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下的美國社會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於1918年,之後的10年里,即20世紀2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一個頗有特色的年代。大戰剛結束時,美國也經歷過一段時期的蕭條,主要是因為有成百萬的軍人退伍,使失業率劇增,還有戰時興旺發達的軍火工業風光不再等等。但這些轉瞬即逝,美國經濟很快復甦並繁榮起來。從1923年到1929年間,美國的鋼產量增長了近30%,發電量增長了近70%,許多工業部門,如汽車製造業、電影業、航空工業等,都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像。
柯立芝繁榮
與經濟急劇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段時間美國的政治日趨保守。威爾遜總統簽署的《凡爾賽和約》由於包含建立國際聯盟的內容,被認為與美國的憲法不符,1920年終於遭到參議院否決。這年也是美國的大選年,結果保守的共和黨人取得了大勝,哈定入主白宮。
哈定政府的主要政策是提高關稅,1921年時哈定就執行了所謂的「緊急關稅」,此後更大幅度提高關稅,幾乎涵蓋當時所有美國自己能夠生產的工農業產品。這樣做的目的當然是要世界其他地區,主要是歐洲的商品難以進入美國市場。為了宣傳自己的政策,哈定決定到全國旅行演講,向人民宣傳其主張。1923年8月,他就在這次旅行途中病死哈定死後,他的副總統柯立芝繼任。柯立芝1923年繼位當上總統又在次年競選成功,一直執政到1928年,在他當政的幾年,美國歷史上出現了少有的繁榮景象,被稱為「柯立芝繁榮」。
柯立芝的主要政策繼承了哈定,一是繼續實行高關稅,二是限制移民。外交方面,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面臨一系列挑戰,由於參議院否決了《凡爾賽和約》,為了在法律上結束與同盟國之間的戰爭。1921年8月美國單獨與德國、奧地利、匈牙利等原同盟國簽署了和約並得到了參議院的批准,後來還派了5名代表常駐國際聯盟在瑞士日內瓦的總部。
華盛頓會議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外交的另一件大事是主持華盛頓會議。會上簽訂了《關於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規定英、美、日、法、意之間主力艦的噸位數之比為5:5:3:1.75:1.75,且新造的主力艦排水量不得超過35萬噸。華盛頓會議另一項主要內容是限制各國的在華利益,並在1922年2月6日時簽署了《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也就是《九國公約》。條約宣稱各國尊重中國的主權與獨立領土與行政之完整,但要求中國執行「門戶開放」政策,使各國在華「機會均等」。通過這個條約,中國收回了一些被列強強占的租借地,例如日本同意把德國原來在山東的租借地交還中國,並且從山東撤軍,中國還收回了膠濟鐵路,英法也同意將山東威海衛和廣州灣交還中國。
華盛頓會議無疑是美國外交的勝利,它的召開標誌著美國如今已經是與英國平起平坐的世界頭號強國。
20世紀20年代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也是頗有意思的,與以前的美國社會迥然不同,其中最有意思的生活特色也許是禁酒令的實行了。19世紀中期,由於美國社會醉鬼日漸增多,美國開始興起了民間禁酒運動,此後綿延不絕,影響越來越大,終於在20世紀初掀起大潮並取得了輝煌勝利,使美國國會在1919年1月29日通過了美國憲法第八修正案,即《全國禁酒令》,該令於次年正式生效,從此在美國生產、出售、飲用各種酒類成了非法。但這種矯枉過正的手法導致了大規模的私酒生產與銷售,不久之後便形同虛設,受害的是老百姓,卻讓私酒販子與腐敗官員中飽私囊。到1933年2月,美國國會通過第二十一條憲法修正案,取消了關於禁酒的第八修正案,美國的全國性禁酒便壽終正寢了。
經濟危機中的列強
1928年,已經成為西方世界領頭羊的美國舉行了新一輪大選,共和黨人胡佛繼柯立芝當選總統。然而誰也沒有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突然襲擊了包括美國在內的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禍起美國
當此之時,美國正處在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舉國沉浸在一片歌舞昇平之中。美國總統胡佛就在1929年3月的就職儀式上躊躇滿志地向國民們宣稱,「我對國家的未來毫不憂慮,它光輝燦爛,充滿希望。」1929年,美國的股市也一路狂飆,到了只要買到股票就能賺錢的程度,於是舉國興起了一陣瘋狂的搶購股票風。巨量的國外資金特別是英國資金也大量流入美國搶購股票,使股票進一步極不合理地瘋漲。然而,10月24日這天,股票突然暴跌,一瀉千里。由於這一天正值星期四,因此歷史上稱這一天為「黑色星期四」。
到11月中旬,整個紐約股票交易所的全部有價證券貶值了一半!此後數年股市一直這麼跌著,到1933年,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平均股價由每股約250美元下降到了約60美元,不及當初的1/4。股票下跌本身不過是數字的下降,可怕的是它背後隱藏著的一系列惡果。首先是企業與銀行的破產,由於企業股票價格急劇下挫,使得原來許多企業的股票成為廢紙一張,而持有這些股票的美國人也由小康之家甚至百萬富翁變得一無所有。由於企業大批倒閉,原來銀行的貸款也成了死帳,於是留給銀行的路也只有破產,危機期間美國共有約5000銀行破產。與企業和銀行的破產聯繫起來的是失業,到1933年時美國的失業數字達到約1500萬,當時的就業人口大概不到5000萬,這也就意味著全美有近13的工人失業!這一切結合在一起就是美國國家經濟的全面衰退,到1933年,美國全國的鋼鐵產量比危機前下降了近90%,貿易總額下降了23以上,美國的國民收入1929年時約90美元,到1933年時只有約400億乙美元,下降了一半以上。
美國面臨如此重大的危機,這時候執政的胡佛與共和黨人又是如何行事的呢?
羅斯福新政
經濟危機爆發時,胡佛執政,他採取的各種措施根本沒有產生效果,因此在1932年的大選中慘敗,他的競爭對手民主黨人羅斯福則大獲全勝,以絕對優勢當選美國第三十二任總統。
羅斯福1882年出生在紐約的上流社會家庭,畢業於哈佛大學。1905年大學畢業時與同姓的遠親埃利諾·羅斯福結婚,她是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侄女。1910年羅斯福進入政界,年僅28歲就成為州參議員,1913年威爾遜總統任命他為海軍助理部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20年,不滿40歲的羅斯福被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但這次選舉民主黨大敗,共和黨上台。
競選失敗後,羅斯福成為平民,他投入了商界,在一些企業中擔任高級行政職務。1921年8月,羅斯福在加拿大的坎波貝洛島上度假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小兒麻痹症襲擊了他,導致他雙腿癱瘓,從此終身必須靠輪椅行走。災難並沒有打垮羅斯福,他仍活躍於政界。7年之後,羅斯福再次參加競選,結果他取得了奇蹟般的勝利,成為紐約州州長。
這時候羅斯福已經名聞全美,成為最知名的政治家之一。1932年羅斯福被民主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並在大選中大勝胡佛,成為美國總統。上台伊始,羅斯福立即開始實施他在竟選時就承諾了的「新政」。
他整頓銀行業,只批准那些財務狀況相對較好的銀行繼續營業;他建立了聯邦緊急救濟署,救濟署並不是直接給窮人錢糧,對於有勞動能力的年輕人,救濟署建立了一支龐大的地方資源養護隊,專門在各地從事植樹造林與防汛工作。這項工作不但使失業的年輕人不致挨餓,而且能夠使他們為國家作出貢獻。他又敦促國會撥款數十億美元專門用來大搞公共工程建設,建築了大批公路鐵路、橋樑、隧道,有力地促進了美國經濟的復甦,緩和了失業問題。
這些新政措施為美國擺脫經濟危機作出了莫大貢獻,到1934年秋,美國經濟開始復甦,次年所有經濟指標都開始穩步上升,1933年時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只有1400億美元多一點,到1939年時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1933年時美國的失業人數高達1500萬,到1939年時只有約800萬。總之,通過羅斯福的新政,美國成功地擺脫了經濟危機。由於成功地幫助美國擺脫了空前的經濟危機,在1936年的大選中羅斯福又以高票當選,連任總統。
蕭條的英國
1929年經濟危機是從1930年開始影響英國的,1932年達到高峰1933年起高峰過去,英國經濟就進入蕭條期了。危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失業率升高、農業退步、貿易逆差加劇。1929年11月英國的失業人數為130萬左右,第二年就上升了近一倍,達到250萬,失業率近20%,1932年更達300餘萬,失業率超過14。危機發生後,由於廉價農產品大量涌人英國,英國成為世界各國廉價農產品的傾銷地,英國本土農業受到沉重打擊,使本來就不發達的英國農業進一步萎縮。
危機發生後,世界各國都拚命擴大出口,傳統上對進口限制較少的英國就成了各國的商品傾銷地,使英國的收支情況日益惡化,1931年時進出口貿易逆差達到1億英鎊。為了應對上面的情形,英國政府也大搞許多公共工程建設,並且放棄了一直實行的自由貿易政策,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通過這些措施,經濟危機得到了緩解,但總的說來,英國的經濟狀況自從大戰結束後就一直比大多數西方國家都慘,註定要退出一流強國的陣營。
混亂的法國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後,德國、英國等都很快遭到衝擊,但法國卻沒有這樣。不但如此,法國在1929年、1930年兩年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最繁榮的年份,普通法國人興高采烈地認為法國是「危機世界中的繁榮之島」。
但到1930年11月,法國的危機開始了。危機開始的標誌是一家大銀行的破產,不久之後,許多其他銀行和企業也紛紛破產,失業人口大增,物價猛跌又使生產急劇萎縮,資本輸出與對外貿易均急挫。到1931年,工業各部門的生產下降近20%,失業人數達45萬多,到1936年更達80餘萬。這一切的後果是,雖然法國的危機來得最慢,然而卻最長。危機爆發後,法國的政壇也一片混亂,政府更替異常頻繁,一屆內閣通常只有幾個月就下台。1932年5月的大選中,左派政覺一度取得優勢,但面對經濟危機仍束手無策,這使得極右翼的法西斯分子們乘虛而入。
這時候法西斯主義已經開始在歐洲盛行,法國國內也出現了這股逆流。1934年2月,法西斯分子們舉行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法西斯分子的猖獗激起了法國人民的高度警惕,他們成立了國際反戰委員會,歐洲各地的反法西斯志士們還在巴黎召開了歐洲反法西斯代表大會,有力地抑制了法國法西斯分子們的囂張氣焰。與此同時,法國所有左派政黨也聯合起來,組成了對抗法西斯的「人民陣線」,為首的是社會黨領袖布盧姆。在1936年4月舉行的國民議會選舉中大勝,布盧姆成為法國歷史上第一個社會黨人總理。
但布盧姆政府依舊不能解決法國正面臨的經濟危機,不久就垮台了,屬於激進派的達拉第重新掌權,他採取措施使資方增加投資以刺激經濟發展,終於使法國的經濟開始有了起色。到1939年7月,法國的經濟又大體恢復到了危機前的水平。