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政法學教授:別的東西或許會辜負你,讀書卻不會
作者:宋遠升丨華東政法大學法學教授
來源:微信公眾號|方圓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宋遠升的辦公室里有許多他喜歡的書籍
每天堅持閱讀,是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然而在物質條件極其匱乏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閱讀對我來說卻是一件極為奢侈的事情。
由於喜歡讀書,小時候的我會想盡一切辦法找到任何可以讀的東西。有時候即使是路邊刮來的半張報紙或者別的紙片,我也會撿起來看看,找到感興趣的地方津津有味地讀下去。
小學三年級時,我無意間在家裡發現了一本老版的《三國演義》,當時我激動得如獲至寶。每次閱讀時會小心翼翼地打開,生怕把書弄破了,讀完之後也會找個地方好好地保管起來。
這本《三國演義》是用半文言文寫的,以我那時的年齡以及在農村接受教育的水平,閱讀這樣一本書顯然有些吃力,尤其是在拗口難懂的半文言文里,有許多字我根本不認識,也沒有見過。
對讀書的渴望總是能戰勝一切困難。每次遇到不認識的字時,我會先讀這個字的一半,然後連猜帶蒙、連拼帶湊,最後竟然也能看懂書中的大部分故事。
由於身邊只有這一本課外書,我只能反反覆復地讀,讀的次數多了,很多內容像是刻在了腦子裡,有的章節我現在還能背出一部分來。
除了《三國演義》,我還在親戚家的旱廁里看到了一本清代吳敬梓寫的長篇小說《儒林外史》,不過這本書並不是拿來讀的,而是臨時充當了手紙的角色。
在我發現這本書時,已經被消耗掉一小半了。趁著親戚不注意,我悄悄把書帶走了,也算是搶救性發掘,拯救了這本書。
讀書的各種趣事,每次回想起來總會歷歷在目,就像是塵封在記憶里的寶藏,耐人尋味。在過去蒼白貧窮的生活中,是讀書讓我找到了人生的樂趣,也是讀書,為我如今的生活增添了許多難得的色彩。
01 讀書帶來的快樂和煩惱皆有
我真正擁有的第一本書籍是祖父買給我的評書《呼楊合兵》。祖父喜歡聽評書,小時候在祖父的薰陶之下,我也一度喜歡起評書來。祖父一直很疼愛我,看到我如此喜歡評書,在家裡不富裕的情況下,還是給我買了一本評書讀。
但我當時識字不多,只能將書里的段子囫圇吞棗地念給祖父和周圍鄰居聽,大家有時候似懂非懂,倒也聽得樂呵,這也讓我小有成就感。因此每到暑期,我就往祖父家裡跑,跟他一起聽評書,給他講書里的段子。
讀書不僅讓我感受到了祖父的親情,而且也讓我感受到了至今仍然難忘的友情。
在小學和初中時,我有一個發小。那個發小和我外公同村,他家和我外公家就隔兩道院牆。因此一放假,我倆經常會膩在一起玩耍。
我們的關係越來越好,當好友了解到我喜歡讀書時,他告訴我他的父親收藏了一箱古書,可以找他的父親去借閱。這個消息讓我興奮了好久,終於能夠有機會再次讀到更多的書了。
如今,我和他仍是摯友。每次回想起這份年少時的友誼,我都覺得如同書籍一般珍貴。
當然,讀書帶給我的也並不全是快樂的事情。我也曾因為讀書,與班裡的同學發生過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我們班裡有一位同學時常會帶一些小說和連環畫去學校,與一些有課外書的同學交換著看。
我家經濟條件比較差,根本買不起課外書,每次看到同學手裡那些五顏六色的書,我心癢難忍。在一次下課時,趁著同學出門,我偷偷把同學的書拿過來,風馳電掣般地翻看了一遍。
同學發現後很生氣,對我一番冷嘲熱諷,雖然知道自己做得不對, 可那時的我還沉浸在書中的內容里久久不能自拔。
02 處處可以做書房
少年時代,家中沒有一張可以專門用來讀書的桌子,更不要說專門的書房了。但我覺得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環境, 只要是真心熱愛讀書,處處都可以是書房。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只有一個流動的「書房」,有時候我還會把這個流動的「書房」移到懸崖邊上。
由於痴迷於看書,上學我會捧著書一路看到學校。從我居住的山村走到學校,要經過一片長長的田地,邁過一條長長的石橋,再爬上一個長長的山坡,然後就可以聽見上課的銅鐘敲響了。
這條路我已經走過無數次,哪個地方有坑、哪個地方路比較平坦,我幾乎閉著眼睛都能夠準確地找到。因此,每當我在上學的路上經過莊稼長得茂密葳蕤的田地時,從來沒有因為看書而迷路,或者是走錯方向。
除了在上學的路上讀書之外,我還經常跑去老家村裡一座山的懸崖上去讀書。 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讀書時光。在天氣不冷的早晨,我會到山上西側懸崖邊的一塊臥牛石上讀書。
當夏日晨曦尚未完全消散,清風在懷,朝霞滿面之時,我便開始朗讀自己喜歡的古詩。伴隨著朗讀的聲音,還可以看見附近的晨霧渺渺升起,牛羊在遠處沿著山路飲水歸來。
因為我是村裡成績特別好的學生,當村裡人得知我經常上山讀書時, 還流傳起了一個段子,說我讀書的這座山可以吸收天地靈氣,在這裡讀書會變得聰明。
其實我從內心裡不否認在山上讀書會有許多好處。比如在夏秋之日,懸崖下面有一條蜿蜒不絕的河水流向遠方。望著這條小河從我腳下穿過,我也仿佛覺得自己的少年之夢被帶向了遠方。
而在山下河流的一側,只見村落數個,能看見人形走動,也可以看見做飯的煙火升起,還能看到田間斗笠點點,聽到遠處車聲依稀。遠山如黛,遠路如帶,似夢非夢,似幻非幻,這種感覺令人心曠神怡。
03 我的一切都是從書中來的
由於家庭貧困,我在初中未讀完就輟學了。由於繁重的勞動,我讀書的機會少了很多,但是,這並沒有熄滅我讀書興趣的火焰。
在1991年前後,當我到吉林省蛟河縣奶子山鎮的一家煤礦打工時,即使在繁重勞作之餘,我也經常會翻看初中的數學和物理書。
不能去上學的日子經常讓我感到失落,因此拿起這些書,對我來說更多的是尋找一種心理的安慰,但那時的我並不知道,這些封面破爛的書本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在有了可以繼續上學的機會後,經過短暫的不到半年的初中學習時間,我參加了高中考試。這些書成為我復讀時的重要知識儲備,讓我在輟學幾年後經過幾個月的複習,考上了山東蒼山縣一中。之後,我的學習之路也變得順暢很多,人生也變得不一樣起來。
工作之後,相對於上學時期閱讀的書籍會略有減少 ,但是我在艱苦歲月里讀過的那些書的精神,已經滲透進我的骨頭裡,那些書的營養已經融入我的血液中,我也因此而受益終身。
特別是我出版了古詞集《臥雲先生浮生古詞記》後,一些朋友看到我有這樣的古詩詞功底,都以為我是出自書香門第。然而,我父母加在一起的文化水平最多也只有小學五年級。
實際上,這些傳統文化的底子最早來自於我讀過的《三國演義》,對我來說這本書就像是啟蒙書,把我帶入了知識的海洋,也讓我對讀書有了深深的認知。
我現在寫了27本書,目前出版了24本,其中包括法律著作18本,文學著作6本。雖然這些書都是成年以後寫的,但是這些書的根卻扎得很遠,可能遠到我最初到處找書閱讀的童年和少年時期。
可以說, 別的東西或許會辜負你,讀書卻不會。有時靜下來想想,我的一切幾乎都是從書中來的。真正能拯救一個窮孩子的只有書,真正讓我跨過命運洶湧河流的也只有書。
在少年的那些艱難的時光里,即使我有時會飢腸轆轆,但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連環畫或者其他雜書,卻成為我難得的額外的精神食糧;即使我經常衣衫襤褸,但是,那些書卻成為我外在好看的衣裳;即使我由於衣食不足而可能自卑,然而,那些書卻讓我獲得了更多的自信的力量。
讀書是我人生最美好的享受之一。 有書在手,有雲在天,有草木在側,讓書中的思想安靜喧囂的城市,安慰浮躁的人生,照亮四野曲折的道路。
書是有生命的,如果你相信書,那麼,書就會與你在一起,會與你休戚與共,也可能會幫助你改變命運。
我一直對書懷有深深的感情,特別是對於經典的書籍,我甚至都懷有敬重之心,如同對待一位智慧過人的長者一樣。書是前行中的導師,如果沒有人可以幫助你,好書可以;如果沒有人可以指導你,好書可以。
書是我的拯救者,是書將我從生活的狂潮中打撈出來,讓我重新上岸,是書的光芒在暗夜中引導我,如同燈塔一樣,從而讓我不偏離航道。
我必須感謝書,是書推開了我老家的陳舊的房門,讓外面的光亮照進,這不僅讓我的眼睛閃光起來,也讓我看到了更為廣闊的世界。
投稿轉載說明
本公號非營利性 不支付稿酬
投稿即視為同意本公號對文章進行轉載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