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江山萬里塵,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兩句詩形象地描述了在那個封建王權至上的社會,朝臣的命運會隨更迭朝代不同皇帝的喜惡來決定,即便是三朝元老也難逃這樣的命運。
張廷玉是輔助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人臣,但即便是這樣,晚年依舊被乾隆下令抄家,而乾隆在看到被抄的東西之後,卻覺得不好意思,又送還給了張家,這是為何呢?
乾隆和張廷玉有什麼仇恨,為何非要抄張廷玉的家?而當年乾隆從張家抄到的東西究竟是些什麼?為何最後又送還給了張家?
事情得從張廷玉的仕途開始講起,張廷玉家中三代為官,到張廷玉這一代的時候,也是循規蹈矩從進士開始做官的。
張廷玉在康熙39年考上進士,在康熙年間,張廷玉其實並沒有達到重臣的程度。
他只是在朝廷做事,做一些書面的工作,對政策僅僅是參與並且了解而已。
真正改變張廷玉命運,讓他在滿人跟前說了算,在清朝擁有大權,並開始提攜漢臣的,是康熙駕崩之前張廷玉由刑部侍郎升任為吏部侍郎的機遇。
不要看兩個官職都是侍郎,但所管理的部門和工作卻大大的不一樣。
吏部侍郎主管人事任用,就跟現在公司的人力資源部差不多,而且權利還要更大化。
雖然之前掌管刑部之時,張廷玉就憑藉自己一身正氣,不收賄賂,獲得「伏虎侍郎」的稱號。
但顯然能幫助漢人做官,更加是張廷玉的心之所向,於是擔任吏部侍郎之後,張廷玉便在當時滿人當政,重滿輕漢的清朝,大力舉薦漢人為官,提攜很多漢臣。
張廷玉重用漢人的行為,遇到了一個開明的皇帝,那就是雍正。
康熙駕崩之後便是雍正繼位,雍正求賢若渴,對待滿漢基本可以做到一視同仁。
所以張廷玉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時代,雍正帝在位之時,張廷玉的仕途之路無比平順,堪稱康莊大道。
在雍正帝的提拔之下,張廷玉由原來的侍郎一直提升,直到後來做到了大學士的位置,成為了輔政大臣。
並在雍正成立軍機處之時,又被雍正封為軍機大臣,當時軍機處的很多規章制度都是張廷玉一手創立。
其實雍正也是很有眼光的,張廷玉不但為官清廉,而且以振興朝廷為己任,多年來一直秉公辦事,一心一意輔佐雍正,是個大大的清官。
當時的朝廷分為滿漢兩派,漢人的首位重臣就是張廷玉,而滿臣則以鄂爾泰馬首是瞻。
張廷玉於雍正時期在清朝的地位,完全可以和這位滿人中的重臣鄂爾泰平分秋色,分庭抗禮。
雍正在死前更是立下遺詔,如果這兩位重臣張廷玉和鄂爾泰死去,則可以讓他們配享太廟。
這對臣子來說是莫大的殊榮,配享太廟,這裡的太廟不是普通的廟堂,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廟宇,
而張廷玉和鄂爾泰可以被供奉在太廟,享受皇家一樣至高無上的祭祀待遇。
由此可以看出,在雍正的心目當中,張廷玉的地位非常高,當然這也跟他立下的功勞密不可分。
雍正帝死後,張廷玉跟鄂爾泰都是朝廷的輔政大臣,固若金湯。
但張廷玉萬萬沒有想到,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會在下一任皇帝的手中淒涼無比,落得被抄家的下場。
乾隆的執政理念和雍正是不同的。乾隆當時登基之後,看到清廷當中漢臣居然與滿臣平起平坐,鼎足而立,這讓乾隆的心中極為不舒服。
乾隆的觀點是,漢臣無論如何都不能代替滿臣,因為江山是滿洲的江山,讓漢臣手握重權,是十分危險的一件事。
所以此後張廷玉的權利得到明顯的削弱,乾隆想著跟自己是一家的滿臣,對於張廷玉提出漢人為官的建議,不予理睬。
張廷玉其實意識到了,自己遇到的乾隆帝不同於雍正,滿漢可以平等。
乾隆更加重滿輕漢,作為漢臣的首臣,張廷玉料想自己肯定會受到牽制和打壓。
張廷玉便覺得這樣的官當著也沒什麼意思,自己年紀又大了,便想辭官回鄉,頤養天年。
誰知乾隆聽到張廷玉辭官的請求,勃然大怒,認為張廷玉沒有大病,就應該繼續效命於朝廷。
張廷玉無奈只能繼續做他的官,乾隆還是依舊打壓張廷玉,為此張廷玉幾次三番跟乾隆提及歸田之事,乾隆都拒絕了。
以至於最後一次乾隆怒罵了張廷玉,張廷玉從此對辭官之事閉口不提。
但一年之後,張廷玉年歲又長,感覺自己力不從心,便跟乾隆舊事重提,再次提起辭官歸田之事。
乾隆這次沒有直接罵他,而是說出當年魏徵被唐太宗李世民摧毀御製墓碑的典故,以此來彰顯自己帝王的權利,也是對張廷玉的一種威脅。
但張廷玉這次死也要辭官,乾隆只好同意,還同意了張廷玉死後,按照雍正遺囑配享太廟的待遇。
其實乾隆內心是怒不可遏的,自己的威嚴和臉面也沒有保全。
乾隆的內心對張廷玉埋下了深深的不滿,這也導致一年後張廷玉在北京的府邸被抄。
張廷玉被抄家的深層原因是乾隆對於漢臣的不滿,所以先拿張廷玉開刀。
而張廷玉抄家的導火索,是他辭官一年後,自己的親家朱荃因為母喪未報、收受學生賄賂之事,遭人彈劾。
古代官員的父母去世,必須停官三年,朱荃為保官職向朝廷撒謊,引起皇帝不滿,收受賄賂一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最後也沒有查清。
但此事卻把張廷玉拉下水,張廷玉已經辭官,但若皇帝「記仇」,不論如何還是能找到聯繫的,乾隆便讓滿人德保去抄家。
乾隆抄張廷玉的家,是為搜查張廷玉的治罪證據,而德保借著搜三代皇帝的賞賜,將張廷玉家中私人物品也一併帶走。
乾隆眼看,張廷玉家中並沒有貪污的貴重物品,也沒有龍袍、反書等大逆不道之物,便只好作罷。
而張廷玉此後也不再參與政事,老實在家過著退休生活。
直到乾隆二十年,84歲的張廷玉去世家中,乾隆也按之前答應張廷玉的讓他配享太廟,至於是不是心甘情願,就不得而知了。
古代皇帝擁有的權利是最大的,臣子在皇帝的眼中也不過是鞏固朝廷的棋子,所以命運是不能靠自己掌握的。
張廷玉在三代皇帝那裡享受的是三種不同的待遇,他的人生可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張廷玉也成為了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也是在清廷權利地位最高的漢人,此後無人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