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苗放養技術和注意事項

2020-04-07     惠農網鄧武傑

現在各地正是春暖花開的時候,對於水產養殖戶朋友來說,此時可以進行魚苗放養工作,那麼魚苗放養工作有哪些要點呢?此時大家可以做好以下幾點,為後期魚苗的抗病能力、高產打下基礎。



一、池塘消毒工作

開春後進行池塘徹底消毒,是養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應給予高度重視。生產中常採用生石灰消毒。能消滅多種病原菌及有害生物。生石灰能中和有機物分解的酸離子,降低二氧化碳含量,使水體呈現魚類比較適宜的微鹼性環境。絕大多數情況下,魚生病時水體常呈偏酸性。所以養殖過程中定期施用生石灰調節水質,以保持水體鹼性環境,也可減少魚病的發生。

具體方法:池塘修整結束後,在放魚兩個星期前後的晴天進行消毒。池中留有5~10厘米深積水,池底周邊挖幾個小坑,每畝使用生石灰60~75公斤,化漿後全池遍撒。用量可根據塘中底泥的多少而有所增減。使用後攪動水體效果更好,消毒時不留周邊死角。



二、制定放養方案

魚苗要根據規格不同合理進行分養,做到回塘所放魚苗規格相同。因為規格較大的魚苗搶食力強,食量大,如果一起與小規格魚苗放養,會導致小魚得不到足夠的餌料產生體質下降。200px以上的魚苗,應當在成魚池塘內養殖,小魚苗則需要放到標粗池養殖,以免導致不同規格的魚苗爭食,出現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極端問題出現。

在魚池中實行各品種套養與合理密養是充分利用水體,合理利用飼料,發揮生產潛力,提高魚產量的重要措施。以各種魚類食性和生活習慣為依據。根據魚類的生活習性,相對地可分為上層魚(鰱、鱅),中大層魚(草魚)和底層魚(鯉、鯽)等三類。從食性上看,可分為肥水魚(鰱魚食浮游植物、鱅魚食浮遊動物)、草食魚(草、鯿喜清水)和雜食魚(鯉、鯽、羅非魚),肉食魚(鱖魚、黃顙魚、大口鲶等)。利用它們相互有利的一面,避免矛盾的一面,充分發揮水體和餌料潛力。既能起到互補的作用,又能很好的增強水體的凈化功能,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三、注意事項

魚苗下塘時水色以黃綠色、淡黃色、嫩綠色為佳,鰱、鱅池透明度一般在30~40厘米,草魚池40厘米以上為好。水質過肥,魚苗下塘後易發生氣泡病而成批死亡。

試苗:投苗前先測水質,達標後先行試苗。一般放養4寸以上鱅魚種,每畝40尾。放水試魚主要有以下作用:檢查清塘消毒藥物毒性是否消失;檢查池水肥度是否適宜;吃掉大型浮遊動物,減少肥料消耗。魚苗下池前,把試水魚全部撈掉。



四、放苗溫度

魚种放入池塘前應調節好運輸水溫與池塘水溫,使之溫差小於3℃,可採用將池塘水逐步加入運輸水箱中調節,防止因水溫劇變而引起魚類內部器官功能失調造成死亡。


五、放養密度

依據養殖條件,如果水源、排灌、增氧設施等養殖條件都較好,則放養密度可適當增加,反之,就應降低。依據養殖模式,多種魚類的混養池塘,其放養密度可大於單養一種魚類或混養種類少的池塘。精養池塘的放養密度可高於粗養池塘。

綜上就是魚苗的放養技術要點,大家可以多參考,尤其是新手朋友們,不要被常見誤區困擾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MwGVnEBiuFnsJQVfZ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