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的法治想像

2022-05-29     法律讀庫

原標題:元宇宙的法治想像

元宇宙的法治想像

作者:周聖

來源:檢察日報

作者:周聖

來源:檢察日報

炙手可熱的「元宇宙」概念,其英文單詞為Metaverse,直譯指「超越宇宙」,這個單詞由尼爾·史蒂芬森出版於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所創設。那麼,「超越宇宙」與網際網路、物聯網、數字化、虛擬現實等有何關聯,以至於眾人紛紛奔赴元宇宙買房置地,搭上元宇宙概念的股票股價不斷攀升,甚或大張旗鼓設立元宇宙研究中心?事實上,科幻文學中,與元宇宙相關的場景、人物和故事早已有之。處於「未來已來,只是分布不均」的時代,科幻文學之光又一次照進了現實。

元宇宙喜劇電影《失控玩家》中國院線海報,強烈的中國風衝擊視覺

1

1984年,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所創作的《神經漫遊者》,被稱為賽博朋克文化的聖經,其強烈的風格對之後的科幻文學、影視作品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黑客帝國》《攻殼機動隊》《副本》《阿麗塔:戰鬥天使》《銀翼殺手2049》等科幻影視劇在內,類似《神經漫遊者》的賽博空間世界大致具有相同的特徵:科技高度發展的「反烏托邦」近未來,身體改造、人機結合、數碼聯絡和虛擬現實等成為日常,可人類個體的脆弱和孤獨依舊,身份和階層的差距加大,影像故事大多圍繞黑客、永生、人工智慧、巨型企業等矛盾展開。

《神經漫遊者》小說的整體架構類似於一部節奏明快的偵探小說,表現出冷硬派、影像化且用詞簡潔的敘事風格。作者細緻勾勒了密布霓虹標牌的貧民窟、影響無處不在的大企業、技術改造的身體器官、隱現莫測的人工智慧、虛實夢幻的賽博空間等構成元素,同時,在行文中提出了許多值得探討的賽博空間法律應對問題。

例如,在虛擬網絡空間中,如何規制天才型黑客對各類數據的侵入、盜取、公布或使用?計算機網絡對人類社會各領域的無孔不入會否令黑客無比強大,令各種法律規制手段趨於無效,令數字化空間成為法外之地?仿生科技的進步、器官的可替換、思想意識的上傳或轉移等若取得突破,人類將在理論上獲得意識的永生,社會形態會如何變化?原有的道德、倫理、法律、禁忌等社會規範能否繼續發揮作用,又會形成何種新的行為規範?人工智慧一旦真正成為具有獨立意識的全新生命體,對人類「造物主」將是何種態度?如何影響、限制和阻止其對人類可能實施的危害行為?

8年之後《雪崩》問世。《雪崩》創設的元宇宙一詞,指因應網際網路、虛擬現實等技術而發展形成的數字化生活空間。只是到目前為止,能將虛擬空間與現實世界完全混同的科技尚未誕生,元宇宙更多的仍然是一個「未來概念」。

《雪崩》講述的是,現實世界是披薩外送員、虛擬空間是最強黑客的主角弘,經過一系列調查、解謎、鬥爭,挫敗現實地球和元宇宙雙重空間中妄圖利用「雪崩」病毒控制、毀滅世界的陰謀的故事。在小說描述的元宇宙中,現實的距離和空間隔閡已經極大程度地消弭,這是一個既與物質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卻又讓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須經特殊手段方能進入的虛擬場域,身處其中,幾乎可以「親歷」人類社會現有的學習、工作、社交、娛樂、冒險等各類活動,現實世界對個人的存在必要性因而大大降低。

關於此種源於現實卻又超越現實的虛擬空間,小說藉助人物之口發出疑問:人類的身體、語言、意識、文明的本質是什麼?作為一種解答,小說將其統統視為某種有目的的代碼,經過繁密的排列組合,最終構建出整個世界。可各類代碼疊加的算法再精密再複雜,仍然必定存在「後台」漏洞,一旦某種病毒能夠逃過種種抵抗和防線,找到這種深藏於生物體DNA中的漏洞,感染和控制就會成為最強的致命威脅。

小說的有趣之處在於,為《漢謨拉比法典》的誕生找到了一種特別的解釋:蘇美爾語是人類大腦類似於元宇宙中0和1的原始碼,後經過「巴別塔」事件,人類語言(作業系統)多元化,抗性增強,令原始病毒不再能將人類一網打盡,後出現新的變異病毒找到了「後台」漏洞,於是人類編訂《漢謨拉比法典》,用以對抗新的病毒威脅。由此,法律成為人類文明免疫系統的一部分,法律制定和實施的真實價值非常重要:好的法律可以幫助文明抵禦各種病毒的侵襲,而各類法律存在的漏洞和缺陷也可能讓文明脆弱崩塌。

2

其實,對於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互融互動,並非始於上述兩部作品。著名科幻作家弗諾·文奇發表於1981年的中篇小說《真名實姓》,儘管成文距今已有40年,可作品中描述的數字世界場景、網絡尖端黑客的巨大能量、黑客與政府的對抗合作關係、網絡程序的自我更新和覺醒失控等景象,對如今的網際網路、元宇宙等的發展仍有相當程度的預見和警示意義。

小說的描繪中,現實世界與網絡世界、三次元與二次元、DNA與01二進位之間橫亘著宏大的技術壁壘,而在電腦網絡虛擬空間,極少部分天賦異稟或技藝精湛的人,可能憑藉其過人能力掌握著巨量的網絡資源和能量,卻與其在現實世界的平庸、普通甚至默默無聞存在極大反差。此時,即可能呈現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情形:在網絡空間振臂一呼、從者雲集,導致其在現實空間成為一名需要受到特殊保護的「凡人」。

對於網絡「超人」而言,什麼是其致命的「氪星石」?很顯然,是他們在現實世界的「真名實姓」。隱私權,此時已經具備了關乎身家性命的重要含義,一旦暴露,輕者會令被暴露者從此被迫聽命於他人,重者將使其失去人身自由甚至生命。小說從這個視角出發,前瞻性地探討了虛擬世界的種種可能。整部小說行文緊湊,文筆流暢,劇情驚險,既有盛世危言的寓意,又飽含技術浪漫主義和個人英雄主義色彩。

對於網絡技術高超而在虛擬空間掌握巨大能量甚至能直接控制現實世界的「人」,要將其控制在合理的行為範疇內,可依仗的,是道德的自我約束、法律的制度規制還是人力的平衡對抗?處理不慎,文明的跨越式發展與瞬間滅亡往往就在一線之隔。

《副本》是著名科幻作家理察·摩根「科瓦奇三部曲」的第一部,2018年被翻拍為同名美劇。小說中,未來技術發展到已經可以將人類的意識同步到身體脊柱植入的意識晶片存儲器中,或者通過無線網絡遠程傳輸到信息系統中備份,即使肉體死亡,仍然可以將意識存儲器中或備份的「副本」下載注入新的身體,並帶著最後同步或備份的意識重新甦醒,從而實現某種意義上的「永生」。在此背景下,那些擁有巨額財富、不斷更換身體、存活數百年的人,被稱為「瑪撒」,因意識數字化而將近永恆的生命幾乎將瑪撒重塑成了一個不同於普通人類的新的物種,表現出嗜好享樂、冷酷無情、極度理智等特徵。

當意識與肉體可以分離、意識的存儲和下載都非常便利的時候,生命的長度就不再只受到DNA分裂的限制,而更多由財富決定:只要有足夠多的財富,意識備份、更換身體,甚至「永生」都不再是障礙,這卻帶來一系列社會和法律問題。上載到賽博空間的意識,在思維活動時如何分辨真實與虛擬?已逝之人能否拒絕下載意識「副本」重生?一份意識的多個「副本」下載到多個身體中產生多個不同的「自己」將如何自處?頻繁更換各類身體是否應當受到法律限制?身體僅作為意識載體,是否不再有法律意義上的神聖性,可以進入物的範疇,被買賣、交換、改造?普通手段已經不能真正「殺死」一個人時,對殺人罪的定義是否需要更改?徹底毀滅意識存儲器導致真正死亡的行為應當受到何種法律制裁?如若未來某一天,元宇宙真的能夠完美復刻人類「靈魂」,誰能抵抗這種「永生」的誘惑?現實中的人類社會又將何去何從?

謝爾蓋·盧克延科創作的科幻小說《幻影迷宮》是科幻迷的必讀經典。小說中,人們憑藉虛擬頭盔和虛擬服就可以肆意徜徉數字空間,高山大川、雪地草原以至觸碰打擊的感受與現實幾無二致,電腦病毒可以做成傷害的匕首、能量巨大的槍炮,社交、娛樂、聊天、親密接觸等全可以通過網絡實現。問題在於,大腦一旦聯結上就無法自主退出,如果待的時間過長,現實中的身體因饑渴疾病而亡,因此,計時器程序會及時強制斷開網絡,令現實中的身體得以及時退出、補充生存之需。但是,有那麼極少數人,或許基於大腦某種缺陷的影響,可以憑藉自己的意志隨時退出,並且可以在虛擬世界中具備各種高難度動作,如高超的平衡感、射擊百發百中、行動迅捷如風等。這些幸運者被稱為潛手,他們在網絡空間幾乎就是「超人」的代名詞。

小說主人公即是一名潛手,突然收到一家大型遊戲公司的邀請,去某一關卡解救困在其中的倒霉鬼,因為倒霉的傢伙已經在遊戲中不下線地待了好幾天。他本以為這個簡單的差事只是解救未開計時器無法退出遊戲的倒霉鬼,卻不想被捲入了大型遊戲公司爭鬥、政府監管、頂級黑客利誘等各種旋渦之中。

《幻影迷宮》是基於對網絡虛擬世界的設想而創作,其中提出的問題是,當暢遊虛擬空間能帶來所有樂趣和完全自由時,現實還有什麼存在意義?在更高維度的文明看來,虛擬空間的人類意識與人工智慧、設定自動反應模式的模仿物之間,有何本質區別?遊戲中的虛擬人物是否也應當享有相應的生存、發展等「人性化」權利?在虛擬空間,現實的一切都已經成為另一個維度的事物,所有基於現實世界的規則都可以被打破、重組甚至拋棄,這裡將產生全新的法律規則體系。人類進入其中,是強行限制、緩慢適應還是主動揚棄物質現實的「束縛」完全伏膺電子信息化?

3

在科幻文學和影視作品中,元宇宙的種種設定和構想早已不再稀奇,但是,數字化虛擬空間真的代表了人類發展的未來嗎?現實宇宙的星辰大海與虛擬空間的元宇宙,是不是展現出了兩種發展路徑,甚至決定了人類文明的最終走向?何者值得更為側重的關注和研究?

劉慈欣在《不能共存的節日》中對此提出了質疑,其中有一段對話:「外星人先生,」有人說,「你能想像一下人類未來的IT天堂嗎?」「未來的虛擬世界確實是天堂,在那裡面每個人確實是上帝,其美妙是任何想像都難以企及的。我只想像一下那時的現實世界。開始,現實中的人會越來越少,虛擬天堂那麼好,誰還願意待在苦逼的現實中,都爭相上載自己。地球漸漸變成人煙稀少的地方。最後,現實中一個人都沒有了,世界回到人類出現前的樣子,森林和植被覆蓋著一切,大群的野生動物在自由地漫遊和飛翔……只是在某個大陸的某個角落,有一個深深的地下室,其中運行著一台大電腦,電腦中生活著幾百億虛擬人類。」

2021年9月,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發布了120餘頁的《2020—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2020年是人類社會虛擬化的臨界點,為2021年成為元宇宙元年作了鋪墊。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社會虛擬化,「宅經濟」快速發展;另一方面,線上生活由原先短時期的例外狀態成為常態,由現實世界的補充變成了與現實世界平行的世界,人類現實生活開始大規模向虛擬世界遷移,人類成為現實與數字的「兩棲物種」。

然而,虛擬世界並非完全虛擬。自網絡時代開啟以來,與元宇宙虛擬人相關的刑事案件如今已經走入了我們的視野,未來會有更多的法律、倫理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應對。

投稿轉載說明

本公號非營利性 不支付稿酬

投稿即視為同意本公號對文章進行轉載刊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b69f72af7f394a64c417da540754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