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解讀丨香港大學優秀課設:曾出現在「古惑仔」系列電影里的社區,現在怎麼樣了?

2022-10-17     UniDesignLab

原標題:作品解讀丨香港大學優秀課設:曾出現在「古惑仔」系列電影里的社區,現在怎麼樣了?

- 繁榮的表象&冰冷的現實 -

這座城市可能看起來很繁榮,但裡面已經死了。

—— Bryan Bvyn Wong

圖片來源 GZphotos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壓力增大,不由得開始對自己的未來生活產生擔憂。當現狀如地震般限制了我們對自由的未來的想像力時,許多人將悲觀的失去了繼續生活的動力。這也逐漸導致社區人口固化問題,更高的遷移率和更低的出生率讓社區老齡化的問題日漸顯露

圖片來源 flickr

我們不難發現資本給社區帶來的不是希望而是絕望。每日繁忙的生活、工作,固定且無聊的行動路線,讓人們很難樂於建立新的社交關係。連最基本的鄰里關係,也因為不常見面變成了沉默的對視。每日行走在路上、乘坐交通工具的人,都在麻木的快速向前,每日的城市也只是在規律的開燈、關燈。城市的冷漠在逐漸腐蝕著城市內部,繁華的表象終有一天會被打碎

圖片來源 flickr

我們的城市迫切需要活力沒有活力的城市終將是一個「空城」,我們要去思考什麼樣的公共空間、建築景觀設計可以去激活保持社區活力。單純的「美化表面」已經不能解決問題,現在社區更需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愛心和行動

有什麼比擁有一個新的地標重新激活社區活力更好的了?這樣新定義的空間將會由人主導,而不是被反射玻璃的塔樓所支配。

—— Bryan Bvyn Wong

- 香港石硤尾公屋社區設計-

「探索城市問題的鑰匙,重新激活社區活力」

效果圖

圖片來源 koozarch 官網

香港大學園境文學專業課程以香港的石硤尾地區為研究對象,學習社區設計的核心概念。

石硤尾地區是香港第一個公屋社區。自1953年石硤尾大火後,石硤尾邨首次作為安置房出現,並在多年來經歷了數次重建。該地區由兩座山丘界定,總體地形向北傾斜,許多公屋夾雜於深水埗和九龍塘的私人樓房之間。

-Chapter1-

//公屋社區 //

基地分析圖

圖片來源 koozarch 官網

//香港人的公屋記憶

公屋是怎麼來的呢?香港「古惑仔」系列電影的片首有這樣一段話:「應為1953年,石硤尾大火,港英政府為安置貧民,大量興建徙置區。隨著戰後一代迅速成長,數以萬計家庭生活在狹小單位中,加上父母為口奔馳,填鴨式制度又不完善,很多少年因此走上歧途。」 這段話里提到了一個地名——石硤尾,位於香港九龍半島西部的石硤尾有屬於一代香港人的共同記憶,同時,這裡也是香港公屋政策的起源

現在,香港仍有一半市民居住在公屋包括由公屋衍生出來的各種資助型房屋內,其中超過200萬人即約全港1/3的人口居於房委會提供的大約73萬套公屋中,另外超過100萬人居住於政府以各種方式資助的自置居所中。

Photo by ChenMin 圖片來源 百度

//公屋社區老齡化問題

需要我們更多關注的社區之一是石硤尾公屋社區。2005年,SKM Factory Estate(硤尾公屋社區) 更名為 JCCAC(稱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由香港賽馬會資助),邀請本地創意人和藝術家加入社區,它才開始帶來在更多的社區活動和活動中為周圍的租戶提供服務。但JCCAC社區還是存在著管理不善,基礎設施封閉以及缺乏對老年人和兒童的關注。由於藝術家在社區內擴展他們的項目的空間、機會和資金有限,石硤尾仍然面臨著一個沒有適當關懷的老齡化社區

-Chapter2-

//城市理論//

《建築與住宅:城市理論》 (Richard Sennett)書籍封面

圖片來源 wamc.org官網

石硤尾公屋社區改造設計受 Richard Senett的《建築與住宅:城市理論》和 Simone AbdouMaliq 的論文的啟發,通過重新洗牌的節點焦點、分層地標、更多和暫停空間、非地點重新定義和下沉中心,來更好的幫助塑造當地社區。

//五種開放形式

在《建築與住宅:城市理論》中Richard Senett談到了規劃社區中心(或任何開放公共空間)時的五個關鍵點

  • 露天廣場和集會場所 要意識到去創造同步和秩序空間
  • 紀念性和世俗性的標記
  • 多孔性 為不同的社會階層、文化和年齡組的互動創造像 "邊界 "一樣的城市膜,但不是封閉的邊界。
  • 藝術形式 為租戶定製一個沒有完成、可以變化的結構,符合他們的需求。
  • 種子規劃 設計一個像村莊一樣的城市,或者說不是通過總體規劃,而是在小塊的混合中設計,親切地創造一個開放的系統。

這五種意識形態都已經適應了設計環境:

比如同步與秩序空間,表現在開放市場活動,以及開放的討論論壇與其上層住宅綜合體之間。

比如城市結構是多孔的,由「城市膜」(不封閉的邊界)構成就像儘管城市經常被道路交通隔開,但人們可以通過跨越街道的交互方式進入它的空間。

就像Senett的「街道智能」理論中提到的當地人(意思是那些生活習慣於一個地區或區域的人總是可以獲得本能的知識或即時的危險感);商店的布置,雖然是隨機的(或自由地根據每個供應商的意願)定位;街道的形式,被鋪成和設計成來限制人和商店以及城市空間的邊界。

所以,只要遊客習慣了街道的布局,他們可以慢慢地了解「街道智慧」的語言(熟悉環境,安排不同的旅行時間來進行日常或空閒時間的遊覽。

概念生成圖

圖片來源 koozarch 官網

//人類基礎設施

Simone AbdouMaliq 一篇關於的人類基礎設施的論文中提到:

「國家行政部門和民間機構缺乏政治和經濟權力,無法將城市內發生的各種活動(購買、銷售、居住等)分配到有限的部署空間、表達規範或指定對象的權限。[...] 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靈活配置的景觀所帶來和精心設計的各類活動的結合而存在的

「一個特定的感知和合作實踐的經濟是通過個體行動者的能力來組成的,他們在空間、居住、經濟和交易位置的廣泛範圍內流通並變得熟悉。[…] 社會領域的潛在層級變成了由各種易讀性管理機構和決策中心設計的定義和分類而決定的

這些是對將城市控制重新回歸人和當地環境的建議的一些重要理論基礎。

-Chapter3-

//對社區的想像//

項目旨在振興石硤尾公屋社區,

使其成為一個更吸引人、更受歡迎的空間,

供當地人甚至遊客探索。

總平面圖

圖片來源 koozarch 官網

鳥瞰石硤尾,其規劃不受深水埗網格結構的限制,花園山和主教山環繞的特殊景觀使其在規划上呈現不規則排列。

因此,與其提出一個高度結構化且對空間有太多限制、邊界和定義的新總體規劃, 為什麼不採取相反的方式呢?

//建築與景觀的自主性

該項目主要探索再創造「建築自主性」,甚至是「景觀自主性」的可能性。

通過仔細觀察伯納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和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的拉·維萊特公園(Parc de la Villette)提案時會發現,他們都在空間內共享自主元素,但在設計語言上有所不同。

屈米選擇以顯眼紅色為主要元素來設計分散的線性建築,希望用充滿活力的景觀來提供方向和進行區域劃分。庫哈斯的建議提供了一個更全面和算法驅動的景觀(即反烏托邦元素分層)作為設計規劃的基礎。

這兩種設計都挑戰了建築自主性的極限。

Bernard Tschumi 關於 Parc de la Villette 的設計方案

圖片來源 f3arquitectura 官網

Rem Koolhaas 關於 Parc de la Villette 的分層策略

圖片來源 Pinterest

//場所營造

如何實現城市空間的自主性?該設計通過「場所營造」的幾個層來對無秩序的空間進行解讀,這些層是: 現有層(保留現狀的一部分)、促進層(基本設施)、中和層和對抗層(空間以積極和消極的方式邀請或停止社交互動)

下面是具體的解釋:

現有層:由阿克巴·阿巴斯 (Ackbar Abbas) 定義。他提出了「記憶消失」這種現象:事物的交替更新速度太快,在人們剛接受時就開始消失,留給人們的記憶永遠是模糊的或者是一堆從未有過的事物。就好像我們的感受無法與當前事件變化的速度同步。

保護建築類型將有助於保持對過去的記憶特別是對於在社區生活了五年以上的老年人來說,熟悉的建築環境可以驅散他們的害怕不被城市接受的不安全感如果這種人與建築環境的關係被破壞,那麼恢復一個人的舒適區將十分艱難。

促進層:在市場上獲得許可的商鋪可以選擇擁有任何空間,這些空間幾乎是自由的,可以被支配形成滿足經營和客戶需求的基礎設施單元比如卸貨區和存儲單元等供應和服務允許商鋪暫時安全地保存他們的產品,回收單元和食品處理機還提供了多種控制垃圾和浪費的方法。以達到吸引客戶、滿足客戶的目的

中和層:在 "對抗層 "與其他層之間起到了中和貫通的作用。一組隔斷(或邊界)被暫時放置在場所,比如通過添加傾斜的坡道山和拱廊護衛器等設計,這樣的"邊界"基本上可以防止攤販和攤位過度延伸,對空間進行有效的控制同時邊界是多孔的,它們的功能就像細胞膜,在多孔性和阻力之間有一種動態的張力。這種「邊界」是可「跨越」的,人們可以自由的跨越「邊界」來到不同的空間。

對抗層:也就是「對抗性空間」最早由尚塔爾·墨菲(Chantal Mouffee)提出:公共空間從來不是 "平穩的"(沒有線性或具體的分類),社會霸權是 "錯誤的"——即沒有人能夠聲稱一個公共空間為他所有。對抗性空間(公共空間)內的人們會產生衝突和爭鬥,但也會因此而建立平衡

大多數市場空間都經過精心設計,通過上述方案,來以適應不同場景。

基地分析圖

圖片來源 koozarch 官網

//社區干預

只要社區能夠保持它的歡快和活力,這個空間將永遠在慶祝。我們都知道菜市場和雜貨店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至關重要。我們期望通過干預讓社區每天不斷湧入遊客,也期望這項活動可以作為成為這些遊客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不要忽視空間內每周或特殊活動和事件的重要性,以跟上社區對外界的影響和外界對社區的關注。因此,節日干預是必要手段,舉辦戶外音樂會或比賽活動肯定會為社區新添風采

-Chapter4-

//實現手段//

通過擴大和重新設計石硤尾市場,

挑戰了分散營銷空間的想法,

在這種空間中,

不需要實際管理來維持供應商的訂單

規劃節點分析圖

圖片來源 koozarch 官網

該項目選擇將現有菜市場框架,上層公租房保留。雖然在空間中添加了慢跑鋪路或擴展陽台,但大部分建築形狀和功能都保留了過去的相似特徵,同時針對過去存在問題進行了一些「升級」和解決方案

同時在當地的商業中心通過添加場所營造元素(包括品牌標識、標誌和入口廣播或鋪面視覺)來支持商品和服務的敘述,以提升市場吸引力。

該項目正在通過「隱性設計」來尋找這種自由形狀的建築與景觀的形式。將下沉空間以及一些「邊界膜」加入到這個場所(如下圖所示),這很容易人們想像到,坐在這些斜坡上,或者圖繪列儂牆(塗鴉牆),在拱廊的陰影下玩耍的感覺。同時,小販們可以利用這些空間,把自己定位在附近,作為迷你的焦點。

效果圖

圖片來源 koozarch 官網

建築想像力的力量

// 這個設計通過提出一個由人而不是建築定義的地標來探索軟城市的長壽。一種開放的民主主義都市,讓市民能夠在歡樂和安全的環境中生活,同時最大限度地提高空間和社會互動。在社區中「對抗性」是無法避免的:只有當人們開始討論和爭論,逐漸建立信任並在此基礎上開始相互妥協和理解時,社區才會變得更好。真正的「自由市場」是由人民而不是經濟資本來定義的。/ /

香港公屋社區 彩虹邨

圖片來源 jetsoiou的Instagram

社區設計不僅是一種趨勢,而且對於更美好的未來更好的期望。這可能是重新考慮市場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的起點,以及為相關社區進行更多社交互動而保留大量公共空間的重要性。」

—— Bryan Bvyn Wong

編輯丨劉CC

視覺丨劉CC

免責聲明:本文圖片根據網絡資料彙編整理,原始版權屬於Koozarch和原作者所有,圖片均已標明來源,若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聯繫我方刪除。本文系編輯團隊原創排版整理,禁止以ZOOdesigner編輯形式隨意轉載,授權請留言。

·END·

作品解讀丨「紫金獎 · 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獲獎優秀作品訪談(一)

作品解讀 | 今天你發電(運動)了嗎?【東南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遊牧計劃【南京市第二建築設計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城市充綠寶【蘇州園林設計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蒸騰時光【中國礦業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下個屋頂見!【江蘇政泰建築設計集團】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為希望做頓好飯——共享廚房幸福的家【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重建邊緣:以蘇爾莫納-卡爾皮諾內鐵路和吉齊奧河畔的佩托拉諾鎮為例

作品解讀丨清涼一下,快來冰島看看洞穴中的瑰麗景象

作品解讀丨漁火相傳——浙江省大陳島鎮區鄉村設計

作品解讀丨UCL UD畢設銀獎質疑CBD空間使用權?用大數據分析與AI算法實現城市重構和空間平等!

作品解讀 | 從前有座煤氣罐——氣罐社區營造記【中通服諮詢設計研究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傘林間——城郊地上站區共享綠用【東南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都市「手環」【東南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循級利用—H₂O與CO₂變奏曲【南京市市政設計研究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碳路記【蘇州園林設計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萬物皆有靈:為小動物而設計

作品解讀丨崖壁窯洞映斜陽,朱小地設計團隊繪製榆林恢弘圖景

作品解讀 | 對北荷蘭循環農業的可能性進行的深度景觀空間探索

作品解讀 | 「擠」出來的空間【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新園公社——對青年居住模式的探索【昆明理工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微觀分形——城中村居住新解【鄭州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廢棄鐵路搖身一變成為綠色走廊!

作品解讀丨虛擬與現實的住房平台:INTERWOVEN

作品解讀|城市中綠色生產空間的不同方式-公共空間中央景觀

作品解讀|Isomatic 異構體-充斥著色彩和虛構人物的混亂遊樂場

作品解讀|AQUAVILLE 應對水平面上升的建築策略

作品解讀|一個不完整的無邊界地圖集 An Incomplete Atlas of Non-borders

作品解讀|「kikai Shien Robotto」生態和能源可再生主題公園

作品解讀|Blind Park 盲人公園-把無法看見的變成可感知的

作品解讀|City Nomads 城市游牧民族-新的變化,新的時代,新的居民

作品解讀 | 為了農業土地更好的未來(構建農業景觀與農業定居點)

作品解讀|伊斯坦堡防災中心 Istanbul disaster prevention centre

作品解讀 | 為馬德里附近的 Tetuán 建立一個新的維修中心

作品解讀|生產環境:「鹿特丹自給自足」(城市農業綜合體)

作品解讀|「kikai Shien Robotto」生態和能源可再生主題公園

作品解讀 | 虛擬與現實的住房平台:INTERWOVEN

作品解讀|你知道廢棄的電子產品去哪了嗎?

作品解讀丨探討婚姻與建築的適配性-致我即將分離的戀人

作品解讀丨跨越20年的思念, 致我摯愛的Mircioiu

作品解讀 | 人類回歸海洋的日子真的不遠了嗎?

作品解讀丨 台達杯一等獎競賽作品解讀|積木·樂園

作品解讀丨第五屆天華杯全國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三等獎:流動製造

作品解讀丨崇禮OOW競賽獲獎作品賞析:西坡·歸去來

作品解讀丨開封競賽獲獎作品賞析:逸境

作品解讀丨開封競賽獲獎作品賞析:清園春韻---「新宋潮「特色文旅體驗中心設計

作品解讀丨崇禮OOW競賽獲獎作品賞析:不止於居

作品解讀丨國際建築設計競賽獲獎作品:福建土樓(南靖)保護與活化利用

作品解讀丨開封競賽獲獎作品賞析:移動創客營地

作品解讀丨開封競賽獲獎作品賞析:游宋

作品解讀丨渭南競賽獲獎作品賞析:相見故里

作品解讀丨開封競賽獲獎作品:開封時間 TIME ON/OFF

作品解讀丨渭南競賽獲獎作品賞析:銀色田茂 情動預愈--全齡友好的村落式銀髮小鎮再塑

作品解讀丨UIA-霍普杯 2020 國際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二等獎深度解讀——衍聚-倚巷折坊

作品解讀丨UIA-霍普杯 2020 國際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三等獎深度解讀——迷宮城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a0066db0f1f722c20e30dd95a94ec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