知,有冒險色彩但更多的是理性下的權衡和折衷。

做火了 《奇葩說》《樂隊的夏天》《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把小眾的東西推成了大眾化的內容消費。

這樣看來,馬東很像不怎麼跟連鎖店近身肉搏、靠自身特色吸引不少粉絲的brunch、bistro店主

有門檻但設置得不會很高、有腔調情調但不至於自嗨,逐漸自成潮流。

這幾年還有一批瞄準新題材的新導演嶄露頭角,比如《再見愛人》的劉樂、《明星大偵探》的何舒。

她們圍繞著自己擅長的領域展開綜藝創作,有很強的專業度,也能把握好節目和嘉賓之間的距離,像做異域料理的師傅,搭建好套餐框架後進行著自己的發揮。

每個觀眾有自己喜歡的口味,在不同綜藝導演那裡品嘗不同的味道。

但任由預製菜綜藝發展下去,能不能吃到想吃的口味或許要畫一個問號。

就像吃預製菜本不是大家所願,但當生活被預製菜包圍時,不吃就得挨餓,只能順從預製菜的市場規則。

這套邏輯放在綜藝界,是一樣的。

預製菜綜藝製作速度快、產量大,被越來越多地塞到觀眾面前。

而認真做內容的導演們花費更多的時間心力去製作,每拍一部新的綜藝就當嶄新的作品去打磨,產出相對慢。

他們的生存空間也就逐步被壓縮,預製菜導演們反而占據了舞台中心。

而等預製菜綜藝大獲全勝、占領市場之後,會不會出現觀眾們只能照單全收還不敢說話的omakase綜藝?

在那天真的到來之前,希望預製菜導演們有點追求,別越擺越爛了。

畢竟預製菜成體系之後,廚子需求量急劇減少。預製菜綜藝要是哪天大舉模式化,估計導演也要下崗了。

民選冠軍陳楚生,為什麼他一開口,就是一個唱進心坎里的故事

·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

被預製菜綜藝包圍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fcdcdbfc1b55698f884d8ade95a1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