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版張桂梅:放過我吧

2023-07-12     視覺志

原標題:男版張桂梅:放過我吧

「我不想讓大家看到2012年前的我,更想讓大家看到2012年後的我。」

對於劉秀祥來說,2012年是一個分界線。

在這之前,他身上最大的標籤是 「千里背母上大學」的寒門孝子。

在這之後,他回到大山成為一名老師,十年間勸了1836個孩子回到學校,帶領無數個和他一樣的貧困學子走出大山。

如今,劉秀祥想告訴大家: 曾經那個帶著母親四處漂泊的男孩,長成了大家希望看到的樣子。

圖源:面對面

15年前,一則「千里背母上大學」的故事登上了各大媒體的頭版,讓全國都認識了這個飽經苦難的男孩。

15年的時間裡,這個男孩從未迷茫過,他向著夢想暗自拔節生長,為我們續寫上了當年那篇勵志故事,讓其變得完整而完美。

一路走來,他對得起那些望向他的目光。

圖源:中新網

「我最害怕別人可憐我」

2008年,當「千里背母上大學」的報道登出時,劉秀祥是恐懼的。

平時省吃儉用的他不惜花了幾百塊,將學校報刊亭的上百份報紙全買了。

圖源:面對面

他的自尊心很強,害怕別人因此而同情他、可憐他。

在後來的採訪中,主持人問他:

「哪怕是因為同情而給你更多關愛也不行嗎?

劉秀祥倔強地搖搖頭: 「我不要。」

圖源:面對面

報道登出後,全國各地的好心人紛紛要給他捐錢捐物,但很多幫助都被他拒絕了。

劉秀祥對外界的資助感到警惕,他不停地在心中反覆確認: 「你是出於什麼原因,是同情我嗎?是可憐我嗎?如果是這樣,我不要。」

他心裡有自己的一套道德標準: 「一個人不應該活得讓人同情、讓人可憐,應該是活著讓人可親、可佩、可敬。」

相比拒絕資助後,他將要面臨的生存困境,他更害怕的是「有可能我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

最重要的,他相信自己可以解決大學期間的經濟問題,就像從前那樣。

畢竟,這些年無論過得多苦,他都咬緊牙關挺了過來,今後再苦還能比得過小時候嗎?

圖源:面對面

4歲那年,他的父親因病去世,這成了劉秀祥苦難生活的開始。

這之後,母親傷心過度患上間歇性精神失常,生活不能自理。

哥哥姐姐們先後離家出走,曾經的六口之家,只剩下他和母親相依為命。

養家餬口的重擔突然砸到了他瘦弱的肩膀上。

而此時,他僅僅10歲,正上小學。

圖源:中新網

為了維持生計,給母親買藥,劉秀祥開始撿廢品、打零工,跟著大人上山採藥去賣。

儘管生活艱難,他始終沒放棄讀書。

中考,劉秀祥考到全縣第三。

中學在縣城裡,母親生活無法自理,離不開他,劉秀祥決定帶著母親去讀書。

強烈的自尊心不允許他低頭去尋求大人的幫助,他堅信靠自己能解決一切。

因為沒錢租房,在學校旁的山坡上,他用稻草搭了間棚子就是臥室,在屋外挖個坑,架上鐵鍋便是廚房。

初中三年,他一放學就去撿廢品,周末打零工,每周能掙20多元,勉強維持著他和母親的生活。

圖源:中新網

考上高中後,為了賺學費,劉秀祥跟著老鄉到一座水電站打工。

頂著酷暑,他扛起重重的鋼筋搬來搬去,肩膀很快就被磨破了皮,汗水流到傷口處,刺骨的疼。

劉秀祥顧不得這些,為了賺夠錢,他一天兩個班,連續工作18個小時,上班時常常困得打起瞌睡,好幾次從100多米高的架子上摔下來,幸虧有結實的安全網一次次接住了他。

那個夏天,他賺了1000多塊錢,交完800塊的學費,所剩無幾,迫不得已租了一個養牲口的棚子,用編織袋將四周圍起來,就成了他和媽媽的小家。

即使生活過得苦不堪言,他始終抱有希望: 「天亮前就是最黑暗的時候,下一秒,就能看到曙光。」

圖源:中新網

高中三年,學業繁重,為數不多的課餘時間還要用來打工、撿廢品,很長一段時間,劉秀祥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直到高考前一周,他病倒了。

劉秀祥期盼已久的曙光沒有如約而至,他的天空反而變得更黑暗了——

他高考落榜了,僅差六分。

這次的失敗徹底擊倒了劉秀祥,他埋怨上天為何對他如此不公平,甚至萌生了自殺的念頭。

離開人世前,劉秀祥想回顧一下過往,翻開了自己的日記。

如電影一般,從前的一幕幕浮現在眼前,只不過這是個悲劇電影,要麼是媽媽犯病了,要麼是沒東西吃了,全是不美好的經歷,劉秀祥更絕望了。

心灰意冷之時,2002年5月19日寫下的一句話拯救了他:

「當你抱怨沒有鞋穿的時候,你回頭一看,發現別人竟然沒有腳。」

是啊,至少他身體健全,至少他還有母親,他不能就這麼離開,想到這,劉秀祥釋然了。

他決定復讀。

圖源:面對面

驅走黑暗後,劉秀祥的天終於亮了。

2008年,第二次參加高考,劉秀祥考上臨沂師範學院,大學夢如願以償。

大學期間,劉秀祥勤工儉學,利用課餘時間做著各種兼職,發傳單、擺地攤、做家教、當服務生,還收穫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諸多榮譽。

大學畢業後,他找到一份保險公司的工作,月薪過萬,公司還有意培養他進入管理層,光明的前途近在眼前。

依靠自己的力量,他終於實現了走出大山,紮根城市的夢想。

然而,一通電話,又帶他回到了原點。

圖源:中新網

「讀書能改變命運,我就是最好的例子」

電話是他初中撿廢品時認識的妹妹打來的。

大學期間,他將打工賺的一部分收入用來資助她上學,苦口婆心地勸她一定要堅持讀下去。

這個女孩卻告訴他,自己不打算念書了,初中畢業就要去結婚。

他們曾是同類人,劉秀祥深知對大山裡的孩子來說,讀書才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方式。

眼睜睜地看著小女孩放棄讀書,劉秀祥有些痛心,他想到大山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孩子,心中突然升起了一個新的夢想:

他要回到家鄉,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和改變更多孩子的命運。

圖源:面對面

背起行囊,拉著母親,就像他第一次走進我們視線中那樣,拚命走出大山的劉秀祥,又回到了大山深處。

可當他走進大山真正成為一名老師後,才明白理想和現實之間相隔的巨大差距,他開始懷疑「是不是我的選擇錯了」。

那時,劉秀祥的家鄉望謨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老百姓不理解讀書的重要性,學生也沒把學習當回事。

中考700分,劉秀祥所在學校的最高分只有300齣頭,最低的有100分以內的。

成績差,但還能來上高中,劉秀祥以為這些學生至少還對讀書有想法,但他想錯了。

學生的心思壓根沒在讀書上,抽煙的、喝酒的、賭博的一抓一大把,早戀的、玩手機的、沉迷網絡的到處都是。

看著這些問題孩子,劉秀祥感到有些無力。

圖源:面對面

從前在最艱難時期,劉秀祥都拒絕向別人訴說自己的處境,為了能激勵學生,他決定要揭開自己的傷疤。

他一遍遍講給學生聽,還帶學生到自己破敗的老木屋看,每回顧一次,命運給他留下的傷痕都會再痛一次。

但只要能救回一個學生,就值得。

圖源:面對面

劉秀祥還想要講更多遍,影響更多的人。

那些中途輟學的孩子,他要一個個勸回來。

騎著一輛破舊的摩托車,車上綁著一個音響,劉秀祥翻山越嶺,幾乎跑遍瞭望謨縣每個村鎮。

每去一戶人家,他都將其他家的人聚集過來,用音響給大家外放關於他的視頻,放完之後,劉秀祥驕傲地告訴他們:

「這個人就是我。」

「讀書是有用的,否則,我是不能走到今天,成為一名老師的。」

圖源:面對面

根深蒂固的思想往往很難改變,劉秀祥做勸學家訪,總是要重複登門很多次才能成功。

有個高二女生不念書了,因為他的父母認為女孩讀書沒用,最終都是要嫁人的,堅持讓她去打工。

劉秀祥前前後後勸了八次都沒成功。

最終這個女孩被迫去電子廠打工,天天加班,收入還不高。直到一年後,女孩後悔了,主動找到劉秀祥,稱自己還想念書。

除了欣慰,劉秀祥還感到有些內疚:如果他再多做一次家訪,這個小女孩是不是就沒必要受一年的苦了?

劉秀祥的勸學家訪時間,漸漸延長到了以年為單位。

那是他遇到的最困難的一次勸學。

小女孩想要讀書,但他父親不讓讀。他去家裡勸了一年半,這位父親愣是不鬆口。

到最後,每當劉秀祥的摩托車開到村口,那戶人家聽到音響的聲音,遠遠地就把大門關上。

有一次,那位父親還把門口拴著的狗鏈解開了。

劉秀祥被狗追得滿村跑,一不小心栽倒在路坎下,磕破了後腦勺,狼狽地住進了醫院。

住院期間,他還不忘告訴那位父親: 「傷口好了,我又要來看你了大哥。」

或許是過意不去,那位父親終於放女孩回到了學校。

圖源:面對面

堅持是有成效的。

十年間,劉秀祥勸回1836個孩子,這不單是一個數字,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故事,背後承載的是整個家庭的未來。

劉秀祥剛回到大山那年,望謨縣只有70人考上本科。

十年之後,這個數字變成1302人,翻了將近20倍。

當初放棄城市優渥的生活,回到貧困的家鄉,劉秀祥選擇了一條更難走的路,是因為他相信:

和北京、上海等那些大城市的孩子一樣,望謨縣的孩子同樣可以擁有美好的未來,一樣可以成為國家的棟樑。

圖源:面對面

「請忘掉『背母上大學』的我,我現在是一名普通教師」

成為一名老師後,劉秀祥變了。

大學剛剛畢業時,有一家北京的企業給他開出55萬的年薪。

面對巨大的誘惑,劉秀祥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依舊是:「是覺得我可憐嗎?是同情我嗎?如果是這樣,我不要。」

當初那個視自尊重於一切的倔強少年,在成為老師後,卻願意為了孩子們一次次放下尊嚴。

劉秀祥將輟學的孩子們勸回來後,資金成了問題,起初是他自己出錢,掏空積蓄後,他不得不向外界求助。

他去求縣城裡的小老闆,一開始,人家很樂於借他錢,直誇他是個好老師。當他去到第十次的時候,「劉老師不好了」,一見到他就躲得遠遠的。

劉秀祥還聽到有人在背後說他 「像個乞丐一樣」

但他不在乎,只要能救一個孩子,讓他跪下都可以。

圖源:面對面

後來他藉助朋友的幫助開始做勵志演講,向全國各地的人們講述那些他曾經不願被別人知曉的故事。

每次演講,他分文不取,唯獨只有一個條件: 至少資助兩個學生。

十年間,劉秀祥做了上千場演講,有1900多名學生受到資助。

回到大山之前,劉秀祥曾想到一個問題: 錢和夢想哪個更重要?

他思考了一下,堅定地選擇了後者。

因為當劉秀祥回顧了自己充滿絕望的前半生後,他發現: 「如果沒有夢想,其實在人生的任何一道坎,其實我早已倒下。」

圖源:面對面

我們看到太多草根逆襲的勵志故事了,少見的是,從大雨中走出的劉秀祥,選擇再次回到大雨中,為更多的孩子撐起了一把傘。

他讓我們看到理想是可以排在現實前面的。

在這個理想總是被現實打敗的時代里,劉秀祥的故事無疑讓人們燃起了一絲希望。

前不久,新聞專業引髮網絡熱議。

新聞理想和不賺錢的現實成了話題討論的中心。

選擇本身沒有對錯,只有得失。

選擇賺錢更多的專業當然沒錯,畢竟,金錢是實現理想的基礎。

但也有很多人在看透了世界的真相後,依然鼓起勇氣選擇了理想。

當你被現實捶打到想放棄時,不妨看看劉秀祥:

「在拼搏的路上,你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很多挫折,當你走不下去的時候,你一轉身,我就站在你的身後,給你精神動力,給予你力量。」

圖源:面對面

2022年,在人民大會堂,劉秀祥穿著齊整的西裝對著現場的中外媒體說:

「希望大家把之前『背母上大學』的我忘掉,我現在就是大山深處的一名普通教師而已。」

聚光燈照到他身上的那一刻,劉秀祥仿佛回到了15年前的那個夏天。

當初那個偷偷買下幾百份報紙的自卑少年,現在總算可以大聲地告訴大家:

「千里背母上大學」的故事,可以翻篇了。

圖源:面對面

12 / Jul / 2023

監製:視覺志

編輯:哈酥

微博:視覺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d0aa2d74c7345774386937c712b0b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