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超
在繁華的濱江道商業街的南端,鱗次櫛比的現代風格建築的商場之中,有一座紅黃條紋相間、造型獨特的建築,上面的十字架,以及間或響起的鐘聲,顯示了這座建築的性質,這就是天津最大的天主教堂西開教堂,也是天津天主教會總堂,主教座堂。在市聲環繞的都市中,當你進入這座風格迥異的教堂里時,會感到格外寧靜。然而,這座教堂在歷史上卻經歷過風雲激盪。
1912年,羅馬教廷決定辟天津為獨立教區,任命法國傳教士杜保祿為首任主教。在天津傳教中心的選擇上經歷了數度遷移,最終選擇了老西開地區。一則是因為望海樓建於天津的舊市區,附近已經沒有了拓展空間;二則老西開地區與法租界相連,可以為法租界的擴張確立新的基點。因此,杜保祿等便在西開購置土地,建造新的主教府和大教堂。
西開教堂整體為歐洲羅曼式建築風格,建築外牆有羅馬立柱和半圓拱券,樓座主體以紅色黃色深淺條紋相間的花磚砌成;而三座穹窿式塔樓,卻又顯示了拜占庭建築風格。教堂的布局為南北軸向,東西對稱,若從空中向下俯瞰,建築平面呈「十」字形構圖,三個巨型塔樓錯落排列成「品」字形。早年落成時,塔樓穹頂表面覆蓋的是金黃色的銅質瓦片,經過歲月的沖刷,如今這些銅瓦早已被氧化,呈現為碧綠色,在陽光的照射下,仍顯典雅。教堂內部以湖藍和白色為主色調,這也正是身穿白衣、腰束藍帶的白衣聖母的顏色。教堂正廳從正門到深處的祭台,有兩排14根立柱支撐,形成三通廊式,中間柱間較寬,兩邊側廊柱間較窄。教堂里的雕塑、壁畫、油畫、彩繪玻璃畫等,講述了與宗教有關的人物和故事,最為著名的就是油畫《最後的晚餐》。教堂的管風琴在舉行宗教儀式的時候彈奏,給人以神聖和崇高的感覺。
1916年,西開教堂建成,成為天主教天津教區的活動中心,也因為是主教座堂,所以就擁有了更多更大的權利。圍繞西開教堂,先後修建了主教府、修道院和修女院,還建造了一座頗具規模的醫院,開辦了五所學校,形成了一大片教會建築群。這座醫院就是現在的中心婦產科醫院的前身,五所學校中的法漢中學就是現在第二十一中學的前身。教會在教育和醫療上的這些行為,促進了新文化、新知識的傳播,於無意中淡化了中西文化的衝突和差異,開始使兩種文化在碰撞中彼此融合滲透。1920年,華北地區發生旱災,許多地方顆粒無收,傳教士們將籌集來的救災款物發放給災民,很多災民通過傳教士的介紹,來到教堂附近落戶謀生。因此,西開教堂不僅成了天津教區的主教座堂,也成為教徒們的聚居地,有洋行工作的高級職員、工商業界的精英,還有各個修會的神父、修士和修女,充滿了濃郁的宗教氣息,異域情調和本土文化逐漸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特質文化。
正是在這個文化互融的過程中,發生了歷史上聞名的「老西開事件」。如前所述,西開教堂所在的位置,原本是與法租界相連的華界,法租界當局當年在這裡建造教堂的意圖之一,就是為了吞併老西開這片區域,後來他們往這裡派駐巡捕,強迫居民納稅,這些舉動激起了天津百姓的憤怒,各界群眾聯合抵製法國的侵略擴張,學生罷課,商人罷市,工人罷工,使得法租界陷入了困境。而且,天津各階層民眾積極聲援支持,全國各地也紛紛響應支援,半年之後,天津民眾勝利,迫使法租界放棄了侵占老西開的企圖。在「老西開事件」中,天津民眾的勝利也憑依了本地信眾的支持,這也是西開教堂外來文化本土化的成功之處。
西開教堂知名度高,最現實的原因就在於地處今日繁華鬧市區這一優勢,教堂門口的國際風情街,散布著大大小小的咖啡廳、西餐廳,與歷史上一樣,充滿異國情調。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來追尋的話,更主要的原因就在於西開教堂在其發展進程中,選擇了一條「本土化」道路,把一種異質的宗教文化逐漸融合進本土文化中,進而將彼此文化的優秀面展示出來,形成一種更持久的文化。
《小樓春秋》解說詞:
西開教堂位於天津市西寧道9號,布局為南北軸向,東西對稱,是天津市最大的羅曼式建築。全天候免費向社會開放,大量的中外參觀者來到這裡欣賞她的美麗。2017年冬天,這座教堂迎來了百歲生日,在文明互鑒已成為人類社會進步動力的時代,她體現了中西合璧、包容萬象的歷史傳承與獨特風華。(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