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網絡新聞,發現一個現象,某一事件發生之後,一旦在網上炒熱,立即會引發成千上萬網民關注 ,而這些關注者,往往並不了解事情真相,只要誰先報道出來,先點燃這一把火,他們就一哄而上,議論紛紛,而且,報道得越是離奇,越是古怪,這火就會點得越大,就越容易引起人們群情激憤!
有時,等到大家已經激動氣憤得不行這才發現,原來,這是一條假新聞!甚至,事實與此前報道恰恰相反,所謂受害者,其實是施暴人,而所謂迫害者,恰恰被別人迫害!
但是,此時人們已經聽不進去了!人們的」立場「已經放在第一位,而」真相「卻反而不重要了。
」真相「滯後於」立場「,這被稱為」後真相時代「。
當我與一位朋友談及這一現象時,我對吃瓜群眾(百度百科:所謂「吃瓜群眾」,是指一篇文章發有以後,往往有一堆人跟帖,或發表意見,或隨便閒扯。有人便將「不發言只圍觀」的網民稱為「吃瓜群眾」)如此草率和魯莽,感到不解和悲哀。
我說,事後看來,剛開始那些義憤填膺的所謂事實,倘若與真相不符甚至恰恰相反,那麼,千千萬萬吃瓜群眾豈非要大跌眼鏡,高呼上當,後悔死了!
朋友哈哈一笑道,什麼大跌眼鏡,後悔死了,他們絕不會的!從傳播學角度看,這是一種典型的「後真相時代」現象。吃瓜群眾其實並不關心真相,一開始就從立場出發,很快就認定了「自己的真相」。至於最後真相到底如何,已經不再重要,而且他們也不關心,自然談不上什麼吃驚、上當和後悔!
是嗎?竟有這事?
當然。要知道,人類已經進入「後真相時代」。廣大民眾「不問真相,只講立場」的傾向,非常普遍。豈但在中國,全球亦如此!
朋友一席話,引起我深思。
2016年,《牛津詞典》曾選擇「後真相」(Post-truth)為年度英文關鍵詞。
何謂「後真相」?通俗講就是,真相雖然沒有被篡改,但已經變得並不重要。人們不再期盼並相信真相,他們只相信感覺,只願意去看自己想看的東西。如果出現與自己立場不同的信息,他們便傾向於無視它。
《牛津詞典》編纂人員表示,2016年,「後真相」一詞的使用率達到2015年的2000%!其根源與英國「脫歐」公投、美國總統選舉等政治事件密切相關。
英國「脫歐」公投——究竟英國為什麼要脫歐?脫與不脫利弊何在,得失如何?有哪些具體事實和根據,即「真相」到底如何?多數民眾並不關心,他們已經根據自己的傳統、感情和興趣等因素而預設了立場。所謂真相,對公投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美國的大選——更是一場典型的「後真相時代」案例。雙方候選人本應將重點放在施政綱領等政治議題,實際結果卻是互相炮轟,揭短抹黑,經常爆出雷人雷語以期吸引眼球。川普的一些攻擊、醜化和瞎編故事,甚至到了信口開河、匪夷所思的地步!大多數媒體和民眾全都沉浸在這種戲劇辯論的圍觀中,除少數傳統媒體還在查證事實,預測民意(可悲的是這些預測全部失靈),更多的媒體和民眾討論的是兩人辯論的表現方式、儀容儀態和各種有趣段子……
嚴肅的治國理政儼然成了輕佻的娛樂作秀!這樣一場特殊競技,謹慎莊重一絲不苟的希拉蕊,自然不是輕鬆搞笑善於撒謊的特朗普的對手,以至川普當選後,有媒體稱,美國選的是網紅而不是總統。
無獨有偶,2016年,「後真相」也被德國語言協會評為德國年度熱詞。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中,這一熱詞不僅是年度安全報告的主題詞,也成為會議討論的熱點議題。
德國總理默克爾提及「後真相」時說:「我們生在『後真相時代,也就是說,人們所感興趣的不是客觀事實,而是自己的主觀感受。」
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也認為,令人擔憂的是,「在『後真相時代』,社交媒體上越來越多討論的內容甚至還未核實,很多人已經把自己的觀點當作了證據」。
行文至此,人們不禁要問,「後真相時代」為何會成為全球普遍現象,並當選年度熱詞呢?
仔細分析,原因有二。
一是真相的泛化。
網絡時代,能夠發布「真相」的渠道,比傳統媒體時代不知增大了多少倍!由於消息來源不同、發布者立場不同、角度不同、水平不同乃至動機不同。同一新聞事實即真相,會出現極大差別甚至截然相反的各種不同版本。真相的泛化,讓受眾莫衷一是,不知到底該信誰的。乾脆,誰也甭信,根據我的立場,就信我的感覺!
二是真相的滯後。
既然是事實真相,其結果公布自然需要一定時間。而當今這浮躁年代,一個熱點新聞的突然爆發,誰還有耐心等待最終結果發布?自稱得悉內幕的、故意編造事實的、憑空臆想各種故事的……紛紛通過網絡,提供各種所謂「真相」,人們只能在N多真相中去選擇並相信一個與自己立場和感情相吻合的「真相」,並由此而展開想像和議論。
既然「後真相時代」已經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步履匆匆地來到我們面前,怎麼辦呢?對策何在?
這個問題,當然應依不同對象選擇不同對策。
從社會管理者和輿論調控者角度看,老詹以為,對策有三。
一是正視。
既然「後真相時代」已是全球社會政治生態的一種普遍規律,並非某一地區某一事件的特殊現象,那麼,對於吃瓜群眾普遍存在的那麼一種只重感覺不顧事實的行為,我們就得承認並且理解。其實,他們並非要成心要同誰對著干,也並沒有蠻不講理到完全失去理智的程度,無非是情緒的喧泄和釋放而已。一句話,此事尚須尋常看,不必上綱又上線。
二是調控。
明白了「後真相時代」客觀存在的道理,壞事或許也能變成好事。從人們的預設立場中,我們的管理者和調控者不妨冷靜作出輿情分析,人們表達的到底是一種什麼情緒?為什麼會引發這些情緒?此種情緒到底有多普遍,占到多大比例?我們應當採取一些什麼措施既及時引導,而且在平時工作中如何注意改進、調整,以提前舒緩或釋放這些情緒,從而有利社會的和諧穩定?
與此同時,網上「真相」、「流言」頻出之時,我們的主流媒體、傳統媒體比如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完全可以利用自己權威性和公信力,主動及時發聲,以正視聽,引導輿論,發揮「定海神針」的作用。
去年底,德國期刊出版商協會曾委託阿倫斯巴赫民意研究所對1458人進行了民意調查。調查顯示,大多數受訪者認為,閱讀報紙和雜誌最有助於對政治、社會事件形成公允評價。54%認為,報紙雜誌的評論文章最為務實客觀、言語文明;45%支持電視討論;只有4%認為網絡上的事實和辯論尊重客觀事實。
如此看來,「後真相時代」,豈非正是主流媒體大顯身手大打翻身仗的難得機會麼?
三是治理。
既然「真相還沒有穿上鞋子,謠言已經跑遍了網絡。」對於網上謠言,也該是加大治理力度的時候了。不久前剛出台的關於網絡管理新規,正是向著這個目標往前走了一步。
面對虛假新聞泛濫,法律約束已成必然。據報道,德國司法部擬對持續未改善情況的臉譜網等社交網絡推進新的社交媒體平台假新聞懲罰機制。懲罰機制草案內容包括,經核實後確認為假新聞的信息,只要在24小時內未被移除,假新聞所在社交媒體將受到每條新聞50萬歐元的高額罰款。
至於咱們普通「吃瓜群眾」,既然「後真相時代」已成為一普遍現象,那麼,俺們的對策就是,對於所謂熱點新聞的熱情,不妨冷靜冷靜,主動降溫。事情都沒有搞清楚就在那兒瞎起鬨,亂激動,真沒必要!最終到底是喧泄了自己情緒還是當了別人子彈,那可真有點說不清楚。
西瓜清涼泄火,是好東西。但是,物極必反,瓜吃多了,可能要鬧肚子喲。
這是醫生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